對黑龍江人來說,冰雕不是稀罕事兒:隨處可見的大冰塊,簡易而鋒利的刻刀,得天獨厚的條件賦予了東北人精妙的冰雪技藝。
14歲開始參加冰雕大賽的陳榮欣在這條路上走了17年。此前,他因“焊接”了“冰龍”的龍牙被大眾關注,後來,還在路邊DIY冰玫瑰、仙女棒無償贈送給遊客,央視主持人也曾手持特製的“冰話筒”為其點讚。
路邊的小冰雕深受遊客喜愛
“我剛入行的時候,一兩百塊一天,後來手藝逐漸成熟,每天七八百,再到一兩千,最高峰因為冰雕拍攝,一天能收入一兩萬。”陳榮欣在介紹冰雕師收入時說道。在他看來,行業高收入的核心原因隻有一個:從業人員少。
“製作冰雕的大多是園區、景區,量大、要求高。”陳榮欣以冰雪大世界舉例,整個園區的冰雕係統有著詳細分工:搬運、搭建、打磨,以及精細雕刻。而處於設計核心位置的就是“冰雕師”,據他推算,在上萬名工程人員中,技術成熟的“冰雕師”不足百人。
陳榮欣
來自內蒙古的祁小敏,本科與研究生都學習雕塑專業,在大學期間開始接觸冰雕,畢業後如願成為冰雕師,參加過多次國內冰雪大賽。此前,他在國內多個比賽中獲獎。他向記者證實了冰雕行業人員緊缺的說法。“冰雕師大多會通過參加大賽展示技藝,我們在全國性賽事遇到的選手基本都是這群人。”而談及冰雕師的收入,他進行了補充,“純做冰雕,收入和技術正相關,比如新人參與項目,可能就幾百元一天,手藝好的師傅每天幾千元很正常。”
黑龍江省當代藝術研究院國際冰雪產業院院長郭忠良從業26年,據他介紹,20年前冰雕師日薪最高可達2000元,目前,國內頂尖冰雕師日薪依舊可觀。“好的雕刻師,作品不僅還原度高,還需要有一定的創造能力。比如雕刻一個人物,需要‘開臉’(臉部雕刻),負責這個部分的冰雕師技術很精湛,日薪也能開到七八千。”
郭忠良
郭忠良說,雖然依托於高校相關專業的培養,以及社會人士的加入,冰雕行業人員在不斷得到補充,但冰雪旺季來臨時,冰雕師依舊緊缺。
環境艱險勸退很多人
?
?
冰雕師達到什麽技術才能“出師”?郭忠良、陳榮欣等人都提到了“薄、鏤、透”。“薄”乃需要克服冰塊易碎特性,將飄帶、翅膀等特定造型做薄,達到輕盈效果,且冰塊反光性強。“鏤”則是冰塊的鏤空、中空部分,如飛龍大開的口腔,讓冰雕造型更立體。“透”則是作品表麵光滑、切麵幹淨利索,縫隙和穿插結構好。最後,陳榮欣還補充了一點:“秀”,則是指造型優美、作品觀賞性高。
一個在校學習三到四年冰雕技術的學生,畢業後還需要經過大量的實操,方可掌握成熟的冰雕技藝,獨立完成高質量冰雕作品。
“現在已經有四季冰雕館,以及開設在夏季的冰雕展,對於學生來說,能夠實踐的機會更多,對自己的提升也更快”。郭忠良說。
除了漫長的學藝過程,艱苦而危險的工作環境也勸退了很多人。
“我們在雕刻過程中,並不能穿得太厚,因為一直在動,容易出汗,太陽落山溫度下降時,身上的汗可能就會結冰。”同時,雕刻大件作品時往往需要冰雕師爬上高空,長時間作業也提高了意外風險性。陳榮欣說。
除此之外,傷病也是冰雕師無法避免的困境。祁小敏今年32歲,他講述了冰雕前輩們在夏天遇到的現實問題:“夏天隻能在冷庫裏作業,冰雕師從室內的零下15℃到室外的二三十度,身體要抗住巨大溫差。上了年紀後,傷病就找上來了。”
晶瑩剔透的冰雕背後,實則是對從業人員耐心、技藝、膽量以及吃苦精神的考驗。而能夠耐住多年學藝寂寞,且經受住冰雪打磨的人,屬實不多。
“我剛入行就隻有幾十塊(一天),出於對冰雕行業的熱愛,堅持走到今天。”郭忠良說。
全套工具最高可達10萬元!
?
?
而冰雕師們用的冰塊,源自鬆花江上取出的天然冰,無論硬度還是透明度都遠高於自製冰塊。“流動的水結冰後,它是透明的,在南方做冰雕時,為了讓它達到透明狀態,其中一種方法,讓水在低溫流動下結冰。”郭忠良介紹。
但這類方法經濟成本高,並不適用於普通家庭。
而對於用冰需求量較大的北方來說,“存冰”則是更可行的方式:在冬季來臨時,開采江中冰塊,輔以保溫、防曬、防水技術加以保存,待來年使用。
除了原料受限,冰雕的製作工具門道也很深,技術精湛的冰雕師,一般也是“工具改裝達人”,要根據自己的下刀習慣,將工具改造得耐用、順手。如切割的電鋸、油鋸,需要使用耐低溫的潤滑油,並且鏈條、導板都需要進行改裝,以適應不同雕刻物體特性。而冰雕刀分大小不一,分類繁多,平刀、角刀、叉刀……除此之外,它們的造價並不低。據陳榮欣和祁小敏介紹,“定製版專業成套的冰雕工具,采用特殊的木料和金屬,成本最高能超過10萬塊。”
但並不是所有的工具都需要走頂配路線。祁小敏說,入行的冰雕工具,三千元左右可配備。“但精雕細刻的部分,比如雕刻鼻尖和瞳孔的道具也並不一致,隨著技藝的提升,冰雕操作難度會同步提升,對工具的要求也會越來越高。”
關於冰雕工具,郭忠良又進行了其它介紹。“近十年開始才有工廠專門做工具銷售,以前的老匠人的冰雕工具都是自己打造,甚至沒有電動工具。”在郭忠良看來,冰雕工藝最主要看製作手法。
話說回來,網友們的好奇心也無可厚非:誰能拒絕美輪美奐的冰雕呢?
“我們冰雕師有一個很浪漫的說法,冰雕作品其實‘天做一半人做一半’,雖然能將它製作成自己想要的形狀,當我們放下手中的工具,太陽和風依舊在塑造它。”在陳榮欣看來,冰雕就是一門先做加法、再做減法的藝術,堆疊的冰塊經過切割、開鑿、雕刻,隨著掉落的冰屑,線條與造型逐漸顯現。陽光下的冰塊經過北風的層層撫摸,變得愈加晶瑩剔透。
晶瑩剔透的冰雕
非冰雪季節要另謀生路
?
?
2024年11月6日,國務院辦公廳向社會公開發布的《關於以冰雪運動高質量發展激發冰雪經濟活力的若幹意見》提出,到2027年、2030年,我國冰雪經濟總規模將分別達1.2萬億元、1.5萬億元。
隨著政策的逐步落實,冰雕師目前的職稱規範、從業保障以及人才短板問題也將得到解決。
郭忠良是行業裏的前輩,他在帶隊進行冰雕作業的同時,還在負責高校冰雕專業學生的培訓。
相對年輕的陳榮欣,目前已經有了自己的團隊,秋冬季節來臨時,他會組織幾十至上百人團隊,承接冰雪工程,春夏季則和園區、景區對接設計。他團隊的冰雕師普遍年輕,平均年齡35歲。
“我不是什麽藝術家,就是個普通的熱心市民,現在膝蓋受傷,做不了大型冰雕,所以在街邊‘擺攤’,做小冰雕供遊客免費拍照打卡,希望他們喜歡。”陳榮欣說。
而正在內蒙古過年的祁小敏也剛結束家鄉的冰雪項目。“冰雕不僅是我的愛好,我覺得它也是一個可持續發展的事情,希望能用這種方式為我們的文化發展做一點貢獻。”
祈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