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意識到,是農村社會的“嚴父”傳統,或許還有一個父親對權威的維護,共同塑造出了這對父子的相處方式,它不會因為一場偶然的曝光輕易改變。
年前臘月二十六,我又一次見到陳家父子。上次與他們接觸,還是在3個多月前,我去他們家采訪——去年8月,西安藍田侯家鋪村76歲的老人陳有銀曆時一個月,騎自行車從西安來到了武漢。包括我在內的幾個記者報道了這個故事,揭開了這位父親的“心事”。
在我眼裏,陳有銀是個典型的西北老漢形象。就像《平凡的世界》裏的孫玉厚,忠誠地守著土地,一生隻為三件事情活著:蓋一座房子、給孩子結婚、為老人送終。他也是個傳統的中國式父親,與兒子保持著疏離、隱忍,甚至有些擰巴的關係。
年前臘月二十六,我又一次見到陳家父子。上次與他們接觸,還是在3個多月前,我去他們家采訪——去年8月,西安藍田侯家鋪村76歲的老人陳有銀曆時一個月,騎自行車從西安來到了武漢。包括我在內的幾個記者報道了這個故事,揭開了這位父親的“心事”。
在我眼裏,陳有銀是個典型的西北老漢形象。就像《平凡的世界》裏的孫玉厚,忠誠地守著土地,一生隻為三件事情活著:蓋一座房子、給孩子結婚、為老人送終。他也是個傳統的中國式父親,與兒子保持著疏離、隱忍,甚至有些擰巴的關係。
?
?
報道把他和他的家庭推向了公共舞台。我期待著,老人驚呆所有人的“千裏走單騎”和通過報道袒露的“心事”,會成為一個契機,讓這個一成不變的家庭泛起一些水花,讓這對父子有機會了解彼此,甚至嚐試靠近。
下午五點,我到了侯家鋪村。當天西安氣溫驟降,下了雪。到陳有銀家時,他和老伴正在看電視。見我進門,陳有銀關掉電視,招呼我坐沙發,自己坐到一把木凳上,比沙發低一截,腿都伸不直——和三個多月前一樣,他依舊保持著略顯生分的客氣。
他看上去瘦了,抬頭紋更密,貼著頭皮的發茬像剛剃過。
老伴最近患了眼疾,迎風流淚。陳有銀不讓她幹活兒,她坐在床邊,嘴上不停地指揮。
接水、燒水、倒水,不一會兒,陳有銀把屋裏的三個暖壺都裝滿了熱水。
房子也沒什麽變化,煤爐靠著的那麵牆被熏得發黑。十來平方米的房間全靠這個煤爐取暖,不算暖和,夫妻倆穿著棉衣。
一直到晚上8點,兒子陳東毅還沒回來,在西安送一位北京來的導演。對方想把陳有銀的故事改編成電影,老人沒同意,“我這個人,不愛這個那個的。”
和很多事一樣,這件事父子倆並沒有認真商量。事實上,兩人坐下來進行一場對話的機會都不多。就像我在次日下午見到陳東毅,還沒聊多久,父親推門而入,兒子就不再說話,然後從椅子上站起,扭頭去倒水。
話題停在父子倆平時如何交流上,我還沒得到答案,屋裏就隻剩下尷尬的沉默,隻有屋外雪水融化,滴落到塑料桶的聲音。
照陳東毅的說法,沉默是父子相處的常態。即便父親騎行回來後,情況也沒變。
我有些失望,盡管我努力尋找,期待父子和解的故事也沒有發生。
回來後最想跟兒子說什麽,“對不起。”但終究還是沒說過,沒有機會,也不好意思跟他說,“他心裏明白。”
父子間最開心的時刻?“沒有。”嚐試溝通過嗎?“沒有。”
我意識到,是農村社會的“嚴父”傳統,或許還有一個父親對權威的維護,共同塑造出了這對父子的相處方式,它不會因為一場偶然的曝光輕易改變。
我原打算說幾句話就告辭,陳有銀卻緩緩開口,用一種少有的平靜語氣。
他講起了自己的父親。父親很嚴格,小時候陳有銀就學會了絕對服從,否則就會挨打,或者挨餓。他無奈地笑笑:“舊社會過來的人,那腦子就是……”
陳有銀當兵回來,已是二十多歲的小夥子。和父親下田幹活,肚子餓得不行了,他叫父親回家,父親不吭聲。
實在挖不動了,他扛起钁頭回家。走進門,水還沒喝上,就聽到門外父親在喊:“我沒說回來,你咋都跑回來了,就你知道餓,我不知道?” 聽著父親在門外訓斥,陳有銀流下眼淚。
“那你也沒有辦法。他就是咱們的父親,對不對?”
他說自己當了父親後,從沒打過兒女,“不想他們也像我那樣被管教。”但和兒女相處的方式,他還是在不知不覺間繼承了下來。
我開始重新審視這位老人。他拒絕導演把自己的故事拍成電影,但卻沒有阻止兒子與導演接觸。他嘴上說自己的事不值得宣揚,卻拿出導演送的影集給我展示,“你可認得?”
見我搖頭,他接著說一家中央媒體要采訪自己。為此事,“鄉上的複轉軍人辦公室來了三個人,還有鄉黨委書記。”
他邊說邊拉開外套拉鏈,從夾層口袋摸出幾張疊好的紙,塞到我手上。是他寫的滿滿四頁材料,關於他騎行路上的見聞。後來陳東毅告訴我,那家中央媒體是視頻采訪,“沒有人讓他準備材料。”
陳東毅說,父親從不在家講自己的騎行經曆,但隻要出門,別人問起,他很樂意分享自己的“壯舉”。
我和陳有銀一起去買饃,碰見了鄉親。“這可又是個記者?”鄉親問。“那就是的。”陳有銀有些得意。
我似乎有了答案,一個低調本分的農村老人,意外走紅被推上公共舞台,被人稱讚。他或許又驚又喜,但在家庭內部情感表露仍然是件無用且羞恥的事——感情無法解決任何現實問題,就毫無意義。在農村,這不是功利,而是為了生存。
很多父親的往事,陳東毅看了新聞才知道,有篇報道讓他哭了三回。“俺爸辛苦一輩子,任勞任怨,沒提過任何要求 。”
父親不知道兒子如此感動。不過,在這個春節,他也隱約感覺到了父子間的暖意。
屋裏那個爐子的排氣口上,接了根新的白鐵皮管,一直伸到窗外。
排煙管是去年11月份兒子裝的。起初他有些不滿,“沒跟我商量就買回來了。”前年換下的舊管子還能用。
裝排煙管的那天,陳東毅一聲不吭地把管子扛進屋裏,站在凳子上安裝。管子太長,不好固定,他正發愁時,父親在下麵扶住管口。裝完,兩人互相看了看,沒有言語。
新年到了,陳有銀仍然保持著低調。除夕夜,他和老伴、兒媳一起包餃子,仍穿著舊棉衣。
見麵的第一天,他領我走進裏屋,小心翼翼地從床頭拿出一套咖色衣褲,那是兒子給他買的新衣。他輕輕地鋪在床上,又輕輕地疊起, “還沒到時候。”他嘟囔著,還不舍得穿。
大年初一,兒子發的抖音裏,陳有銀坐在滿是飯菜的桌前,表情依舊平淡。隻不過,這次他已經換上了那件新裝。
下午五點,我到了侯家鋪村。當天西安氣溫驟降,下了雪。到陳有銀家時,他和老伴正在看電視。見我進門,陳有銀關掉電視,招呼我坐沙發,自己坐到一把木凳上,比沙發低一截,腿都伸不直——和三個多月前一樣,他依舊保持著略顯生分的客氣。
他看上去瘦了,抬頭紋更密,貼著頭皮的發茬像剛剃過。
老伴最近患了眼疾,迎風流淚。陳有銀不讓她幹活兒,她坐在床邊,嘴上不停地指揮。
接水、燒水、倒水,不一會兒,陳有銀把屋裏的三個暖壺都裝滿了熱水。
房子也沒什麽變化,煤爐靠著的那麵牆被熏得發黑。十來平方米的房間全靠這個煤爐取暖,不算暖和,夫妻倆穿著棉衣。
一直到晚上8點,兒子陳東毅還沒回來,在西安送一位北京來的導演。對方想把陳有銀的故事改編成電影,老人沒同意,“我這個人,不愛這個那個的。”
和很多事一樣,這件事父子倆並沒有認真商量。事實上,兩人坐下來進行一場對話的機會都不多。就像我在次日下午見到陳東毅,還沒聊多久,父親推門而入,兒子就不再說話,然後從椅子上站起,扭頭去倒水。
話題停在父子倆平時如何交流上,我還沒得到答案,屋裏就隻剩下尷尬的沉默,隻有屋外雪水融化,滴落到塑料桶的聲音。
照陳東毅的說法,沉默是父子相處的常態。即便父親騎行回來後,情況也沒變。
我有些失望,盡管我努力尋找,期待父子和解的故事也沒有發生。
回來後最想跟兒子說什麽,“對不起。”但終究還是沒說過,沒有機會,也不好意思跟他說,“他心裏明白。”
父子間最開心的時刻?“沒有。”嚐試溝通過嗎?“沒有。”
我意識到,是農村社會的“嚴父”傳統,或許還有一個父親對權威的維護,共同塑造出了這對父子的相處方式,它不會因為一場偶然的曝光輕易改變。
我原打算說幾句話就告辭,陳有銀卻緩緩開口,用一種少有的平靜語氣。
他講起了自己的父親。父親很嚴格,小時候陳有銀就學會了絕對服從,否則就會挨打,或者挨餓。他無奈地笑笑:“舊社會過來的人,那腦子就是……”
陳有銀當兵回來,已是二十多歲的小夥子。和父親下田幹活,肚子餓得不行了,他叫父親回家,父親不吭聲。
實在挖不動了,他扛起钁頭回家。走進門,水還沒喝上,就聽到門外父親在喊:“我沒說回來,你咋都跑回來了,就你知道餓,我不知道?” 聽著父親在門外訓斥,陳有銀流下眼淚。
“那你也沒有辦法。他就是咱們的父親,對不對?”
他說自己當了父親後,從沒打過兒女,“不想他們也像我那樣被管教。”但和兒女相處的方式,他還是在不知不覺間繼承了下來。
我開始重新審視這位老人。他拒絕導演把自己的故事拍成電影,但卻沒有阻止兒子與導演接觸。他嘴上說自己的事不值得宣揚,卻拿出導演送的影集給我展示,“你可認得?”
見我搖頭,他接著說一家中央媒體要采訪自己。為此事,“鄉上的複轉軍人辦公室來了三個人,還有鄉黨委書記。”
他邊說邊拉開外套拉鏈,從夾層口袋摸出幾張疊好的紙,塞到我手上。是他寫的滿滿四頁材料,關於他騎行路上的見聞。後來陳東毅告訴我,那家中央媒體是視頻采訪,“沒有人讓他準備材料。”
陳東毅說,父親從不在家講自己的騎行經曆,但隻要出門,別人問起,他很樂意分享自己的“壯舉”。
我和陳有銀一起去買饃,碰見了鄉親。“這可又是個記者?”鄉親問。“那就是的。”陳有銀有些得意。
我似乎有了答案,一個低調本分的農村老人,意外走紅被推上公共舞台,被人稱讚。他或許又驚又喜,但在家庭內部情感表露仍然是件無用且羞恥的事——感情無法解決任何現實問題,就毫無意義。在農村,這不是功利,而是為了生存。
很多父親的往事,陳東毅看了新聞才知道,有篇報道讓他哭了三回。“俺爸辛苦一輩子,任勞任怨,沒提過任何要求 。”
父親不知道兒子如此感動。不過,在這個春節,他也隱約感覺到了父子間的暖意。
屋裏那個爐子的排氣口上,接了根新的白鐵皮管,一直伸到窗外。
排煙管是去年11月份兒子裝的。起初他有些不滿,“沒跟我商量就買回來了。”前年換下的舊管子還能用。
裝排煙管的那天,陳東毅一聲不吭地把管子扛進屋裏,站在凳子上安裝。管子太長,不好固定,他正發愁時,父親在下麵扶住管口。裝完,兩人互相看了看,沒有言語。
新年到了,陳有銀仍然保持著低調。除夕夜,他和老伴、兒媳一起包餃子,仍穿著舊棉衣。
見麵的第一天,他領我走進裏屋,小心翼翼地從床頭拿出一套咖色衣褲,那是兒子給他買的新衣。他輕輕地鋪在床上,又輕輕地疊起, “還沒到時候。”他嘟囔著,還不舍得穿。
大年初一,兒子發的抖音裏,陳有銀坐在滿是飯菜的桌前,表情依舊平淡。隻不過,這次他已經換上了那件新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