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節,在北京工作的95後女孩小苗沒有回老家。大年初一這天晚上,她和母親一起在雲南大理古城參加篝火晚會,手牽手圍著“科技篝火”,邊唱“天下相親與相愛”邊跟隨音樂舞動。
對於這對母女來說,這是一個特殊的春節。“大年初一大理古城人很多、有些擠,白族的嬢嬢一直在維持秩序。但科技篝火很酷,我媽媽也很開心。”小苗對時代周報記者說。
除夕當天大理下了一整天小雨,除夕夜母女兩人“逛吃”結束後在路邊看煙花。這是小苗第二次和媽媽一起旅行過年,2024年春節她在廣州度過,今年她希望和媽媽一起提前感受大理的生活氛圍,這是未來她想要旅居的城市。
多年來大理一直是熱門旅行目的地。同程旅行平台數據顯示,1月28日除夕當天,包括大理、昆明等在內的多個春節熱門旅遊目的地的鐵路及民航到達客流量較前一日增長近兩成。
雲南大理古城 圖源:受訪者
近幾年,像小苗這樣選擇旅行過年的年輕人不少見。根據央視新聞援引通信大數據平台數據,節前一周,返鄉人群占比從春運前的14%大幅躍升至39%,出遊人群占比則達到37%。
與此同時,人們過年的方式也變得更加多樣。
接受時代周報記者采訪的遊客中,有中老年夫婦首次嚐試在春節前錯峰旅遊,感受國外風土人情;有人因高價機票改變旅行計劃,選擇去更近地方出遊;也有父母留在子女工作的城市過年,感受當地傳統文化。
人們正在探索更多的過節方式,希望為這個最能代表團圓的傳統節日創造更多難忘回憶。
機票價格高昂,行程隨機應變
相較往年,2025年蛇年春節的特殊之處在於,這是除夕被納入法定假日、法定假期達到8天的首個春節,也是“春節”申遺成功後的首個春節。
據交通運輸部預計,今年春運出行總量和單日峰值均可能創曆史新高。2025年春運40天裏(1月14日-2月22日),全社會跨區域人員流動量預計達到90億人次。
受供需關係影響,機票價格也在春節期間水漲船高。同程旅行發布的《2025春運旅行趨勢報告》顯示,春運期間國內機票均價較平日上漲六成多,熱門線路的直達機票折扣較少。春運出行高峰時段,國內機票均價超千元,國際機票均價接近4000元,較平日票價均有明顯上漲。
北方女孩小苗的雲南之旅安排在1月24日,當天小苗和母親坐上從北京去往雲南昆明的火車,淩晨到達後再乘高鐵去往大理。這次長達40個小時的旅途是在她看到機票遠高於火車票後對出行工具所作出的調整。
春節前兩周,小苗決定去雲南旅行過年,在小紅書做好攻略後,她開始進行具體行程規劃。但當看到機票價格時,她選擇在路上多花些時間以節省費用。“1月24日當天,北京飛往大理的個人單程機票就要2300元,但火車票600元左右。”小苗說。
1月30日,時代周報記者在攜程平台看到,當天從北京飛往大理的機票最低價格為1320元,而2月5日春節假期結束後的第一天最低價為695元,二者價格相差將近一半。
小苗的8天旅行計劃中,日程包括在大理古城品嚐當地美食、感受當地民俗風情。隨後去自然風光中放鬆心情:環洱海騎行、爬蒼山、逛村莊,以及去玉龍雪山;餘下3天時間,小苗準備去西雙版納原始森林和野象穀,體驗原始生態。
大理古城 圖源:受訪者
“感覺大理周邊村莊的商業化氣息比較濃,和電視劇《去有風的地方》那種自由自在的旅居氛圍不完全相同。不過大年初一大理古城白天有舞龍舞獅,晚上有篝火晚會,遊客明顯比前一天多,過年氛圍也很濃。”小苗告訴時代周報記者。
同樣因機票價格高昂而對出遊計劃作出調整的還有北京人阿默。過去幾年,阿默常在大年初一從北京飛往海南,在那裏和家人度過春節,但今年他選擇一個人留在北京過年。
“機票太貴了,來回要幾千塊,而且來回折騰也很累。現在北京的年味也很濃,民俗文化活動越來越豐富,比如地壇和龍潭的廟會,除了有北京老字號和兔兒爺等傳統手工藝品,還有故宮文創、中軸線文創等文創產品,結合市集等活動,吸引了很多年輕人。”阿默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
春節期間除了在北京參與廟會等活動,阿默也準備避開人流高峰,去距離相對更近、也更冷門的地方短途旅行。
時代周報記者了解到,在“北上賞雪,南下看海”的冬季熱門選擇之外,作為首個非遺春節,今年“文化旅遊”也成為一大亮點。全國各地結合“非遺”推出諸多文旅活動,包括西安的廟會和燈會、洛陽的“宮裏過大年”等活動,吸引了大批遊客慕名而來。
同程旅行方麵提供給時代周報記者的報告顯示,2025年春節期間,北京推出5600多場文旅活動,同時向遊客發放非遺漫遊地圖、廟會地圖等;蘇州則匯集全國200多項非遺項目和傳承人,舉辦首屆“姑蘇年市·新春非遺遊園會”,均帶動當地酒店預訂量上漲。
返鄉“打工人”帶動縣域文旅消費
攢了一年的錢遇上期待已久的長假,讓人們的消費預期隨之提高,更多預算也令過年方式變得更加多樣。
今年春節前夕,一對在北京生活的夫婦決定出國旅遊。他們今年60歲出頭,此前從未有過在春節前後出國旅遊的經曆。綜合考慮距離和價格等因素後,他們將出遊目的地選在旅遊業相對成熟的泰國曼穀。
1月22日,他們坐上從北京飛往泰國曼穀的飛機,開始為期7天5晚的泰國之旅。在當地,他們逛大皇宮、玉佛寺、暹羅古城,也在璟泰莊園體驗獨特的文化氛圍和地道的生活方式。除夕當天,這對夫婦旅行回國和家人一起在北京過年。
他們告訴時代周報記者,春節前夕,泰國的春節氛圍十分濃厚,到處貼對聯、掛燈籠。“總體而言,這次旅行比較滿意,第一次體驗國外春節氛圍,看看當地景致和風土人情,新鮮有趣,以後春節時也會考慮去更多地方旅遊。”
在“過年團圓”這一不變的主題下,即便不在家鄉,家人也要在同一個地方相聚。
來自內蒙古的劍南(化名)今年與父母家人一起在北京團圓。喜歡京味文化的他為一家四口做了詳細規劃,包括參加溫榆河公園的“2025北京千燈夜”;去石景山遊樂園的新春廟會及燈火遊園會,觀看打鐵花;到雁棲湖參加首屆新春音樂燈會等。
“考慮到第一次和家人一起在北京過年,重點是要讓家人感受到濃濃的京味兒文化,體驗廟會等民俗文化的魅力。”他對時代周報記者說。
近幾年,父母前往子女工作的城市過年正在成為新趨勢。根據央視新聞援引通信大數據平台數據,春運以來,反向春運人群規模較去年同期增長10%。反向春運人群主要來自江蘇、四川、河北、陝西、浙江等省份,目的地為北京、上海、深圳、杭州、西安等大城市。
當然,更多人依然遵守春節的傳統習俗“回家過年”,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隻能守在家中。家鄉的賣力宣傳,也擴大了返鄉人的出遊半徑。
邯鄲人小靜回家後,原本沒有安排出遊計劃,但家人看到隔壁縣城大名縣在社交平台的宣傳視頻中年味濃鬱的熱鬧場景和五彩斑斕的花燈,臨時起意決定夜遊大名府。大年初一下午5點,小靜一家人驅車前往大名縣,直至淩晨1點才返回家中。
邯鄲大名縣 圖源:受訪者
小靜觀察到,當天有不少附近縣城的居民來到這裏看花燈、遊街區。在她看來,雖然大名縣與大多數景區相比沒有太大區別,但放在縣城中已經足夠驚豔。
“尤其是物價,在當地相關部門嚴格管控之下,整個景區商品標價合理。比如燒餅2元一個,一人限購5個,所有攤位都一樣。”她對時代周報記者說道。
返鄉人重遊家鄉也帶動當地的縣域文旅消費。同程旅行提供給時代周報記者的數據顯示,春節假期期間,中西部地區多個城市的縣城酒店預訂量均有較大幅度增加,當地主要景區的門票預訂有近八成來自本地,都與回鄉過年人群的消費拉動密切相關。
名氣不算大的大名縣或許不會作為遊客遠道而來的旅遊目的地,但對於返鄉“打工人”而言,卻是一次難得的旅遊體驗。對於小靜這樣的當地人而言,家鄉依舊值得繼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