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色琉璃瓦車頂,四處飛簷翹角上各掛一枚風鈴;鑲嵌在朱紅漆板上的兩尊鋪首,口中銜著銅環,40個門釘均勻分布於鋪首四周。餐車側麵貼著藏青色與淺藍色周密交錯的磚樣壁紙,上方為古風紋飾的亮黃色隔扇,迎麵是藍底咖布的數米長竹簡,其橫穿整個餐車。
竹簡上是山東籍文學家蒲鬆齡的《煎餅賦》。這篇著於清代、記述煎餅製作與演變的作品,用中文原文印在竹簡上,印在煎餅果子的包裝袋上,在大洋彼岸的顧客手中流轉。
這輛“國風餐車”由於振安手工製成,曆時半年。該車每到之處,常吸引生活在北美人們的目光。有顧客買煎餅果子後,自願幫於振安無償宣傳,以引起更多人注意;還有喜歡中國文化的外國顧客,邊拉二胡,邊排隊等煎餅果子出爐。“國風餐車”成為了當地知名打卡點,一些人不遠萬裏從其他州趕來。
為追求糧食原本的味道,於振安還從國內運來一台石磨,其石料為山東泰山青石,使用至今約10年,但“基本沒有磨損”。現磨綠豆的香味吸引了墨西哥人、洪都拉斯人、羅馬尼亞人與南美人,也喚起了在美華人的味蕾記憶。甚至當地警察也驅車前往,一次買了七八份,不僅自己品嚐這道中國小吃,還帶回去給同事。
“煎餅果子好滋味,名氣響當當,豆麵攤成煎餅,雞蛋色金黃……”這首民謠《煎餅果子》是於振安在展會出攤經常播放的歌曲。從2014年底第一次參加展會至今,於振安在美國賣煎餅果子已經10多年,他因喜歡吃而開始,現磨綠豆、現炸薄脆,希望做出最新鮮、口感最佳的煎餅果子。
近日,於振安受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中學部一位教師邀請,參加新年活動。他帶著國風餐車到了現場,製作對方訂購的50套煎餅果子。借此機會,老師還給學生演示了石磨——中國人發明的這種糧食加工機械,究竟如何運作。“下一步是UCLA、加州大學,讓更多外國人了解中國文化”,於振安在社交平台寫道。
【1】賣煎餅果子:因喜愛開始
於振安來自山東,大學讀電子技術專業,畢業後在國內從事電子設備維修等工作。十幾年後,於振安想換個環境生活,決定移民。初到美國是2013年,他做外貿進出口業務,將美國的空調等產品銷往國內,但因利潤空間有限,未能持續。
後來,於振安延續國內本行,在一家私人企業上班,主要維修音響、攝像頭、屏幕等。幹了兩個月左右,他認為這份工作難以養家糊口,便提交了辭職申請。
同時,作為初到美國的華人,於振安在加利福尼亞(簡稱加州)聖安東尼奧山學院學習英語,在課堂上結識了來自南美洲、東南亞等地的同學。
作為濟南人,於振安從小吃煎餅果子長大,到了異國他鄉卻久久難找到合口的煎餅果子。他幹脆自己在家做,並將做好的圖片發給同學,對方表示讚賞,提議去展會試試。這位開餐館的同學,此前預定了一個展會位置,但因事無法參加,便將展位轉給了於振安。(注:展會指展銷會,如華人工商展銷會等,繳納攤位費可參展賣小吃)
2014年左右,於振安在當地華人市場買了綠豆粉等材料,開車把用於臨時出攤的小拖車拉至展會現場。這天,是他首次出攤賣煎餅果子。從早9點到晚9點,於振安在展會上待了12小時,賣出了幾百套煎餅果子。當時,他有兩個鏊子,但仍做不及,排隊的顧客需等待約四小時,長隊甚至排到了其他展位前,“展會工作人員都不太高興”。(注:鏊子是一種鑄鐵器具,平麵圓形,可用於製作煎餅)
此前,於振安沒有正式學過如何製作煎餅果子,隻是從小愛吃。每天上學前進入早市,豆腐腦、炸油條、煎餅果子的香味撲麵而來。於振安經常買兩元的雞蛋、兩元的餜子(又稱油條),拎著去煎餅果子攤前排隊,讓賣家幫忙加工。“我體格比較大,一般吃個兩三套”。排隊等待時,於振安看著賣家一遍遍攤煎餅,從最初的一勺糊,如何到香氣四溢的煎餅果子。
耳濡目染下,於振安也能攤出煎餅,加上首次參加展會效果不錯,他工作日幹著新找到的維修工作,周六日到展會賣煎餅果子,這樣持續了三四年左右。又一次參加展會是2023年初,在加州洛杉磯縣阿罕布拉(Alhambra)慶祝中國農曆新年的活動上,於振安的攤前再次排起了長隊,吸引了當地電視台記者注意,被報道後引起更多人的關注。
那次是於振安的妻子第二次參加展會,她看到煎餅果子如此受歡迎,又考慮到孩子慢慢長大,不再需要人整天在家照顧,決定跟著丈夫學做煎餅果子。她在家裏學一段時間後,開始到路邊出攤,也當做練手,以免“突然到展會攤不成,對不起顧客”,於振安說。
妻子加入後,於振安辭去了維修工作,開始專職賣煎餅果子。每逢展會,於振安還是用皮卡車將小拖車拖到展會現場,再搬下拖車,布置好後幹兩天展會,收攤時再搬上車。到家後,還要再將拖車搬下來打掃。
由於上下搬動拖車不便,於振安需要一輛方便好用的餐車。然而,當地餐車售賣的食物多為冰激淩、咖啡及南美食物,並不適合賣煎餅果子,即使買來後還要再改裝。因此,他決定自己動手製作一輛餐車。
【2】製作國風餐車:借助微積分實現飛簷翹角
究竟如何製作,於振安前後花了幾個月考慮,並試圖將邏輯順序捋清楚。鑒於煎餅果子本就是曆史悠久的中國小吃,再加上此前“於記”旗子的國風特點,他將餐車風格定位為中國風。
2019年3月起,於振安開始畫簡單的圖紙,以此為餐車製作提供一個大致方向。同時,他向國內廠家訂購了琉璃瓦、門釘、銅鈴等。(注:門釘是古建築大門的一種裝飾,多呈現圓頭、金黃色)
製作期間,他遭遇了一係列困難,“一說全是淚”。從國內訂購門釘時,因為地址錯誤,門釘被寄到了朋友那裏,不知情的朋友扔掉了裝著20多個純銅門釘的“陌生”包裹,這是一筆不菲的費用。
幾經周折終於收到門釘後,他還需在朱紅漆板上鑽孔,將螺絲擰上去。因為一般門釘的兩個銅鼻各向兩側彎,可固定在木門上,但於振安的餐車是鐵製的,因此訂購的是帶螺絲的門釘。
此外,琉璃瓦出廠時,原本為兩麵坡、直角頂的設計,於振安結合中國古建築曆史及視覺效果,希望設計成四麵坡、翹角頂。廠家無法實現這一點,他隻能自己研究摸索。
他查詢資料了解到,明清兩代建築以木製結構為主。原理上,可以用木頭拚出飛簷翹角的弧度,但考慮到木頭的重量,於振安選擇用一寸方鋼。按他所言,一個角需用3根管焊在一起,且3根管的彎弧度應保持一致。
4個角共12根管,如何讓12根管子的弧度完全一致,難住了他。“角度可以用尺子量,但是弧度怎麽控製?”
在“黔驢技窮”之際,於振安偶然想到大學所學的微積分知識。觸發他產生靈感的是,家中前院鋪設的磚塊恰好是正方形大小。“把管放在磚上,就有了比例尺”,他用磚塊所在的格子量弧度,在相同的距離處截斷長條狀鋼管,即“先微分再積分”。
解決了重重困難,曆時半年,於振安的國風餐車終於製作完成。飛簷翹角、門釘、鋪首、竹簡、隔窗、紅色燈籠……餐車外觀充盈著一係列國風元素,引人注目的還有那台置於銅鍾下方的石磨。
於振安製作的國風餐車。圖/受訪者提供
於振安對食物的口感格外在意,認為從市場買來的綠豆粉口感欠佳,“缺少糧食的香味”。他托國內朋友打聽,從老家運來了這台石磨。磨上盤、下盤共重100多斤,由硬度較高的泰山青石製成。石磨上的“於記”兩字為小篆字體,是於振安拜托石匠使用陽刻方式雕刻而成。(注:中國傳統刻字的基本方法分兩種,陰刻指從文字下刀,讓字體凹陷;陽刻指從背景下刀,讓字體凸顯。)
在旁人看來,僅這倆國風餐車的製作,就消耗不少時間與精力。“你有這手藝,賣餐車不行嗎,賣什麽煎餅果子?”於振安一位朋友勸他。
不過於振安認為,製作國風餐車,對比他此前工作的縝密性及複雜程度,都不能相提並論。他把製作過程當成一種放鬆,“清空腦子的感覺”,類似“殺雞用牛刀”。
【3】出攤:現磨現炸,為無家可歸者免費提供
餐車做好後,按照當地規定,於振安還申請獲得了食品經營執照,並取得銷售許可、衛生許可,才具備從事食品行業的資格。
正式出攤前,於振安還需準備一些食材,包括綠豆、雞蛋、蔥、香菜、食用油等,他常去華人批發市場購置這些。由於綠豆較硬,要磨成糊狀,需提前七八小時浸泡。每天早上,於振安將前一晚泡好的綠豆舀入石磨進料口,啟動電機,石磨便開始運轉。除了磨綠豆,還要炸薄脆、切蔥花與香菜。
經過不斷摸索,於振安製定出一套製作煎餅果子的標準,薄脆如何炸、蔥花如何切、煎餅如何攤……起初他一人承擔所有工作,後來妻子也加入了他,跟著熟悉整套標準。如今,兩人都能獨自製作煎餅果子,輪流出攤,每人兩到三小時。
平時,於振安和妻子在羅蘭崗一處擺攤,那裏距家步行10多分鍾,能看到遠處的落基山脈。每天出攤時間為當地時間上午11點到晚上8點。
於振安平日出攤處。圖/受訪者社交賬號
買煎餅果子的顧客中,有南美人、中東人、吉卜賽人、韓國人等,且大多是回頭客。此外,還有於振安參加展會時見過的警察。當時,負責維持治安的警察來回巡邏,接到上級命令不能在攤位排隊,警察便留下了於振安平日擺攤的地點,希望日後有機會品嚐。於振安記得,後來警察們開著警車來的時候,一次買了七八份,說是帶回去給同事吃。
做煎餅果子時,於振安會問每位顧客的口味偏好,要不要辣椒、有無食物過敏等。一對家住威尼斯海灘的夫婦,每周都去吃一次,於振安清楚地記得兩人的口味偏好,一人要辣椒、一人不要。
他不介意顧客自帶食物,自己把食物加入煎餅果子。遇到回頭客,他給喜歡吃雞蛋的顧客免費加蛋,認為給回頭客加量不加價是“無所謂的事”。做完煎餅果子遞給顧客時,於振安會順便感謝或提醒,“thank
you,enjoy”“be careful”“very hot”……
在路邊擺攤時,每份煎餅果子售價10美元,展會則為15美元。據於振安解釋,之所以將價格定為整數,是因為方便找零,也省掉正攤煎餅還要抽身洗手的麻煩。買煎餅果子的顧客,付錢時放在餐車的收銀盒子裏即可,並自己找零,於振安在國內也是如此。這樣既保證食品絕對衛生,也不浪費時間。
於振安向九派新聞回憶,曾經有位顧客付錢時,將100美金的紙幣疊成小塊,放進了盒子裏。發現顏色不對後,他準備為顧客找零。但顧客用手擋住數字“100”的最後一個“0”說:這樣是“10”,不用再找錢了,留給下一個有需要的人。還有顧客到攤子前,“不買煎餅果子,扔下錢就走”。
這一舉動與餐車上貼的一張紙有關。在於振安日常出攤的簡便三輪餐車外,紙上寫著:“We are offering free meal to
anyone who's hungry and in need of help.如果你餓了沒有錢,需要幫助請告訴我”。
三輪餐車貼的紙寫著,無償為有需要者提供幫助。圖/受訪者提供
這張紙剛貼出來,是第一次出攤後不久。於振安解釋,此舉希望為想吃煎餅果子的無家可歸者無償提供,每天沒有數量限製,最多一天曾送出過六七份煎餅果子。“虧也虧不了多少,不會因為幾個煎餅果子而破產。”
【4】初衷:“盡可能讓更多人關注中國文化”
如今,於振安遞給顧客煎餅果子的包裝袋上,印著他國風餐車的素描畫。那是一次展會上,兩位女孩被國風餐車吸引,自發坐在車前寫生而繪下的。於振安發現後上前與其交談,了解到她們在做老師布置的作業,繪畫完成後要拿回去提交,因此於振安用手機拍照留存了這幅素描圖。
陌生女孩的素描作品。圖/受訪者提供
2024年11月左右,於振安在國內定製煎餅果子包裝袋時,托商家將這幅畫印刷在袋子上。12月27日,包裝袋首次應用。
袋子正反麵,素描畫位於主體部分。正麵素描畫上方,是“於記石磨煎餅果子”的中英文名稱,以及“中華老字號”同仁堂的祖訓——“炮製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於振安向九派新聞解釋,之所以引用這句,意在表達“做事情要一絲不苟”,賣煎餅果子也是如此。反麵素描畫右側,是蒲鬆齡的《煎餅賦》節選。
包裝袋正反麵。圖/受訪者社交賬號
今年45歲的於振安,在美國賣煎餅果子已經10多年來,每年365天,除了刮風下雨都出攤營業,沒有節假日。若參加展會,他基本從早上九點站著攤到晚上九點,中間隻有喝水的時間,最後還要保安把排隊的顧客驅散。
其手工製作的國風餐車,每到之處,常吸引路過人們的目光。有人被中國文化吸引,買幾套煎餅果子後,無償幫於振安宣傳,“買煎餅免費領氣球”;有遊客從伊利諾伊州、得克薩斯州、佐治亞州趕到加州買煎餅、打卡;另一位喜歡中國文化的外國顧客,曾在家自學拉二胡,在於振安攤前,邊排隊邊拉二胡,引發周圍顧客關注。
由於疫情後參加展會的成本大幅升高,僅攤位費就要每天1000美金,還要給拖餐車的皮卡車加油,並承擔水電費等支出。如果去距離較遠的大型活動,則需要提前一天動身。因此,目前於振安在路邊擺攤較多。除了麵向個人,於振安還承接各種聚會,並按照顧客要求,提前做好送到或者到現場做。
有人建議於振安開店,擴大賣煎餅果子的規模,但於振安斷定,隻賣煎餅果子肯定無法負擔店的成本,必定要增加項目與人手。這樣一來,還要花費時間管理人員、考慮資本運作。也有人找他商談加盟事宜,但於振安認為,加盟就不再專注技術,而變成了做買賣,需要介入人際關係,“沒必要這麽累,賺的錢夠花就行”。
盡管之前曾偶然想過改行,但他想到開卡車辛苦,要在規定時間內把貨送到而作罷。“幹什麽都沒賣煎餅果子舒服。餓了就攤一套吃,首要解決了吃飯問題。”對他來說,目前在路邊擺攤賣煎餅果子並不累,能顧得上一家五口的生活。
於振安的三個孩子都出生在美國,也愛吃煎餅果子。看到父親攤前排的長隊,孩子時常好奇,怎麽這麽多人喜歡”。於振安回答孩子,“爸爸隻做了一個字——真,不摻假、實打實地對別人”。
近期,於振安的孩子在學中國曆史。前段時間,老師讓班裏每位同學選一個朝代上台演講,於振安的孩子選了周朝。如何理解周朝曆史,他讓孩子先嚐試理解英文表述,再用中文講給他聽。於振安解釋,這樣能了解孩子理解到何種程度,再針對性提高。
如今,於振安妻子還在國內外社交平台開設了賬號,分享煎餅果子出攤日常。隨著近期海外社交平台用戶湧入小紅書,於振安向九派新聞坦言,可以嚐試直播,盡可能讓更多人關注中國文化,“僅限於我記憶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