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問:現在的網紅美食,不搞抽象是不是賣不出去了?
應該不難發現,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某種新奇、具有視覺衝擊力的食物占據網友的視線。它們被通稱為“網紅食品”,短暫風靡後便銷聲匿跡、無人在意。
去年冬天還是比山還高的草莓塔獨占鼇頭,今冬就是一米糖葫蘆、搪瓷盆草莓蛋糕的天下。食物都不是什麽新鮮玩意兒,造型倒是一個賽一個抽象。
微博@喜識冰糖葫蘆
抽象一:
糖葫蘆一串變一米,薯條一包變四重奏
冰糖葫蘆不稀奇,但近年來它儼然成為零食界的百變小櫻——造型永不重複。從山楂到各式水果,再到蔬菜、海鮮、麵食,冰糖葫蘆已經進化成了“冰糖宇宙”。
到了今年,冰糖葫蘆的進化另辟蹊徑,開始追求起衝擊力十足的外觀。一米糖葫蘆在全國多地迅速走紅,超乎尋常的尺寸和極具震撼力的視覺效果輕鬆引發路人圍觀,真·這條gai最靚的崽。
一串沒人買,一米排隊買。同樣都是非常規尺寸,明明迷你串更方便食用,吃相狼狽的一米串卻更受歡迎。原因顯而易見:越誇張、越抽象就越出片,互聯網共識罷了。
抽象沒有盡頭,一米糖葫蘆不過入門,在冰糖葫蘆的基礎上,草莓、菠蘿、楊桃、奇異果、青提等五顏六色的水果自由組合,配上各式造型,堪稱糖葫蘆界的“藝術創想”。
尺寸變大、造型變多、種類繁雜……普通的糖葫蘆身價暴漲,目前,一串一米糖葫蘆的售價從幾十元到上百元不等。
微博@喜識冰糖葫蘆
小紅書@雪浪
以“大”為賣點將普通食物變成網紅香餑餑的案例不在少數,以此類推的還有一升水果茶、一桶奶茶等等。
跟“大”有異曲同工之妙的還有“量”。深諳互聯網套路的麥門不甘示弱,前一陣子推出“薯條四重奏”,一份薯條沒什麽看點,但四份就不同了。
如果你隻是普通食客,薯條隻是一份經典三件套的點綴。但如果你是“麥門信徒”或薯條愛好者,那“四重奏”吸引你的,可就不單單是性價比的問題,而是一次靈魂提問:你,願意為食物信仰充值嗎?
如果說同款超出常量售賣給的是視覺震撼,那強調氛圍感的搭配,可算是年輕人打標簽、立人設的利器。
如果你覺得自己是“甜鹹永動機”,那就一定拒絕不了將炸雞、薯條、甜品融為一體的“甜鹹三重奏”。
對追求氛圍感的人而言,真正“入冬”的瞬間或許不在溫度,而在於吃沒吃雪球山楂+現烤板栗的“入冬兩件套”。
但諷刺的是,山楂和板栗是不適宜同時食用的。山楂裏的鞣酸和果膠與板栗中的植物蛋白和膳食纖維產生反應後,很容易形成胃結石。盡管這在很大程度上受個體差異和食用量的影響。
抽象二:
東西好不好吃另說,重要的是拿啥裝
作為冬季應季食物,草莓可謂有100種火上熱搜的方式。這不,今年就輪到了“冬天的第一盆草莓蛋糕帶火搪瓷盆”。曾經被當作豬油罐子的搪瓷盆,因為裝了草莓蛋糕而成功躋身“頂流”,供不應求。
過去,搪瓷幾乎“家家有,人人用”,作為一個時代的生活器皿,泛黃的搪瓷自帶複古的年代感,而當它搖身一變、與草莓蛋糕一結合,撲麵而來的是割裂、新奇的陌生感,成了人們眼中的“抽象”。
年輕人對搪瓷器皿的追求就好像重新流行的老式裱花蛋糕,抽象之外,是複古、美麗、懷舊。自帶情感附加值的搪瓷盆作為一個時代的記憶符號,具有極高的辨識度,熟悉的配色和花紋成功喚起了消費者的懷舊之情。
小紅書@七月毫無漫遊目的地
許多人在網上秀出“冬天的第一盆草莓蛋糕”,既抽象懷舊,又具有觀賞性。這份錯位的複古感有些奇妙,恍然間懷揣了幾分對過去的懷念。
但搪瓷盆草莓蛋糕在本質上跟草莓塔沒有區別,都是由蛋糕胚、奶油、草莓組成,味道上也沒有什麽差異。從本質上看,它們都是草莓蛋糕的衍生品,隻不過容器不同。
盡管不是每個人都對新奇且好看的網紅產品感興趣,但總有人願意嚐試一番,或是好奇,或是為了緊跟潮流、打卡發朋友圈……這從之前的袋裝奶茶、竹筒奶茶、圍爐煮茶、罐罐奶茶就可以略見端倪。
小紅書@小新吃不飽
小紅書@頹廢壯士
東西好不好吃另說,無論消費者有沒有被營銷的情懷擊中,用什麽裝、餐具和包裝能否讓人眼前一亮都成了消費的潛在標準。
抽象三:
賣啥都是你們play的一環
近幾年來,每個季節都會出現“春/夏/秋/冬天的第一杯/個XX”這樣的詞條,重點不在於XX省略的內容,而在於是否擁有。
繼“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和“冬天的第一個草莓塔”之後,一米糖葫蘆和搪瓷盆草莓蛋糕成了“考驗真愛”的工具。宣傳語不乏“誰還沒有收到男朋友給買的一米糖葫蘆”和“愛ta就給ta買冬天的第一個搪瓷盆草莓蛋糕”,如果對象給自己買了,那就是被愛、被關注的證明。
“一米係列”的產品成了“愛的號碼牌”,一米澱粉腸、一米饅頭花卷、一米烤麵筋、一米玫瑰……這或許就是以愛為名的營銷,從無從下嘴的糖葫蘆開始。
小紅書@小七掄大錘(熱愛包花版)
而草莓塔翻版的搪瓷盆草莓蛋糕因為外形精致,更顯浪漫。作為水果裏麵的“顏值天花板”,色澤鮮紅、形狀接近心形的草莓常被用作甜品的裝飾。
從去年的草莓塔,到今年的冰糖草莓和搪瓷盆草莓蛋糕,無一例外,草莓憑顏值勝出。
小紅書@魚湯番茄麵
但其實,搪瓷盆裏裝的不是草莓,也不是蛋糕,而是社交貨幣,是年輕人在朋友圈秀恩愛追潮流的素材。
尺寸抽象或外觀精致、搭配上“愛情綁架式營銷”的網紅食品層出不窮,有人嘲諷道:每年上當的都是同一批人。
沒買這些產品的人可能會成為情侶秀恩愛的一環,而買了單的人其實就成了商家營銷的一環。
但並非每個選擇網紅食品的人都是為了向別人展示或炫耀,他們也許隻是想看看一米糖葫蘆究竟有多抽象,想嚐嚐搪瓷盆草莓蛋糕是什麽味道,他們沒有落入消費陷阱。
-
事實上,當食物外形成為社交貨幣,那它們如何“爭奇鬥豔”自然就成了焦點。今年流行的“抽象”,明年就有可能流行“性冷淡”……不管出現多離譜的造型,似乎都是意料之中的事。
當我們得出這個結論的時候,忍不住想說:現在都沒人在意食物好不好吃了嗎?
過去,評價食物時我們說,真是色香味俱全;現在,評價食物時我們卻說:它好火啊!
過去,能成為網紅食物的都是經過美食節目推介的;現在,能成為網紅食物的都是好看的。
“網紅食物等於不好吃”,到底是什麽時候成為年輕消費者的共識的?這或許是消費主義盛行之下最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