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條“男子免費提供麵粉讓老人們烙饃聊天”的視頻在網絡上走紅。一條窄窄的村路上,圍坐著一群老人,擀麵、燒火、烙饃,老人們邊忙碌邊聊天,煙火氣十足、年味滿滿,網友戲稱“村口情報站再添新業務”。
北京青年報記者了解到,視頻中烙饃話家常的場景發生在安徽省宿州市蕭縣毛郢孜村。免費提供麵粉的小夥名叫王明樂,今年31歲,村裏老人都親切地喊他“小六”。自2018年起,小六開始自掏腰包,關愛村裏的老人。為豐富老人們的晚年生活,他不僅組織他們一起唱歌、蹦迪、烙饃、包餃子,還請他們吃飯,送他們禮物,帶著他們一起玩、一起拍短視頻。如今,老人們常主動來到小六家幫忙幹活或閑聊。有老人笑稱:“小六家現在就是我們的俱樂部。”
村裏老人每月兩三次到小夥家烙饃、話家常:小六家是我們的俱樂部
1月24日下午2點,安徽宿州毛郢孜村的老人又聚集到了小六家。“我們前兩天剛烙完饃,今天又都來小六家了,準備幹活呢。”今年77歲的王書文告訴北青報記者,來小六家已經成了她的習慣,她幾乎每天都來,偶爾還在小六家吃午飯。
王書文有四個孩子,兩兒兩女,平常都不怎麽回家,就剩她和老伴一起過日子。王書文說,她家裏現在沒有田地,不需要幹農活,老伴也不喜歡在家裏,經常獨自外出,她自己在家常常無事可做,很無聊。但自2018年起,小六開始帶著村裏的老人開展跳舞、唱歌、包餃子、烙饃等活動,她就是從那時開始來小六家參加活動的,至今已有六年。
烙饃的活動通常每月舉行兩三次,“每次小六都提前一天通知大家,第二天不用提醒,大家就主動來小六家了。”王書文說,小六會讓他們提前統計參與烙饃的人數,將他們分成四人一組,大家自帶烙饃用的鏊子、柴火等工具,而小六負責提供麵粉。老人們在他家門口一起烙饃,從下午2點忙到5點,每人能烙出20張左右的饃,最後都各自帶回家吃。“我們坐在一起烙饃,還會聊聊家裏的事,大家在一起很開心。”
偶爾,小六還會把老人們一起烙饃的場景拍下來發到網上。王書文說,她很樂意參與拍攝,子女們也會看這些視頻。“孩子們看到視頻也很高興,我在家有事可幹,他們比較放心。我們村沒有老年人俱樂部,現在小六家就是我們的俱樂部。”
那天下午,老人們還在小六家忙碌著,79歲的曹振雲口渴就先回家喝水、稍作休息。“我家離小六家不遠,就在他家北邊,平常去他家很方便。”曹振雲和王書文一樣,是村裏最早一批跟著小六烙饃的老人。
曹振雲告訴北青報記者,老伴於1994年去世,她獨自養育三兒一女,如今已經抱上了重孫。沒和她住在一起的孩子們經常回家看望她,但平時她經常一個人在家裏幹坐著,偶爾打打牌,想找人聊天又覺得不好總去別人家打擾。“小六帶我們一起烙饃後,我們有了一個可以聚在一起聊天的地方。”除了組織老人烙饃,小六還時不時買些米、油、麵送給村裏老人,有時還請老人們一起吃飯,誰家有困難需要幫忙,他總是第一時間上門。“我有肩周炎,他經常過來幫我捶捶肩,特別貼心。”
從唱歌蹦迪拍短視頻到包餃子、烙饃 小夥連續六年自費組織活動豐富老人生活
老人們口中的小六就是村裏31歲的小夥王明樂。“我希望村裏老人都能過上開心幸福的晚年生活,真正實現老有所樂、老有所為。”小六告訴北青報記者,毛郢孜村的老人平均年齡在70歲左右,大多為留守老人。
2014年,他從北京回到家鄉創業,先後開過代駕公司,賣過酒、煙花和水果,賺了點小錢後,就開始想著如何回饋社會。2016年,他開始關注村裏的老年人,發現這些老人上了年紀後行動不便,生活節儉,不舍得吃、不舍得穿。“我就想,能不能靠自己的力量改善他們的生活。”
起初,小六每個月會拿出一部分收入去幫助本村及周邊村莊的老人,但畢竟能力有限。2018年,他又有了新的想法,“先從我們村做起,照顧好身邊的老人,再去關注更多的老人。”帶著老人們做些什麽好呢?唱歌、蹦迪、暢遊歡樂穀、辦遊園會、組織聚餐聚會,發物資、包餃子、烙饃、做罐頭,小六為豐富老人們的生活,組織了各種各樣的活動,還和老人們一起拍攝短視頻。
“剛開始我就是想帶著老人們動起來,讓他們老有所樂,拍短視頻也是單純地想要記錄他們的生活。後來,我覺得不能盲目地樂,還得讓老人們老有所為,於是就帶大家一起勞動。”小六說。
然而,由於年齡、思想觀念的差異,小六在與老人相處時也遇到了不少困難。“一開始,他們很害羞、靦腆,覺得自己年紀大了,不好意思跟著我跳舞,也不願拍視頻。”於是,小六決定先找幾個領頭人,說服他們後,再帶動其他老人。“我先找了四個大爺,拿著幾條煙去他們家,說服他們一起跳舞、拍視頻。他們願意跟我一起嚐試,後來,越來越多的老人加入,從幾個人到幾十個人,再到上百個人。”隨著時間推移,大家對小六也越來越熟悉和信任。後來,小六再組織包餃子、烙饃等活動,老人們都積極參加。
這些年來,小六每次組織烙饃活動,都有130到140人參加。每次小六都會買上七八袋麵粉,花費大約700元。為了更好地組織活動,小六還為老人們設立了不同的“部門”。“我們有情報部、後勤部、財務部、人事部等等,辦活動的時候,我直接跟各部門的部長說,讓他們通知其他老人,也讓他們過一把‘官癮’。”
六年陪伴換來“家人般”溫暖 困境下仍未想過放棄關愛老人
小六告訴北青報記者,2021年,他曾嚐試帶老人們創業,將烙好的饃拿出去賣。然而,當他們將饃交給購買者後,對方卻在結賬時失聯了。老人辛辛苦苦做了近半個月的饃,最終一分錢也沒掙到。從那以後,他便放棄了賣饃的念頭,而是讓老人將自己做好的饃帶回家自己享用。
陪伴村裏的老人六年,小六投入了不少錢,有人對此不解,甚至質疑。對此,小六堅定地說:“很多人說我傻,但我覺得,用自己的青春和金錢換老人們開心,值了!”如今,小六和村裏的老人們處得如同一家人,還收到了老人們送給他的錦旗。
在陪伴老人的同時,小六也得到了老人們的陪伴和關心。他回憶,2016年母親去世後,父親再婚,這幾年過年家裏都隻有他一個人。除夕夜,他自己在家吃餃子總會因想起去世的母親而落淚。村裏的老人們得知後,會給他送來自家炸好的魚、丸子、牛肉等,“現在每年過年,我家的餐桌上總擺滿了老人們送來的好吃的。”
小六告訴北青報記者,去年,他因貸款被騙,損失了不少錢。得知這一消息後,老人們紛紛前來安慰他、鼓勵他。2025年開始,他決定重新振作,靠賣饅頭掙錢。村裏的老人也經常會來幫他做饅頭、蒸饅頭,每天賣饅頭能掙二三百元。以他目前的經濟情況繼續關愛村裏的老人,難免有壓力,“那也沒想過放棄做這件事,慢慢來嘛,主要我也舍不得這些老人。”
2024年最後一天,小六準備了瓜果零食,組織老人們跨年聚會。2025年春節馬上要到了,前不久,小六給村裏老人準備了年貨——每人一條大鯉魚。現在,他又開始為村裏的老人籌備新春活動。“正月初一或初二,我打算組織老人們套圈、抽獎,給他們買點小禮品,希望帶大家一起過個開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