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男生子”成真?中國學者創造出“雙父”小鼠
生物世界
2025-01-29 19:11:03
多能幹細胞技術和動物克隆技術為再生醫學的突破奠定了基礎,推動了轉基因動物模型、哺乳動物胚胎體外模型以及幹細胞衍生類器官的發展,同時也促進了細胞療法和異種移植等臨床應用的進步。
然而,它們的潛力受到基因組印記不穩定性的限製,這會導致克隆胚胎死亡,阻礙胚胎幹細胞(ESC)產生存活的後代,並降低誘導多能幹細胞(iPSC)的多能性。因此,解決這種不穩定性,能夠顯著提高這些技術的有效性和應用範圍。
幾年前,周琪、李勁鬆、胡寶洋、李偉等通過在卵母細胞來源的單倍體胚胎幹細胞(ESC)中靶向關鍵印記位點(Igf2-H19、Dlk1-Dio3
和
Rasgrf1)的配子差異甲基化區域(gDMR),在小鼠雙母本生殖(孤雌生殖)方麵取得了重大進展。這種方法糾正了印記缺陷,能夠穩定地產生可存活的後代,並實現了精確的單等位基因編輯。這也為哺乳動物廣泛的染色體改造奠定了基礎,極大地推動了動物基因工程的發展。
我們經常在低等脊椎動物中觀察到自發孤雌生殖現象,然而,至今尚未在脊椎動物中發現自發雙父本生殖(孤雄生殖)現象,更不用說哺乳動物了。
事實上,在沒有引入基因改造的情況下,人工構建的雙父本和雙母本哺乳動物胚胎均無法存活。此外,雙父本胚胎的發育失敗時間甚至比雙母本胚胎還要早。這表明,印記異常可能會嚴重阻礙雙父本胚胎的發育。因此,建立一種雙父本生殖方法,能夠顯著提高幹細胞衍生胚胎的發育能力,從而滿足再生醫學中對更複雜和定製化基因改造日益增長的需求。
2025 年 1 月 28 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李偉、周琪、李治琨及中山大學駱觀正作為共同通訊作者,在 Cell 子刊
Cell Stem Cell 上發表了題為:Adult bi-paternal offspring generated through
direct modification of imprinted genes in mammals 的研究論文。
在此前的研究中,研究團隊對雙父本胚胎中父本單親二體導致死亡的全部七個印記區域進行了修改。然而,這些胚胎仍然表現出嚴重異常,並且仍然無法存活。
這一發現引發了一個關鍵問題:印記基因是否是哺乳動物雙父本生殖的唯一障礙?
在這項最新研究中,研究團隊探索了多種印記校正策略,包括移碼突變、基因缺失以及調控區域編輯。
利用存在嚴重印記缺陷且通常無法存活的雙父本小鼠胚胎,研究團隊在 20
個關鍵印記位點引入了移碼突變、基因缺失和調控區域編輯,製定出了一種策略,能夠有效解決雙父本胚胎中最嚴重的發育缺陷。這種方法通過胚胎幹細胞互補、單倍體細胞核注射以及體細胞核移植(SCNT),最終成功培育出了能夠完全成年的雙父本小鼠(孤雄小鼠)。
這項研究結果也證實了,印記異常是哺乳動物單性生殖的主要障礙,並展示了迄今為止在哺乳動物基因組全麵且精準的修飾方麵所達到的新高度。此外,該方法還能顯著改善胚胎幹細胞和克隆動物的發育結局,為再生醫學的發展開辟了充滿希望的新途徑。
值得一提的是,與研究團隊之前構建的孤雌小鼠相比,這些孤雄小鼠與它們存在一些顯著差異,孤雄小鼠體重更大、表現出更強的探索欲,但壽命更短(孤雌小鼠比正常小鼠壽命長,而孤雄小鼠比正常小鼠壽命短)。
此外,這些孤雄小鼠的存活率依然較低,隻有11.8%的存活胚胎能夠發育到出生,由於發育缺陷,並不是所有出生的幼鼠都能活到成年,大多數活到成年的孤雄小鼠壽命較短(約為正常小鼠壽命的
60%),且活到成年的孤雄小鼠是不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