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心化的農村,不再有年味年氣
關中學人
2025-01-29 18:51:56
過年回家,最大的感覺是,臘月29,馬上就要過年了,村子裏看不到幾個人,沒看到一個年輕人,寥寥無幾的,也隻有幾個老人。去鄰居家坐了會,也感覺異常的冷清,沒有一絲過年的氣息。也慢慢明白,過年最重要的是人氣,沒有了人,過節的氣氛也不再有了。農村越來越空心化,年輕人也越來越不願意在家鄉過年,造成即使過年,農村也沒有啥人。
本地區(鎮域)在縣城購房的比例達到了90%以上,因為娶媳婦難的問題,導致家家幾乎都在縣城買房,平時年輕人住在縣城,老人住在農村種種地。平時幾乎沒年輕人在村了,所以村莊的老人就特別的多。老人之所以在村,一是農村有地,老人閑不住,種點蔬菜和雜糧,可以讓自己和城裏的孩子吃。回來大娘說她一冬天隻花了十塊錢,我都有點吃驚。因為吃的蔬菜,米麵油全部是自己種的。所以,老人隻要健康和有精力,多少會種點地實現自養。二是老人對城裏的生活不適應,不願意進城和子女住在一起,很多老人都說無法忍受縣城的生活,覺得像牢籠,像監獄,人生地不熟,處處不自在。即使在春節,很多老人也不願意在城裏過,所以也出現了很多年輕人在縣城過年,老人在老家過年的情況。
農村越來越空心化了,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等40.50.60後這一批人逐漸老去,農村也不會再有人願意長期待著。即使未來農村有廣闊的發展機會,那時候,也是城鄉一體化了,就是居住在城,種地在村。因為現在交通非常方便,縣域空間範圍內差不多半個小時車程可以覆蓋80%以上地區。未來的農村,可能不再會有以前那樣的煙火氣,因為沒有人了,因為都進城了。70後可能不會再回農村養老了,他們也沒打算回農村再養老。如果說誰能在農村可以實現自我養老話,70後無疑是最後一代人了,因為70後還有鄉土情,還有種地技,還有熟人網。
未來的20年,中西部農村處於一個過渡期,在過渡期內,城鄉看似一體,家庭卻可能處於分割的狀態,不同代際的人生活在城和鄉不同的空間中。不過,家庭的空間分割無意中形成了合力,農村老人在村為年輕人提供了堅強的後盾。老人默默承受了城鎮化的壓力,也增強了家庭的韌性。在交談中發現,好多進城的年輕人在城裏工作並不穩定,有的甚至經商失敗導致負債累累,最後也依靠在農村的父母來補貼家用。家庭無疑承擔了太多的城鎮化代價。
空心化的農村,老人在情感上是孤獨的,缺少文化生活和家庭代際情感互動,老人隻能默默的承受一切。在農村,隻要老人身體較好,其實經濟問題反而不是問題,基本上實現自養沒問題,這是城裏的老人所無法比擬的。可是,麵臨著空空的村莊,老人們往往隻剩下了“抱團取暖”,沒事了坐在一起聊聊天,以此安度晚年。看似“淒涼”,但目前而言,也是最好的選擇了。因為進城的話。很多老人不適應,更是折磨。讓年輕人回村和老人住在一起,也不太可能。
空心化的農村,如何把老年群體組織起來,如何提高老年人精神生活,也許是未來二十年中國農村鄉村建設的關鍵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