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整頓”新年第一招:有家,但不回
視覺誌
2025-01-29 02:02:06
(注:以下文中名字皆為化名,但不妨對號入座)
2025年的春節近在眼前,歸家的車票已經開售,朋友圈裏卻鮮有人曬“搶票成功”的截圖,就連以往熱乎的“返鄉潮”,也逐漸冷清下來。
取而代之的,是各種“不回家”的理由:工作太忙、機票太貴,高鐵票難搶、沒賺到錢......
事實上,這些理由背後,潛藏著更多的無奈:
年味變淡,爭吵代替了團圓,七嘴八舌成了主角,團圓卻淪為旁白。
過年回家,還有意思嗎?
圖源@小高帶你玩
現如今,過年回家似乎隻適合兩種人:在外麵賺了點錢的,家庭氛圍和諧的。
然而,很多人這一年工作不順,成長的過程也缺少溫暖的家庭氛圍。回家之後,等來的總是父母的“逼婚”和親戚的攀比。
沒有什麽問候,隻有老三樣:“你什麽時候買房?你什麽時候結婚?你每月掙多少錢?”
圖源@奶泡味的臭咪
對於另一部分人來說,不回家還因為“失權感”。
在城市裏,他們或許是職場精英,可一回到家,身份立刻被否定。28歲未婚,已經不受待見了……
回到沒有自己一方天地的家,哪裏還談得上“團圓”?
家,曾經是溫暖的港灣;如今,卻變成了沉默的審判席。
沒有避風港的遊子,怎會期待回家?
曾經的春節是村子裏最熱鬧的日子:孩子們追著鞭炮跑,長輩們圍在炕頭嗑瓜子,鄰裏之間相互串門,連空氣裏都飄著馨香的年味。
圖源@夏沐
現在呢?
很多人回到家,發現過年回家和記憶裏的模樣早已不一樣了。
小時候,阿強家門口有棵老槐樹,是村裏孩子的“秘密基地”。
每次過年,孩子們都會在樹下比拚誰的壓歲錢最多,還會扯著嗓子喊:“明天我就去買一盒最大的‘二踢腳’!”
圖源@赤橙黃綠青藍紫
可是現在,阿強回到村裏,槐樹早沒了,樹根的位置變成了一座小型電商倉庫。他放下行李看了看四周,才發現,村裏連個人影都很少見了。
“現在小年輕都在城裏定居了,村子裏隻剩老人守著屋子。”
老家的變化讓阿強心裏不是滋味。
圖源@效果拔群
其實,像阿強這樣的感覺,不少人都有。
曾幾何時,家越來越像一個陌生的地方。
小時候總嫌親戚煩,一張嘴就是“考得咋樣”“啥時候有對象”,可現在村裏熱鬧不起來了,連這些“煩人的親戚”也少了。
年味兒隻存在於回憶裏了。
圖源@夏沐
前幾年,村裏還勉強保持著過年的儀式感,可現在,所有的傳統,都在一點點消失。
“超市裏啥都有,哪還用自己做。”
“年三十就湊合做個火鍋吧,各種菜肉都有,省事兒。”
超市代替了年集,朋友圈代替了拜年,甚至連春晚也不再是全家的必看節目。
故鄉不再是記憶中的熱鬧鄉村,而成了一座空蕩蕩的場所。
圖源@小高帶你玩
春節,本該是一年中最輕鬆的時候,可現在卻成了許多人最沉重的節日。
“過年回家,比平時上班還累。”小慧這樣形容她的春節。
去年過年,她在家不過待了四天,卻覺得像打了一場沒盡頭的硬仗。
大年三十,剛放下行李,媽媽的“靈魂拷問”就來了:“隔壁小麗結婚了,你打算什麽時候找個人?”
小慧擠出笑臉:“不急,緣分沒到。”
媽媽不依不饒:“你都29了,再挑就真嫁不出去嘍。”
飯桌上的話題更是從催婚延伸到升職、買房,甚至連身材胖瘦都成了被點名批評的事項。小慧吃著飯,卻咽不下去。
更讓人難以言說的是,父母與子女間的“失望性情感隔離”。明明父母很愛你,但他們的方式卻讓人無法感到輕鬆。
琳琳每次回家,都要經曆一輪被審視的過程。
“你的工作怎麽樣啊?怎麽還不換個好點的?”
“同學家孩子都兩歲了,你的呢?”
琳琳覺得自己的一切都被拿來比較,每年春節就像考試,她始終得不到及格分。
“我也想回家,可一想到這些問題,真的頭疼。”
這些問題背後,不隻是代際之間的觀念衝突,更多的是家庭間彼此期待的錯位。
很多人選擇不回家,不是不愛,而是害怕回到那個讓人窒息的環境。
還有些人不願回家,不是怕父母和親戚的“盤問”,而是回家的路上,經濟壓力比親情更沉重。
小林是北漂了五年的青年,工作穩定,月薪一萬上下。每到春節,他總是猶豫:回,還是不回?父母在電話裏說:“別亂花錢,回來就好。”
但他算了算,來回路費、年貨、壓歲錢,再加上回家的人情往來開銷,至少得花掉兩個月工資。
“爸媽不圖什麽,可我不能兩手空空啊。”
每年臨近年關,小林總是用“加班太忙”搪塞,默默在出租屋裏,望著窗外霓虹燈,歎了一口氣:“過年,真是太難了。”
年關,年關,年年都像過關……
其實,像小林這樣的人不在少數。
小林的同事小趙也是外地人,前幾天算了筆賬,回家一趟來回路費要兩千,給長輩的禮品花了三千,再加上壓歲錢、聚會吃飯,最後發現春節的開銷能頂上自己一個月的工資。
他苦笑著說:“每次回家都感覺像被‘掏空’,還不如在城市裏隨便吃點自己過呢。”
圖源@古潮萌者
他們在親情的牽掛和現實的無奈之間左右為難,思念著家,卻又在離家更遠的地方逗留。
慢慢地,越來越多的人選擇沉默,選擇逃避,選擇把回家的渴望藏進夜色裏。
燈火可親,但家太遠。
春節最複雜的地方在於,它承載著太多關於親情的期待。這種期待有時是溫暖的,有時卻變成了無形的壓力。
小雲曾經最喜歡過年。小時候,外婆是她最親密的人。外婆總會偷偷塞給她最大的壓歲紅包,還會說:“我們小雲最乖了,將來一定有出息!”
這種鼓勵讓小時候的小雲覺得自己是最特別的孩子。
但外婆去世後,過年的味道漸漸變了。
圖源@晴之夏
回到家,父母的歎氣取代了外婆的誇獎。
“看看你表姐人家日子過的多舒心,再看看你?”
“當年讓你好好讀書,現在知道痛苦了吧!”
“你看看你這日子過的,找的都是什麽工作?”
飯桌上的嘮叨讓小雲無所適從,她發現,她在家裏不再是那個被寵愛的“小雲”,而成了一個不斷被比較、被批評的大人。
“我知道他們是為我好,可這種‘好’卻讓我喘不過氣。”
其實,很多父母並不是真想讓孩子不痛快。他們眼裏的“懂事”是希望孩子有更好的生活,他們的“催促”是出於對未來的擔憂。
可惜,這種表達方式讓子女倍感窒息。
圖源@柳澤生
琳琳也有類似的感受。
她很愛她的父母,但每次回家,他們總會用“為你好”打頭,談論的卻是她不想聽的話題。
“我明白他們的愛,也心疼他們的付出,可他們永遠站在道德的製高點上,用我理解不了的方式表達關心。”
家和親情,往往是這樣複雜的存在。它是溫暖的,也是帶刺的;是歸屬感的來源,也是壓力的根源,牽著你的思念,也勒得你喘不過氣來。
圖源@森川一明
小玲去年回家,原本想著平平安安地過個年,沒想到被親戚安排了一場“突襲式相親”。
年三十晚飯剛吃完,她媽就把她喊到廚房:“一會兒你出去,隔壁鄰居的兒子來了,咱們先聊聊。”
小玲一下子愣住了:“啥?你咋也不提前說?”
“這不怕你拒絕嘛!人家條件可好了......”
小玲硬著頭皮上陣,可聊天才五分鍾,對方就開始問:“你平時工資多少?有沒有存款?買車了嗎?”
小玲頓時覺得這個年簡直沒法過了。回家還沒兩天,她借口“公司有急事”,匆匆訂了返程票。
“我討厭爸媽的封建思想,卻又心疼他們為我勞累的模樣。我不是不想回家,但這種安排真的讓我太崩潰了。”
小軒的父親特別喜歡喝酒,年夜飯桌上還沒開席,就喝得醉醺醺的開始訓人:“你們年輕人不行啊,幹啥都圖輕鬆,哪裏有我們那一代吃苦耐勞!”
小軒本想著忍忍就算了,結果父親喝得越來越高,指著他當場發飆:“你都28了,還不買房!我侄子當年28,家裏三層樓!”
小軒終於忍不住頂了句:“我買房,你給出首付嗎?”一句話讓父親酒醒了一半,接著大罵:“你咋這麽沒出息,居然問長輩要錢!”
場麵瞬間陷入尷尬,年夜飯也沒吃好。
還有網友分享過一個堪稱“過年災難”的故事。
她的父親非常傳統,認為過年一定要“煙火氣足夠濃”,家裏每頓飯都要有十幾道菜。
為了準備這些年夜飯,她媽連著三天從早忙到晚,不僅炸魚、鹵肉,還非得做一整隻乳豬,弄得廚房裏滿是油煙。
年夜飯剛端上桌,父親隨口說了一句:“菜做得不如以前有滋味。”
結果母親直接拍桌走人:“你要是不滿意,以後別讓我做了!”
大過年的,一場“廚房風暴”直接掀翻了本該和和氣氣的團聚。
類似的故事太多了。
“過年就是一場代際戰爭,小時候打鞭炮,長大後就是打嘴仗。”
飯桌上的應和,掩不住內心對逃離的渴望。
不知從何時起,春節變成了每個人的審判日。
年夜飯的香氣中,藏滿了過往的傷口,親情的麵具下,誰又能真正放鬆自己呢?
自古春節,以團圓為名。可現在對許多人來說,卻隻剩下無言的沉默與不堪的回憶。
小夏是個典型的“北漂”。她原本計劃今年回家,卻因為父母的一句話打消了念頭。
事情起因是她在朋友圈裏發了一張工作室的自拍,配文:“年關將近,拚命趕工!”
沒想到母親直接回了一句:“賺那麽點錢,回家幹啥啊?”
小夏愣了一下,嘴硬地回複:“對啊,我確實賺得少,那我今年就不回去了!”掛了電話,她眼淚卻忍不住掉下來。
明明想回家,怎麽就變成了一場冷冰冰的對話?
一位網友也分享了她的“回家之旅”。
為了省錢,她提前請假,坐了20多個小時的綠皮火車回家。
到家後沒過三天,就因為睡懶覺被父親罵:“這麽大個人了,還在家躺屍?滾出去掙錢去!”
她拖著裝滿行李的行李箱,連夜回到了自己的出租屋。一邊啃泡麵,一邊看著窗外飄著的雪,心裏想著:“不是我不想回家,隻是我不知道怎麽麵對這樣的家。”
網友@未退休的大金,分享過這樣一個場景:她回家後,推開小時候的房間,發現裏麵堆滿了雜物。
“連屬於我的地方都沒有了。”
她笑著感慨:“出租屋雖然小,但至少那張床屬於我。”
有時候,人們拚命追求獨立,努力掙脫原生家庭的束縛,卻也在孤單的夜裏,不自覺地懷念起那個曾經溫暖的懷抱。
春節,依舊是團圓的象征,可回家的路,卻變得越發漫長。
當回家過年成了一場心理博弈,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逃離”這場困局,尋找一種更自由的過年方式。
“幹脆出去旅遊吧,不用麵對爸媽的催婚,也不用應付親戚的盤問。”
小悠和她的丈夫今年計劃去川西過年,這是他們結婚以來的第一次不回家。
“雖然有點對不起父母,但這是我們一年中最輕鬆的日子,想要自己過得舒服一點。”
旅遊式過年,成了不少年輕人的選擇。在陽光沙灘上曬太陽,或者去大山深處的小木屋放空,不再為複雜的人情往來和經濟壓力煩惱。
“這種過年方式多好啊,不用準備年貨,不用搞衛生,更不用端著笑臉跟親戚們假裝聊得投機。”
而另一些人則選擇留在城市裏,獨自一人過一個安靜的春節。
網友@一隻喵,今年決定不回家,她打算訂一份外賣,在出租屋裏看一整天的電影。
“回家太累了,不如一個人在城市裏待著,享受難得的安寧。”
她的想法可能聽起來有些冷清,但對她來說,這反而是一次放鬆和自我整理的機會。
還有人選擇用新的儀式感替代傳統春節的方式。
比如網友@蘇葛兒,她在今年春節約上三五好友,組織了一場“反春節聚會”,大家一起做飯、打牌,互相傾訴在外漂泊的心事。
“我們都不回家,但聚在一起感覺也挺好的。”
這些新的過年方式看似與傳統背道而馳,但背後藏著的卻是年輕人對自由和輕鬆的渴望。
與其在春節中強顏歡笑,不如用自己的方式找到節日的意義。
每年春節,我們都在熱鬧與冷清、歡笑與歎息中尋找答案:
過年,到底意味著什麽?
回家,是否又是唯一的答案?
在許多人的記憶裏,過年是熱氣騰騰的餃子,是除夕夜裏小孩子們守著壓歲錢不肯睡的執拗,是年夜飯桌上一家人其樂融融的畫麵......
但這些畫麵,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被現實的瑣碎和人情的複雜稀釋了。
圖源@粉色小豬
可即便如此,仍有一些溫暖的瞬間,讓人重新審視“過年回家”的意義。
小南的父親是一位沉默寡言的中年人,平時很少表達情感。去年春節,小南決定回家,但由於種種原因,路上耽擱了兩天才到。
大年初二早上,她一進家門,就聞到了廚房裏冒出的燉肉香氣,父親站在門口低聲說了一句:“飯做好了,你趕緊吃。”
那一刻,小南突然明白了,無論自己有多狼狽,家始終在原地等著她。
圖源@我是梁不胖
還有一些年輕人,在與家人的理解和妥協中找到了平衡。
小慧和她的母親之間,曾因催婚問題爆發過無數次爭吵。今年,她試圖用一種新的方式與母親相處——不再反駁,而是靜靜聽完她的叮囑。
飯後,她給母親泡了一杯茶:“媽,我知道你是為我好,但有些事需要時間。您放心,我會努力過好自己的生活。”
母親愣了一下,隨後點了點頭。那是她們之間難得的平靜時刻。
其實,春節的意義,從不在於形式,而在於情感的連接。
就像家,不是非得回去的地方,而是無論走到哪裏,心底依然為你留有一隅安寧,任歲月如何輾轉,依舊能讓你感到被理解,被接納。
這種理解,既需要父母放下期待,也需要子女學會表達。
圖源@中子捕影
或許,我們需要重新定義過年的意義。
它不一定要是熱鬧非凡的大團圓,也可以是一次簡單的問候,一次真誠的溝通,甚至是一個彼此留白的空間。
重要的是,它能讓我們感受到愛與陪伴的存在。
圖源@藝術的禮物
過年,就像一次刻意安排的歸途。
這一趟路上,有人帶著歡喜,有人藏著心酸。
有人等著你歸來,也有期待的失衡,代溝的碰撞,和那些躲不開的瑣碎。
可是,即便如此,人們還是一趟趟往回趕。
有人說,是為了“根”;也有人說,是為了“孝”。
其實,歸途不過是為了告訴自己,即便模樣變了,味道淡了,它也還在。
圖源@柳澤生
臨近年關,如果你選擇毫不猶豫地回家,如果你一想起家,心底就會湧上一股溫暖,那麽恭喜你,春節的團圓,就是為你這樣的幸運兒準備的。
而如果你屬於不想回家過年的人,別難過,別自責,這不是你的錯,像你這樣年年難過的人,這世界上還有很多。
你要自己對自己好一點,等春節過去,屬於你的春天,就要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