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華盛頓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IIE)於本周三舉辦研討會。與會專家普遍認為,美歐在評估中國帶來的經濟和安全影響方麵達成高度共識。
隨著特朗普正式就任,美國未來的全球貿易政策備受關注。本周三,多位學者在一場智庫研討會上探討了美歐應如何應對中國在產能過剩與關鍵技術競爭問題上帶來的挑戰。
自美國新任總統特朗普於上周就任以來,他已明確表示,最快將在2月1日對所有中國製造商品加征10%的懲罰性關稅,理由是中國對外出口芬太尼原料。此外,考慮到加拿大和墨西哥在非法移民及芬太尼走私問題上的影響,美國也可能在2月對兩國商品征收高達25%的關稅。除了北美與中國,特朗普還在上周白宮的一場公開活動中表示,美歐貿易關係也成為重點關注對象。據《衛報》報道,特朗普當時指出:“我們與歐盟有3500億美元的貿易逆差,他們對我們非常不公平,所以他們將麵臨關稅。”
由於強化自身供應鏈韌性、應對中國產能過剩對本地市場的衝擊,以及防止中國獲取可能強化國防產業的關鍵技術,已成為美歐共同麵臨的挑戰,特朗普政府如何調整與歐盟的互動關係,備受關注。針對這一議題,美國華盛頓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IIE)於本周三舉辦研討會。與會專家普遍認為,美歐在評估中國帶來的經濟和安全影響方麵達成高度共識,但在具體應對策略和態度上仍存在明顯分歧,這也為雙方關係帶來挑戰。
立場一致但途徑不同 學者呼籲歐美加強對華政策合作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瑪麗·洛夫利(Mary E.
Lovely)就此談道:“歐盟與美國都同意需要應對中國產能過剩的問題,但雙方采取的措施卻在相互削弱對方,同時也限製了更深入的合作。……我認為,在解決這一問題時,加強協調將帶來重大收益,而單邊行動則存在顯著風險。我希望雙方能為未來的合作留有餘地,盡管過去四年美歐關係較為動蕩。”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瑪麗·洛夫利(Mary E. Lovely)
會上,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由大學(VUB)安全、外交與戰略中心主任路易斯·西蒙(Luis
Simon)也表達了近似的看法,他進一步解釋歐美兩方的對華策略差異:
“美國和歐盟都對中國實施了關稅政策。特朗普政府在2018年對中國發起貿易戰,最終導致雙方征收的關稅和反製關稅影響超過50%的雙邊貿易。拜登政府則維持了相關關稅政策,並在某些領域進一步升級,尤其是將中國電動車的關稅提高至100%。……相比之下,歐盟的關稅更側重於調整市場競爭環境,以限製中國企業的盈利能力,而非像美國一樣,完全阻止中國電動車進入歐盟市場。”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傑弗裏·肖特(Jeffrey J.
Schott)則在會上警告,特朗普政府若在未與盟友協調的情況下進一步加征關稅,可能會讓歐洲市場承受更大壓力,加劇歐美之間的貿易分歧:“美國對中國貿易的限製越多,中國出口商就越會尋求歐洲和其他市場來銷售其製造產品。這將導致歐洲市場上來自中國的進口競爭加劇,特別是在汽車行業。這種競爭壓力可能引發歐洲內部的政治反彈。”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傑弗裏·肖特(Jeffrey J. Schott)。
圍堵中國技術發展 學者:歐美出口管製上步調尚未一致
除了在對華進口關稅上的立場存在差異,歐美在關鍵技術的出口管製上,雙方也尚未達成一致。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由大學安全、外交與戰略中心地緣政治與科技項目負責人安東尼奧·卡爾卡拉(Antonio
Calcara)在研討會上指出,美國的對華技術管製若要真正發揮作用,必須依賴盟友共同圍堵,但歐盟在相關政策上相對保守,導致協調難度加大。
卡爾卡拉說:“曆史上,歐洲一直對利用出口管製遏製他國經濟或技術發展持謹慎態度。此外,歐盟在出口管製方麵還麵臨權限劃分的問題。例如,軍民兩用物資的管製屬於歐盟貿易政策的一部分,具有超國家性質。然而,該法規同時將部分決策權交由成員國,這意味著歐盟在製定相關政策時,往往需要額外的內部協調。”
針對歐美的互動前景,卡爾卡拉則指出,兩方在要求中國停止在俄烏戰爭中援助俄羅斯的議題上有巨大的合作潛力:“歐盟比美國更加重視烏克蘭問題,美國可以發揮建設性的一種方法是向中國施加壓力,要求其減少對俄羅斯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