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吐槽春晚時,我們在吐槽什麽?
時尚COSMO
2025-01-29 01:55:30
蛇年春晚不完全非正式觀後感 ️
不少人拍胸脯保證,“看春晚”已經從自己的除夕規定動作中劃除去,我們相信。畢竟25年的時間,逐漸把這個曾經闔家守候、全民期待的舞台逐漸消磨成了某種“雞肋”的習慣。
但也許你可以不看春晚,卻沒辦法不看到春晚,因為接下來很長一段時間的碎片視頻都會反複從中汲取素材,無孔不入的灌入生活。畢竟,它依然是當下涵蓋藝人最多,覆蓋觀眾最廣的超重量級綜藝晚會,就算不複當年,也暫無替代。
何況當“不看春晚”這句話說出口的同時,你也就加入了春晚的吐槽之中。
從開場秀起,蛇年春晚就籠罩上了一層濃厚的“AI味”。這並不僅是說《秧BOT》機器人扭秧歌,也不是單指鋪天蓋地的合成特效,而是說大部分的舞台審美。
它們呈現出一種高飽和度、絢爛魔幻的色彩,紛繁鋪張的元素堆疊,仿佛在用海量的細節強行征服你的視野,讓你感歎技術的難度。
它們是熱鬧的甚至恢宏的,但缺乏一些風格的取舍和調度。至於那些忽然翻飛的桃紅花瓣和光球裂成片片“如意飛彈”,現在國漫仙俠動畫都不用了啊!
晚會在分會場之間的調度、節目與節目的銜接了插入了大量的錄製成片,再加上已經放棄了死磕現場真唱這件事,讓一台理論上還是現場直播的晚會,多了很多半成品的組件。好像一頓大量預製菜構成的年夜飯,未必不合口味,但你知道熱乎的它們,剛剛還是冷藏和袋裝的。
春晚首次與B站合作,實現實時彈幕,給“一年一度春晚吐槽大會”來了個官方收編,頗有一種“打不過就加入”的大度和豁達。但當你看見滿屏飛舞著齊刷刷的吉利話,或者對演員的誇誇誇,卻極少出針對性觀點時,不由懷疑:春晚,真的開得起玩笑嗎?
聯唱、合唱、對唱、獨唱……歌曲依然是撐起春晚舞台的主心骨,畢竟有“島國春晚”之稱的《NHK紅白歌會》就是隻靠唱歌,從51年支撐到了現在。
今年最受期待的無疑是王菲出山。有沒有發現這幾年天後的風格都偏向《世界贈予我的》這種歲月靜好、淡定思考,以前那個搖滾的、另類的、天馬行空的王菲再難覓見……不是抱怨啊,沒有春晚,也聽不到她唱。
《灣區樂好》的聯唱相當亮眼,舞台幹淨複古,證明歌曲夠經典就不需要些花裏胡哨的包裝。反觀大部分表演中歌曲質量本身差強人意,尤其是作詞的部分。
像蔣欣、宋佳、閆妮、殷桃這個組合非常難得,四位都是今年成績亮眼的中生代女演員,個個氣質衣品在線,原本可以好好講述這個年紀女性的故事。但一首溫暾的《假如》並沒有寫出她們現狀的精彩與不易。
李宇春+易烊千璽兩個性格鮮明的歌手,分了一首歡快的“兒歌”,也挺可惜。今年明明文旅大繁榮,處處是新鮮創意,但這首讚歌裏隻有直白的“快來呀,你快來呀”,有一種導遊不敬業的感覺。
至於《我的家》裏那句洗腦的“全都是綠的”……是不是把護林工作理解得太簡單粗暴啦?
歌詞較好的是《方的言》,質樸但是有故事、有感悟,尤其看到詞曲作者的名字,讓人唏噓。
總的來說,歌曲節目畢竟星光熠熠,難以悉數提及,但最後加一句:奧運健兒加持後《孤勇者》的含金量還在上升!
這幾年春晚上舞蹈節目屢出爆款,不由讓人多了幾分期待。今年華宵一、朱潔靜、唐詩逸等舞蹈女神齊齊亮相。最有“星相”的《喜上枝頭》確實也做到了幀幀入畫、影影如詩,但對比《隻此青綠》並沒有看到更多的新意和突破。芭蕾舞《伊人》更是顯得四平八穩,巨星譚元元始終隱在舞群中,有些浪費。
《筆走龍蛇》本質上核心是武術及雜技,但放到這裏似乎也不違和。這個節目前半段告訴我們中國人會輕功,不是隻靠威亞,後半段說,擅用威亞也挺好……
今年有好幾檔喜劇類綜藝大獲成功,在它們的共同努力下脫口秀、漫才紛紛走上主流舞台。我們看多了觀眾留言:如果春晚是這些節目,我就不困了。
春晚很聽勸。張小婉、管樂、徐浩倫、譚湘文、李川,都是上述那些好評節目中的好評演員,甚至晚會尾聲《小明一家》還COPY了原舞台的大部分結構和段子。而效果如何,明眼人都清楚。
雖然有新人加盟也有嶽雲鵬、沈騰、馬麗等老將作坐鎮,但總體上今年的語言類節目有種邏輯欠缺的鬆弛和倉促結尾的隨意。這些特點集中體現在《畫蛇添福》上,對,沒說錯,這絕對是個小品,跟魔術沒有一點關係!
似乎在一次次被互聯網火速揭秘透底、搭檔做托兒失敗之後,劉謙終於坦然“躺平”了,並魔術般地把這種隨意傳染給了其他的語言類節目。
大難了,把全國人逗笑,那可真是見證奇跡的時刻!
雖然《借傘》是個小品,但戲曲含量爆棚。小婉、管樂的組合難以重現首演這個節目時的驚豔,但多組戲種詮釋《白蛇傳》,以及趙雅芝和葉童的聯袂登場,還是讓這個作品在組盤子以及切題上達到了成功。
眾所周知,12月4日春節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也就意味著,在這第一個“非遺版”春晚上,戲曲得到了屬於它的高光。以前隻有聯唱一個固定版塊,而今年則多樣地融合在各種節目編排上,甚至包括最後的《難忘今宵》。頂流小生陳麗君出場時收獲的歡呼,也讓我們有理由期待更多傳統文化煥新的可能性。
如果說主會場的舞美被AI風席卷,那分會場們更是有過之無不及。個個都是國家地理級別的美景航拍、走馬燈一樣的絕活展示以及少不了的幾個整齊劃一的人海戰術。“用力過猛”四個字寫在這些精致的城市短片臉上,甚至看到黃鶴樓發出護體神光激蕩出火鳳燎原的那一刻,會以為樓裏麵有一位修士突破了結丹期,準備出關。
相對勝出的是無錫。小調大唱,從“我一段情唱給諸公聽”到“我們有一段情唱給祖國聽”,做出從古到今,小我到大家的遞進,層次分明。
題外話,分會場視頻大場麵大特效經費爆棚,對應的是目不暇接的明星和植入廣告一樣多。讓人忽然感慨:春晚也有自己的KPI呀!
隨著蛇年這一曲難忘今宵,春晚已經走過了第25個年頭。
25歲,對一個人來說,是最美的花季、大好未來俱在眼前,可對於一個電視綜藝來說,著實已經“古稀高齡”,尚能存在已是不易,何況還要跟緊時代求新求變。
曾是除夕夜唯一選項的年代已經一去不返。春晚的儀式感,正被短視頻、遊戲、社交平台等“快娛樂”切割成碎片。而愈發加劇的圈層文化割裂,讓方言節目、地域梗與二次元、網感在不同年度、同地區的觀眾間形成“嗨”與“尬”的混戰。無論是“想要討好所有人”這個無解題,還是在“安全命題作文”與“觀眾真實期待”中的取舍,都讓春晚遊走於沒有出路的無間道。
彈幕的正式加入,與其說是“與時俱進”不如說是春晚這個最高級別的殿堂級綜藝晚會,在“解構娛樂”的大勢下,放低了自己的儀式感身段。頂著“消解權威、暴露短板”“圈層衝突顯性化”以及“審查壓力與自由發言之間的尺度”這些明知會出現的風險,春晚還是打算搏一把去收獲“年輕化溝通”“二次創作傳播力”“實時情緒共鳴”這些收益。
彈幕既不是救世主,也不是壓死駱駝的稻草,它隻是加速了春晚的“轉型陣痛”——要麽徹底擁抱互聯網時代的“去中心化娛樂”,要麽固守傳統定位逐漸退場,中間態隻會越來越難。也或者說春晚的主創們,早已明白“一年一度吐槽大會”是這些年春晚在民間的“真身”,無論拿不拿上台麵公開,都是個既成事實。
那麽話說回來,當我們在吐槽春晚時,我們究竟在吐槽什麽?
可能是作為二十多年來養成的除夕新習俗,已經乏味、但找不到更好的取代方案。
可能是物質與技術空前繁榮之下,外賣點萬物、手機看天下,一切美食和娛樂都在唾手可得的距離,但我們發現自己的胃口與欲念卻增長得更快,不知饜足。
可能是快節奏高強度的現代生活裏,我們不想回避問題隻聽浮誇的讚歌,但依然需要一些吉祥如意的祝福作為內心的勇氣。
可能是成長的路上一路疾馳,不得已舍,算不清得,匆匆的鍾聲和爆竹響起,又開始了下一歲。
......
所以吐槽之後,讓我們謝謝春晚這位“老”朋友吧,陪伴這麽珍貴,它已經堅持了二十五年。
最後,蛇舞新春,好運吃定。COSMO祝各位讀者朋友蛇年大吉,新春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