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巳新年的春節營銷,儼然成為各廠商秀技術肌肉的舞台,AI拜年形式多種多樣。事實上春節場景千千萬,大模型技術已普遍應用,出現在更高頻的日常場景中。
日前,百度借機發起“瞬移世界拜個年”活動,利用AI
技術為大眾提供新的拜年方式,照片秒替換背景並生成拜年視頻,讓參與者足不出戶就能在全球各地給親友送上新春祝福,增強節日氛圍。
如果仔細觀察可以發現,不少流傳於微信群、朋友圈、社交動態的物料幾乎都帶著“度味”。
日前,鄭州一位跳廣場舞的阿姨用AI拍攝全世界拜年視頻,火爆老年朋友圈,引發不小關注。“看老年人現在也是很潮吧”,這位大媽在接受采訪時的這句話,折射出基於大模型的應用在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進入日常。
事實上,在春節期間百度正在借助基於大模型的生態,完成一場“下沉”。
春節給AI普及提速
春節是全球華人一年到頭最重要的時間節點,單是過去42屆春晚幾乎就是半本商業史。
由於人們在這個節點對於節日有強烈表達,推動了媒介形式不斷變化,從而不斷重構既有的商業模式。從微信支付到支付寶集五福,到百度“好運中國年”,再到此後與電商的不斷綁定,過去十年,春節的表達形式早已不再局限於貼對聯、發紅包、拜年祝詞。
隨著大模型不斷迭代,從“可玩”到“可用”,今年春節開始有了新的變化。
早些時候,DeepSeek超越ChatGPT,登頂蘋果免費APP下載排行榜,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國內對於AI行業的焦慮。從更大的角度來看,眼下大模型正借助春節的流量洪峰,完成對互聯網創造的新民俗進行全盤改造。
最明顯的特征是各大廠上線的春節拜年活動全部與AI相關。
支付寶上線的新五福節與微信紅包的個人定製封麵,核心玩法悉數來自於生成式AI。兩種玩法都是對移動互聯網新年俗的一次AI“改造”,本質上是借助新穎的拜年形式和高頻的社交激活自身生態。
活動本身吸引用戶“錢流”,同時龐大的流量為品牌提供了難得的曝光機會。支付寶上線的各種玩法與平台內的內容(如短視頻)、螞蟻森林、芭芭農場聯動,既有促活的考量,亦有培育內容消費的考量。
可定製的微信紅包封麵,本質上是心智消費,騰訊借此機會將流量、錢流留存在生態之內,為視頻號電商生態提供活水。國人有著節日“送禮”的傳統,即便各電商平台相繼上線“送禮”功能,但沒有人會懷疑,坐擁社交與內容的微信生態才是最終吃螃蟹的人。
各廠商相繼上線AI拜年功能,讓蛇年的AI味兒變得愈加濃鬱,然而春節期間,過年形式遠不止送紅包、集五福那麽簡單。既有節日特定的行為,亦有日常,因而一部分技術大廠,則另辟蹊徑“整活”,例如百度日前發起“全球拜年”活動。
通過百度搜索“AI拜年”,既可以生成祝福語、賀卡,按照個人需求調整,選擇“創意照片”即可完成定製。值得注意的是,生成的圖片與春節氛圍高度貼合,表明文心4.0的生圖對文化要素的理解有了長足進步。
我們輸入“願巳巳如意,新年發財,闔家幸福”的祝詞後,生成的圖片都緊扣團圓、年夜飯、紅色等傳統符號。
除了生圖之外,大模型與場景的融合還在與習俗融合。
文小言上線AI視頻生成能力,並發起“春節抱財神”活動。用戶根據模版上傳照片後生成自己的創意視頻。如雙人物的各種擁抱,送春節祝福。上傳兩個圖片兩個圖片的人物,進行跨空間、跨時間、跨角色的擁抱,例如抱財神。
新玩法被不少網友玩出了花,在不少社交平台和日常交流中,腦洞打開的用戶不斷解鎖百度大模型的能力。
年輕人喜歡“玩梗兒”,有用戶利用AI生成一個奧特曼的拜年視頻,在傳統古建築背景中跳舞。
甚至讓兩個不相關的IP,跳一場“騎馬舞”。
中老年更偏向於真人出鏡,更偏愛傳統背景,也可以生成真人出鏡的拜年視頻。
甚至有用戶在社交媒體曬出了由自家貓星人視頻生成的拜年視頻。
大模型“下沉”
麵對春節這個前沿技術飛入尋常百姓家的絕佳窗口,相較於其他廠商單點突破,百度選擇了將AI全麵與現實融合。包括融入到節日高頻的場景,如拜年、媒介視頻化、創意生成等放方方麵麵。
早前,百度文心智能體平台發布“34省智能體”,形式上貼近本地習俗,不僅有圖文對話,還提供一鍵“打電話”的功能開啟沉浸式對話,AI生成的地道鄉音,解鎖更濃的年味。AI不是玩具,而是融入到實際場景之中為人所用,“34省智能體”能夠全方位滿足用戶吃喝玩樂、旅遊打卡等需求,實現玩轉各地風俗。
語音大數據挖掘技術和語音合成大模型技術是實現這一功能的核心技術支撐。數字人語音生成涉及語音大模型遷移技術、篇章段落合成技術、文本韻律增強技術。在方言語音上還涉及語音大數據挖掘技術與方言遷移合成技術等。
創意生成顯然是節日期間使用頻次最高的功能。生成質量高低在這個特殊時間節點往往與祝福的誠意相關,何況用戶早已對“AI味兒”的內容產生了審美疲勞。華人的新年祝福出現非傳統的符號,顯然是不合時宜的。
大量用戶使用文心4.0生圖的一個重要原因便在於幾乎沒有“AI味兒”,這背後實際上得益於iRAG技術。文字生成領域已經驗證了RAG(增強檢索)的高準確性和幾乎無幻覺的能力,複刻到圖像領域後,生成結果兼具可靠性與準確性。
值得一提的是百度的iRAG(image based
RAG),具備無幻覺、超真實、沒成本、立等可取等特點,在降低用戶生成成本的基礎上,提升了生成圖片的效果。
技術不止是融入到“功能”,也為複刻傳統提供了可能。
宋代曾風行名片拜年,被稱為“飛帖”。家家戶戶門口會貼上一個紅色紙袋,用以放置飛帖。“不求見麵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文征明曾用詩句描寫了飛帖拜年的情形。
近日,百度智能雲曦靈數字人推出“飛帖賀新春”微信小程序功能,麵向公眾免費開放。重新複刻了這種傳統的拜年形式,同時也提供了新的拜年形式。
用戶僅需在曦靈小程序上傳1張自己的照片,即可快速生成數字人拜年視頻,還可根據輸入的祝福文案,生成流暢的口播祝福語內容。
上述動作表明,百度試圖跑通一條大模型的下沉之路:諸多基於大模型的應用,如生成式AI、數字人、語音技術融入到節日日常之中。
如果說蛇年春節紅包與集福是AI整花活兒,那麽這條下沉之路的目的則是讓AI真正被人們用起來。
證明技術真正被用起來不需要複雜的技術分析,或是勞神費力的技術調研,春節期間,流傳於各個微信群的大媽“廣場舞”拜年視頻已然給出了答案。
大媽廣場舞視頻折射出大模型明顯降低了各個年齡段用戶創作的門檻,進入到實際生活之中。反過來,用戶使用頻率大增,則將推動模型能力的增長——這或許是百度選擇大模型下沉這條路的核心動因。
“AI味兒”的春節與“春節味兒”的AI
除了“34省智能體”、iRAG加持生圖、飛帖拜年之外,百度在春節期間“整活兒”的動作還未停歇。
1月23日,“紫禁城裏過大年”新春特展上,百度AI利用文心大模型iRAG等AI能力開發的“AI新春賀卡”,使觀眾可以在現場實時拍照、生成與故宮的新春AI合照及新年祝福語。AI亦開始展露與線下融合的趨勢。
十年前,移動互聯網創造了紅包、集福、好運中國年的新民俗,而在以大模型為代表的智能時代,正在孕育新一輪的民俗。
人們對於年味的期待有著無限的表達欲求,需求刺激供給,為新技術落地的絕佳“練兵場”。百度或許隻是為人們展示了智能時代改變移動互聯網的冰山一角。
當技術下沉,匯聚到足夠用戶與使用之後,行業期待的“殺手級應用”,或許會在量變走向質變的過程中,逐漸揭開麵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