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8日是除夕。人們團聚在一起,享受一年一次的溫馨時光。對於26歲的李女士來說,她的心情既激動又複雜。“過年當然是開心的,但少不了麵對家裏長輩的催婚。”
近年來,像李女士這樣的年輕人開始表達不願過年的想法。有人稱,許多大齡未婚的“搭子”都麵臨著被頻繁催婚的情況,因此選擇“逃離式”過年。
如何化解年輕人不願過春節的苦惱心理呢?南開大學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劉建華表示,要讓年輕人更好地融入春節,首先需要理解他們對春節可能存在的抗拒心理。“父母催婚本質上是對下一代的關心,這是中國人的習慣,很多西方國家的人沒有這種習慣。年輕人不要太往心裏去,給自己增加沉重的心理壓力。”
他表示,春節期間,家務不能都讓一個人幹,每個人都應該行動起來,樂在其中。劉建華稱,有句俗語叫作“狼抱柴狗燒火、小貓洗手貼餑餑”,“每當我想起這句話的時候,腦海裏出現的就是全家人在一起的溫馨畫麵,這種合作中飽含著情感、情趣和溫馨。”
劉建華稱,溫馨回憶是化解親情之間分歧和矛盾的利器,希望大家能夠把注意力放在過節本身,增強年輕人對春節的參與感和歸屬感,讓他們更願意參與並享受這個傳統節日。
劉建華介紹,除夕夜中國家庭會舉行一係列傳統活動,以迎接新年的到來。北方地區以餃子、魚和年糕為主食,寓意團圓、富貴和年年有餘。華南地區偏好雞肉和燒肉,象征發財和好事。江南地區則有紅燒肉和清蒸魚等菜肴,代表紅紅火火和年年有餘。
守歲也是除夕夜的重要活動,人們通過穿紅衣、掛紅燈籠、貼紅紙和放煙花爆竹來驅邪避災。此外,除夕夜還有祭祖的傳統,家家戶戶會準備豐盛的飯菜,點燃香燭,叩拜祖先,表達對先人的敬意和懷念。
劉建華稱,除夕的慶祝方式隨著曆史的演進而不斷變化。秦漢時期,人們通過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來祈求家人平安和來年的五穀豐登。到了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除夕活動增加了全家人團聚、徹夜不眠辭舊迎新的內容。宋元明清時期,撰寫和張貼春聯成為普遍現象,年夜飯也逐漸成為團圓的重要標誌。每個時代都會根據當時的民俗習慣和社會背景,賦予除夕新的內涵。但貫穿其中的核心,始終是家庭團聚和祈福納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