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登機牌越來越薄,火車票卻越來越厚?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時至春運,有在“手慢無”和“開售即候補”中掙紮的火車黨,也有不少“花錢買放心”,提前規劃飛機出行的J人。而在已經上路的旅客中,不少人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不知道從什麽時候開始,很多機場辦理的登機牌開始變薄了,不再是曾經的硬質卡片。

為什麽登機牌越來越薄,火車票卻越來越厚?

兩種不同的登機牌。其中上圖為變“薄”的登機牌,下圖為傳統硬紙登機牌 | 圖源:受訪者Frenkieu收藏

相比之下,對於不少早年間有過坐火車經驗的旅客而言,同十幾年前薄薄的紅火車票相比,現在更常見的是硬紙卡片製作的藍色“火車票”(如今叫“報銷憑證”,不作為進站憑據使用),比之前要厚實很多。一薄一厚之間,形成了飛機與火車的奇妙對比。為什麽如今的登機牌越來越薄,火車票卻越來越厚了?

最早的登機牌並不“厚”

要知道登機牌為何“從厚到薄”,就要從民航的發展曆史說起。1914年1月1日,從美國佛羅裏達州聖彼得堡到坦帕的飛機航線開通,這是人類曆史上第一條定期執飛的商業航線。像火車票一樣,有了商業航線起,人們自然會想到使用一種憑證來為旅客標記班次和座位。隻是,那時的飛機承載量十分有限,有條件坐飛機的人也屈指可數,用不上登機牌。乘客在乘機時,隻需憑客票進站,上機後再找空位就座即可。

圖片

民國時期“中央航空公司”飛機票,可以看到上麵並沒有標注座位 | 圖源:中國台灣科學工藝博物館官網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隨著民用航空工業的快速發展,客機能承載的旅客數量越來越多,選擇飛機出行的人也逐步增加。為了保證飛行安全,同時防止旅客在登機時出現混亂,各國航空公司開始要求旅客憑機票和身份證明先辦理乘機手續(check-in),再按照選擇的座位登機。為了記錄座位、行李編號等額外信息,當時的機票被設計成多頁的票夾(ticket wallet),變成了一個個“小本子”。

圖片

20世紀50年代的中國民用航空局客票,形製上是一個小票夾 | 圖源:微信公眾號@頭條文章

乘客換取登機牌(boarding pass)登機,則始於20世紀60年代。1957年12月,第一架大型噴氣式民航客機波音707試飛成功,民用航空自此進入大飛機時代。同之前的螺旋槳飛機比,波音707的最大載客量超過了200人,對於航空公司來說,單次飛行要辦理登機的旅客數量遠超從前。而傳統客票的成本裝訂,不僅攜帶不便,航空公司還難以撕下存根,在辦理手續時很容易出錯。因此,進入60年代,航空公司開始逐漸將飛機票與登機牌分開。當乘客憑票辦理乘機手續時,工作人員會換給乘客一張可以部分撕下的登機牌,其撕下的部分將由航空公司在登機時回收,以便清點人數和登入信息。

圖片

我國20世紀90年代的一張登機牌,姓名、航班號和座位號等都需要人工填寫 | 圖源:中國民航博物館官網

最早的登機牌依然是由工作人員手動填寫完成。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一模式的缺點越發明顯:除了手填數字不利於數據處理外,易於偽造和修改也給飛行安全帶來了隱患。像《貓鼠遊戲》裏的“小李子”萊昂納多,就是靠撕下航模上的航空公司標誌偽造飛機票、支票和各種文件,將自己包裝成“機長”的。

圖片

為解決偽造機票的問題,20世紀70年代起,隨著計算機技術的應用,航空公司開始逐步使用含有條形碼和電子芯片的防偽登機牌。登機牌的紙質也有很大改善,以防居心叵測之人模仿。我們所熟悉的“厚登機牌”,就是這一時期開始出現的。即使在今天,國內的許多機場也並未將登機牌“縮水”,旅客還是能在行李托運處打印傳統的厚登機牌。與此同時,在世界的一些國家和地區,如遇電腦故障等緊急情況,旅客還是能看到手寫登機牌這一“傳統藝能”的出現。

圖片

時至今日,航空公司在緊急情況下仍然會提供手寫登機牌。如2024年7月,印度新德裏英迪拉·甘地國際機場出現係統故障,部分航司選擇用人工記錄的方式完成值機,並向旅客發放手寫登機牌 | 圖源:《紐約時報》

火車票是如何“變厚”的?

類似於登機牌的發展,車票由薄變厚也是順應我國鐵路提速和科技發展的結果。我國早年間的火車是不記名售票,任何人憑票都能上車。新中國成立後,第一版鐵路車票由硬卡紙製作而成,以不同票麵顏色區分座席:軟座為淺藍色、硬座為淺紅色、市郊鐵路為淺紫色、簡易車票為淺綠色、棚車車票為淺黃色等。

圖片

1988年的一張舊火車票 | 圖源:視覺中國

在電子技術不普及的年代,同一線路的不同站點之間溝通困難,麵對旅客多樣化的需求非常不便。因此,當時的火車票經常隻寫始發站、終到站和乘車時間區間(幾日內車票有效),至於有沒有座位,就看旅客的運氣了。直到1984年,廣州鐵路局才率先在深圳站試行電腦製票,以求從根源上解決“賣票難”的問題,同時試圖將旅客的座位在出票時就固定下來。1996年5月,原鐵道部成立全路客票發售和預訂係統領導小組和工作組,啟動了全路客票係統的建設,並在2000年完成全國聯網。此時的火車票,就是今日大多數人熟知的“小紅票”,票麵上還附有電子編號和條形碼,是中國鐵路邁向現代化的一大進步。

圖片

一張2002年的火車票 | 圖源:受訪者BorisGen收藏

2007年4月18日,中國鐵路進行了第六次大提速。與此同時,車票的科技含金量也一再提升。2008年,隨著京津高鐵的開通,比紅票更厚的藍色磁卡式火車票開始走入公眾視野。同傳統車票比,磁卡式車票能直接插入檢票機,省去了人工驗票的繁瑣過程,提高了通勤的效率,而這一車票也就是今天大家常見的“藍票”的前身。

圖片

2009年的京津高鐵車票,同今天的“藍票”已非常相似 | 圖源:金萬誌《圖說中國鐵路史話》(第1冊)

2009年12月10日,紅色軟質車票的條形碼更換為二維碼,防偽功能更加強大。此後,隨著車票實名製與網上售票的發展,火車票的票麵也一再更新。2015年6月25日,鐵路12306網站公布了新車票式樣,到8月1日起,全國火車站都開始使用新款的火車票。新款的車票式樣,不僅有藍色的磁介質車票,也有紅色的軟質車票,上麵還標注了購票人身份信息、購買方式等信息。

圖片

圖源:中國鐵路12306官網

那麽,為什麽很多人覺得藍色車票比紅色車票更常見了呢?有網友認為,藍色車票對應高鐵,紅色車票對應普速列車,但鐵路愛好者Frenkieu和BorisGen告訴壹讀,藍色車票的普及更多與驗票機的更新有關。2019年起,中國鐵路開始全麵普及刷身份證進站,大批閘機因此得到更新。在刷身份證進站與憑票進站的過渡階段,新安裝的閘機優先保留了插藍色車票進站的功能,與之對應的售票窗口與自助機器也就會優先打印藍色車票。不過,在今天的部分老站、小站和乘降所,旅客依然可以打印出外形更為傳統的紅色“車票”。

圖片

2024年,C7013(廣州東—深圳)車票,雖然不是普速列車,但平湖站打出的車票依然是“傳統款式”的紅票 | 圖源:受訪者Frenkieu收藏

未來,都是無紙化的趨勢?

登機牌與火車票的“變厚”,都是公共交通發展帶來的變化。然而,在提倡節能環保與無紙化辦公的今天,出於種種原因,航空與鐵路部門都開始考慮逐步讓紙質憑證退出舞台。重慶機場的工作人員沈複興(化名)表示,登機牌變薄主要出於兩個原因。一是技術和環保的問題:傳統登機牌成本較高,而使用熱敏紙等材料打印的薄登機牌,可以降低製作和運輸成本,減少資源浪費和製作過程中的廢物產生。另一方麵,2009年起,我國已開始推廣電子登機牌。利用“航旅縱橫”以及各大航空公司自身APP,乘客如今可在值機後直接生成二維碼掃碼登機,較之前更為方便。火車客票的變革也遵從了“無紙化”的方向。

2019年全麵鋪開刷身份證乘車後,2020年,傳統意義上的“火車票”更名為“報銷憑證”,不作為乘車憑據使用。2024年11月,國家稅務總局、財政部、國鐵集團聯合對外發布公告,在我國鐵路客運領域推廣使用全麵數字化的鐵路電子客票,火車票的報銷憑證可在乘車後直接在線上下載,紙質報銷憑證自此走入曆史。

圖片

新式鐵路電子發票式樣 | 圖源:中國鐵路12306官網

雖然“打票”不再成為出行必需,“憑票報銷差旅”的日子也一去不返,但無論車票厚薄,每段旅程都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還沒上路的你,或許可以試試“無紙出行”,在輕裝上陣的旅程中迎接新的一年。

查看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