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農村婦女跑了,村裏人直言:男人沒本事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元旦前後,媽媽就告訴我表弟的媳婦跟人跑了,問我有沒有辦法把舅舅家去年付給女方的二十萬元彩禮錢要回來。

過年回家,細細問了一下表弟的情況。表弟今年21歲,初中畢業後在工地做過小工、工廠務工過,沒有一技之長,但人比較老實、勤快。舅舅是木匠,近幾年農村木製門窗比較少,自己也在改行,除了和舅媽兩人種三十畝地之外,還會抽空外出打零工。舅媽則以在家留守為主。表弟前年結婚,是同村外嫁來的女孩介紹自己的閨蜜給表弟,相親不久之後,兩人訂婚,隨後結婚。要了五金約五萬元,彩禮18.8萬元,暫時沒有買房子,給女方付了十萬元作為買房首付押到女方母親那裏。表弟媳婦也是初中畢業後就在家門口附近找點零活,沒有出過遠門。結婚時18歲生日剛過。所以,兩人在結婚時都沒有達到法定結婚年齡,沒有領證,而是雙方親戚朋友見證吃席,形成了事實婚姻。婚後,表弟外出工廠務工,每個月到手7、8千元,表弟媳婦則在家留守,想要玩兩年並同時待產,但一直沒有懷上。表弟長期在外務工,表弟媳婦一個人和父母住在村裏,長期枯燥的生活導致無聊,在抖音上和省內外市的一個男孩聊天,聊著就商量見麵,隨即就以回娘家為理由而“奔現”去了,將娘家和婆家的所有人手機拉黑,目前沒有人知道她在哪裏。

表弟所在的村,距離縣城四十公裏,戶籍人口600多人,常住人口200多人,為老年人和中年留守婦女。年輕人大多數常年在外務工,小孩在縣城上學。年輕人以室內裝修、進廠務工為主。通過和在該村的親戚交流,該村的跑婚現象比較突出。近兩年,跑了七個。

什麽樣的婦女在跑?一是剛結婚不久的年輕女孩,兩名,都是去年結婚,婚後繼續在省城富士康務工,丈夫都是室內裝修,工作地點不固定,所以,不算是夫妻共進退式的務工。聚少離多,感情淡了。二是生產哺育期剛過的年輕婦女,有三名,都是二十七八歲,其中兩人生產育有兩個孩子,一人生產育有一個孩子,把孩子養大到三四歲後,由爺爺奶奶帶,然後自己出去務工,務工一兩年後離婚了。三是在縣城陪讀的媽媽們,兩名,常年在縣城陪讀,覺得生活很單調,在網絡結識了一些人,就跟著人走了。

通過什麽樣的方式跑了?三名是通過DY短視頻認識了省內外市的年輕人,直接和家裏斷了聯係,丈夫家裏聯係不上她們。四名直接和家裏說了要離婚,男方不願意,女性直接也和新結識的男性去了外地,說隨時可以配合回來辦理離婚證書。

跑到什麽地方了?綜合訪談交流的信息,農村地方內的“平麵”流動,從偏遠鄉村跑到城郊鄉村。從農民家庭“務農和務工”跑到務工家庭(舉家務工)。從老實本分嘴巴不甜的男性丈夫家跑到能說會道嘴巴甜的男性身邊。綜合各方麵的情況來看,跑婚隻是個體生活的瀟灑化,而非通過再次婚姻選擇而實現階層上升,通過婚姻逆天改命是很難的。當然,二婚在地方婚姻市場還是“吃香的”,彩禮、五金、房、車都要具備。

為什麽要跑:一是代際矛盾,婚後生兒育女的哺乳期,公公婆婆在農村伺候媳婦,家庭瑣事的矛盾日積月累,爆發式離婚、跑婚。二是夫妻矛盾,要麽是婦女在留守,要麽是婦女外出務工,男性務工的流動性比較強,夫妻之間是聚少離多的,所以很難滿足女性的情緒價值需求。三是生活誘惑,不少婦女都是早婚,在婚後結婚生子養娃,在孩子長到四五歲,由奶奶帶娃,媳婦外出務工,屬於第一次見世麵,“原來生活可以不那麽苦”,城市再造人設,隱藏自己的信息,“可以再談一次戀愛”等想法出現,逃離農村家庭就成了很多人的生活追求。



村裏人怎麽看?

女性,經不住誘惑。因為婚姻的破碎往往是婦女占據主導地位,男性成家不易,一般不會提出離婚,女性有了較高的婚姻自主權,以跑婚、離婚等提出結束家庭關係,在村裏看來是普遍的。女性的汙名化很嚴重,很多村裏人評價女性就是沒有見過世麵,去外麵見識了花花世界,不願意忍受農村清苦的生活了,或者說想要過不負責任的生活。隻要願意,可以一直戀愛而不結婚,換不同的男性去花他們的錢。所以,對於婦女跑婚,幾乎沒有人將責任歸咎於男性以及男性家庭。

短視頻,害垮了一代人。幾乎所有人都說短視頻把外麵的生活和世界展示給了留守在農村、陪讀在縣城、打工在工廠的年輕女性。很多泛女性主義的博主宣傳女性的生活、中產的生活,教導女性主宰自己的生活,主導自己的人生。把家庭生活浪漫化,如男性應該在三八婦女節、結婚紀念日、生日等重要日期給女性送禮物,發紅包。但農村很多老實的年輕人往往是直接給女性管錢的,很少會有浪漫化的行動回應,積累了女性對家庭生活的不滿。劇本化的生活展示給女性,欺騙了很多女性,將生活美好的一麵無限美化,消磨了過日子本身的日常化枯燥性。不少女性在短視頻平台發布自己的生活,就有一些男性私聊女性,一來二去,就有可能發展成網戀。

男人沒本事,養不住媳婦。大家也會將婚姻失敗歸結為男孩沒本事,家裏窮,養不住媳婦。要說沒本事,確實如此,該村的青年男性幾乎沒有大學畢業的。多數是初高中畢業後在父母的安排下外出務工、學個手藝,多與建築行業相關,如建築工人和裝修工人等。但是男孩不吃苦,賺錢不多,加上近幾年行業不景氣,獲取經濟機會不多,收入普遍不高。同時,該地鄉鎮距離城區遠,農村的70後一代很少有技術工人,外出打工比較晚,且多是夫妻之間分工為基礎的“半工半耕”,父代能夠給子代的支持不多,整個家庭的經濟收入不高。該村的城鎮化率不到30%,不少家庭隻能在縣城租房陪讀。

家裏的風水不好。農村的迷信觀念一直比較深厚,不少人會將遭遇的不幸歸於風水問題。如家裏的房子方位不好,廁所的門朝向不對,甚至不少人還會將問題歸咎於祖墳的風水問題。由此,農村的陰陽師、風水師近幾年又開始火爆起來。希望通過整改家裏的風水來換取兒媳婦的回心轉意。也真有人因為兒媳跑婚,請了風水師到家裏看方位,看祖墳,做出整改,一般其出場費加指導費要在兩三千元。



婦女怎麽看?

婦女,過得太累了(女性社會角色的多麵與個體“超載”)。幾名婦女都在講,自己結婚比較早,自己感覺還是孩子的時候就成為兒媳、媽媽、妻子。“家裏對我們的預期太高了,一個月打錢回來一兩千元,要讓我照顧好父母,孩子。生活在縣城,到處是消費,處處要花錢。”一位陪讀媽媽說自己在縣城,精打細算還是感覺錢不夠花,丈夫給自己一千元希望自己當兩千元用。自己覺得還是花一樣的年紀,明明可以外出務工自己賺錢自己花,所以外出務工。表弟的媳婦曾好幾次在家人群裏抱怨過,從距離市裏三公裏不到的家裏嫁到了表弟家裏,進城不方便,村裏沒有同齡人可以和自己交流,很是孤獨、寂寞。想要讓表弟帶自己外出務工,但表弟工作不穩定,收入不穩定,收入不高,兩人一起外出的話要租房、生活開支就更高,日子就會特別緊張。

為自己而活(追求個體的生活自由和自我實現)。早婚是很大的跑婚原因,好幾名婦女說自己結婚都是二十歲左右,婚後就是生產、帶娃,懵懵懂懂就當了媽。自己看看同齡人,尤其是在城市務工,看到她們生活都很自在,一人吃飽,全家不餓。再看看自己,從來就沒有為自己活過。所以,不少人覺得自己可以狠心留下孩子。“孩子是男方的直係後代,公婆是不會虧待他們的。外出務工還可以給孩子們補貼一些錢。”不少婦女認為夫妻關係結束不會影響親子關係,所以離婚為自己而活,不影響自己對於孩子的母職發揮。



結構性問題。

婚姻市場的地方性,山西人不喜歡外出務工,所以基本是地方婚姻為主,總體就存在性別比失衡和婚姻擠壓。性別比失衡帶來的結果是女性二婚、三婚在當地仍然是稀缺的,離婚是可以“去汙名化”的,可以和初次結婚的女孩一樣進行婚姻要價。婚姻擠壓是城市郊區農村青年對邊緣鄉鎮鄉村的青年會有相對的競爭優勢,使邊緣鄉鎮鄉村青年就會麵臨結婚不易(競爭壓力大)、守家更難(婚姻易碎)等結構性問題。表弟所在的村的婦女跑婚,目的地多是城市周邊的鄉村年輕人,其實本人並沒有過高的經濟積累能力,但家庭綜合經濟實力比較高,年輕人接觸“形色人等”多,更懂得“甜言蜜語”。

勞動力市場的地方性,不喜歡外出務工,意味著地方的勞動力是遠供過於求的,很多年輕人的工資就是三四千。隻有技術工種達到七八千元。地方勞動力市場帶來了青年男性經濟積累能力不高的情況,如果沒有父代的經濟支持,其家庭收入就不高。比如說務農的父代和務工的子代家庭收入遠遠低於兩代人務工的家庭。邊緣鄉村的地方,農民家庭一般是代際分工為基礎的半工半耕,城郊鄉村的農民家庭一般是代際合力為基礎的舉家務工,所以城郊鄉村對邊緣鄉村是結構性擠壓的狀況。尤其是婚姻競爭加劇早婚現象,早婚的兩人心智不成熟,家庭維係就很困難。造成娶個媳婦,兩人繼續啃老的現象。問題是,邊緣鄉村地區,年輕人無老可啃。

個體化解綁的現代性。生孩子是給誰的,很多二十多歲的年輕人並不認為是給自己的,或者說他們還沒有成熟的家庭觀念。生孩子讓爺爺奶奶養,年輕夫妻之間的家庭倫理和責任意識沒有構建起來。感情化的家庭而非倫理化的家庭表現得明顯。沒有感情了、言語不和了,要麽跑婚、要麽離婚。離家出走變得極其容易,對於女性來說,沒有任何成本,反而可能再找一個更好的家庭。



跑婚之後,婚姻幸福了嗎?

幾乎沒有聽說跑婚之後再嫁成功經營好家庭的例子。以表弟村裏的七八名女性為例,有的已經二次跑婚了,有的還在不停換戀愛對象,有的則已經開始後悔了,正在琢磨怎麽回到原來的家。

農民家庭對於幸福的刻畫標準,有一名婦女主播的話簡單直白,卻讀來心酸。“老公說過年回家,自己可以什麽也不幹,往大門口一站,讓村裏人知道自己沒跑就行”。幸福的標準不是賺了多少錢,而是婚姻脆化的時代,一個家庭能不能養得住媳婦。

查看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