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昨天過,南方今天過,南北方小年為何相差一天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各地過小年有哪些特別的儀式感?小年這個日子有什麽來頭?我們又為什麽一直在堅持傳承這種儀式感,年俗的傳承跟人們的精神氣質有著怎樣的關係?特別是在當代社會多元發展、快消文化衝擊背景下,為什麽這些優秀的民俗傳承反而越來越受到重視?

手藝人做糖瓜 考驗耐心和體力

糖瓜的主要原料是麥芽糖,經過十多道工序、二十多個小時熬製而成。咬在嘴裏,便是對甜蜜生活的美好期盼。

在山東濟南的楊莊鎮,有著150多位從事糖瓜製作的手藝人,小年時節,正是他們最忙碌的時候。

發麥芽,做糖瓜,在濟南市萊蕪區的楊莊鎮,小年時候正是最忙碌的一段時間,做一次糖瓜,需要十多道工序、二十多個小時。

慢火熬糖,急火炒糖,再晾糖、取糖,之後是關鍵環節:上鍋拔糖,把冷卻好的糖飴掛在木樁上,反複拔製。這個環節最是考驗師傅們的體力。

拔糖之後是合縫,這道工序決定著每個糖瓜的大小、厚薄,合縫成功與否,全憑老師傅的經驗和手感。

齊心協力,順利合縫,一條金燦燦的“糖龍”躍然成形,幾名老師傅手持“糖龍”來到滾糖床旁,拎起腰間掛著的麻繩,一繞一勒,一個圓滾滾的糖瓜密密實實地滾上熟芝麻,香甜酥脆可口的糖瓜,讓小年更添甜蜜滋味。

希望灶王爺能“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吃糖瓜還不夠。在河南沁陽的東沁陽村,還有一種甜口的祭灶火燒。小年這一天,當地村民會使出傳統絕活來製作這種火燒,村民張大鳳就是其中一位。

祭灶火燒用的麵,是麵粉和山藥,餡料主要是紅豆、紅糖。包好餡、拍成大小相同的扁平狀,接下來就是最重要的烙製環節了。套上爐圍,蓋上鐵鏊,烙製過程因為看不到火爐內部的變化,經驗就尤為重要。

熱乎乎的祭灶火燒,口感外皮焦脆,內裏軟糯,香甜味美。在東沁陽村,小年時候的祭灶火燒,隻做5天,今年一共做了2000多個,人們不僅自己吃,也預訂了寄給外地的親朋好友,共享家鄉的甜蜜年味兒。

首先從習俗上看,它與中國古代的祭灶文化關係密切,因此小年又稱“祭灶節”。

祭灶起源於古人對火的崇拜,人們在新年前後迎灶王爺,並打掃灶台供奉上精致的食品,表達順應自然時節變化以及對食物的珍視。

小年的曆史非常悠久,在東漢崔寔(shí)的《四民月令》就有記載:“臘明日更新,謂之小歲。”俗語叫“過了臘八就是年”,古代習俗上,春節周期到底從什麽時候開始?小年的民俗發展演變是怎麽樣的?我們一起來了解小年的曆史文化。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研究員 北京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 毛巧暉:民間有一種說法,就是“過了臘八就是年”。在先秦的時候,我們有從臘八節開始作為一個過年的周期的習俗,但是我們可以說從漢代開始,基本上從臘月二十三這兩天開始作為過年的時間周期的開始,開始準備過年需要的一些物質上的東西。當然從精神上也是一個過渡時期,人們從日常生活中抽離出來,開始準備進入忙年的時節。古代,人們非常尊重火,因為有了火人們就可以吃熟食,這對人的生命健康是非常重要的,充分表達了中國人的這種天人合一的哲學觀,還有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的自然觀。

從魏晉時期起,人們逐漸將小年習俗裏的迎灶王爺與長壽關聯起來。人們在小年時節,會製作糖瓜和一些麥芽糖製作的糕點,供奉在灶台上,表達祈求健康平安的寓意。

到了宋代,祭灶活動較為隆重。南宋詩人範成大的《祭灶詞》寫道:“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雲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豬頭爛熱雙魚鮮,豆沙甘鬆粉餌團。”

到了明清時期,小年期間祭灶民俗活動內容不斷豐富,清代《帝京歲時紀勝》中記載,“廿三日更盡時,家家祀灶,院內立杆,懸掛天燈。祭品則羹湯灶飯,糖瓜糖餅,飼神馬以香槽炒豆水盂。”

隨著小年與灶火的聯係不斷緊密,小年的民間特色飲食種類也愈發多樣。小年歡快熱鬧的氛圍與灶台間烹煮食物升騰起的煙火氣,碰撞出了濃濃的年味兒。南北方的小年日期相差一天,史學界有著多種說法。其中一種較為廣泛接受的觀點認為,這與清朝時期的官方祭祀活動有關。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研究員 北京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 毛巧暉: 在清代的時候,臘月二十三原來是祭天的,但雍正年間為了節約開支,就把祭天和祭灶這一天就重合了,所以北方就開始變成臘月二十三是過小年。而南方距清代政治文化中心略遠一點,所以它就保持了這種過臘月二十四過小年。民間就有一句俗語叫作“官三民四”,當然還有“船五”的說法,就是水上人家在臘月二十五過小年,而南北的小年的民俗差異,北方一般吃的都是水餃,而南方一般吃的都是我們都知道年糕湯圓。雖然南北小年的民俗有差異,但實際上這也是我們中國年節文化中的地域多樣性和文化多元性的一個表現,也是我們中華文明包容性和多元性的一個很重要的體現。

小年民俗因為地域不同也有著不少差異。除了祭灶,還有什麽呢?比較常見的北方很多地方,小年這天人們開始蒸發糕、做花饃、炸果子。南方一些地區,小年儀式會更加與眾不同,安徽、福建、遼寧這樣過小年↑

共同的儀式感 優秀民俗為何愈發受重視?

雖然在飲食或者各種民俗活動上,各地有著不小的差異,但是大江南北在小年這一天,都有著共同的儀式感。那麽這種年俗的傳承,跟人們的精神氣質有著怎樣的關係?在當代社會多元發展,快消文化衝擊背景下,為什麽一些優秀的民俗傳承反而越來越受到重視?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研究員 毛巧暉:共同的儀式感產生於什麽呢?就是共同的精神追求。尊重傳統,祈求吉祥,這是共同的文化心理。另外一個就是對家庭和睦、團圓美滿的祈求,無論是南北,體現的是中華民族重視家庭、追求團圓的價值觀念。

現在,快消文化非常發達,優秀傳統文化反而越來越受到重視。

第一個就是正因為快消文化,人們開始注重了文化的多樣性。

第二個,因為新媒體傳播很方便,讓大家看到各地優秀文化樣態,讓大家對各地不同的民俗生活方式越來越感興趣。

所以,在快消文化的背景下,優秀民俗文化反而越來越會被挖掘,而且傳播會越來越多。

查看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