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浦東新區舉行的就業招聘會首次設立了“生育友好崗”招聘專區,其中包括視頻剪輯、運營、短視頻賬號孵化等崗位。
事實上,早在2024年12月,上海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總工會、市婦聯就聯合印發了《關於開展“生育友好崗”就業模式試點工作的通知》,旨在進一步擴大就業和營造生育友好型工作環境。
通知明確,支持用人單位將實行彈性工作時間安排、工作方式靈活、工作環境友好的崗位設置為“生育友好崗”,原則上提供給對12周歲以下兒童負有撫養義務的勞動者。
“生育友好崗”的概念並非首次提出。近年來,廣東、山東、哈爾濱等多個省市均出台過“媽媽崗”相關政策,但關於其崗位設置合理性和可持續性的爭議一直存在。
平衡家庭與職場
“如果沒有這份工作,我可能還要繼續在家帶孩子。”38歲的陳欣柔(化名)是兩個孩子的母親。經朋友介紹,她進入佛山一家內衣公司品質管理部,成為一名查貨員——這是一個“媽媽崗”。
2023年4月,廣東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發布《關於推行“媽媽崗”就業模式促進婦女就業的實施意見(征求意見稿)》,文件指出,“媽媽崗”主要用於為在法定勞動年齡內對12周歲以下兒童負有撫養義務的婦女提供工作時間、管理模式相對靈活,方便兼顧工作和育兒的就業崗位。2024年11月,佛山市南海區推出“媽媽崗”企業名錄,共有13家用人單位。該公司便是其中之一。
據這家公司人事部主管翁女士介紹,考慮到女性職員占比較高,公司早在2021年便開始嚐試“媽媽崗”的就業模式。“媽媽崗”的工作時間為早上8點至下午5點半,中間有兩個小時的休息時間。由於有家人幫忙照看孩子,且孩子逐漸長大,陳欣柔能夠保證基本在崗。不過,如果遇到家中有急事或需要參加孩子學校活動,她表示:“這份工作最重要的就是時間自由,公司允許我們隨時請假。”
據翁女士介紹,公司對於查貨員崗位並無硬性考勤規定,“如果不緊急,員工回來後可繼續完成她們的工作,如果時間緊,公司會安排其他同事接手”。她補充道,陳欣柔所在崗位的工資由底薪、績效和計件工資組成,“請假不會扣績效,但每月100元的全勤獎會受到影響”。
這是陳欣柔生育後的第一份正式工作。她的丈夫在當地一家企業擔任倉管員,此前,家庭經濟壓力主要由丈夫一人承擔。如今,陳欣柔每月收入約4000元,能部分減輕家庭的經濟負擔。
與陳欣柔的情況不同,羅女士是去年在廣州一家公司內部轉至“媽媽崗”的,當前擔任辦公室文員。羅女士有兩個孩子,分別是6歲和10歲。她介紹,公司在2024年發布了開放“媽媽崗”的通知,公司為此配備了休息室,員工可於工作間隙在此休息,也可將孩子帶到休息室,等待自己下班。此外,公司還開放了免費的兒童樂園和食堂,進一步方便她們照顧孩子。
羅女士的工作時間為上午8點到中午12點,下午2點到傍晚6點。“媽媽崗”員工可以靈活請假,且不會對其工資造成影響。如有緊急工作需要處理,公司會安排其他同事頂替,請假的員工後續需要在周末“補班”。轉至“媽媽崗”後,她有了更多親子相處時間。
不難看出,“媽媽崗”的設立確實幫助了不少已育女性。目前,在廣東以外,還有多個城市設立了“媽媽崗”。2021年,浙江省桐鄉市和江蘇省蘇州市均有企業開設“媽媽崗”。2023年,北京市石景山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與區婦聯聯合舉辦“媽媽崗”招聘專場,共吸引17家企業參與。同年,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區婦聯啟動“媽媽崗”社區就業服務點試點工作,根據媒體此前報道,共有70名“寶媽”實現靈活就業。而到了2024年,上海推出了“生育友好崗”,不僅針對媽媽,而且針對所有對12歲以下兒童負有撫養義務的撫養者。
根據廣州市人力資源市場服務中心向《中國新聞周刊》提供的數據,截至2024年12月31日,廣州市已累計發布“媽媽崗”用人單位150家,其中2024年新增92家,采集“媽媽崗”崗位12760個,涵蓋電商、商貿、工業生產、家政服務和高新技術產業等多個領域。
2024年12月16日,安徽淮北市濉溪縣臨渙鎮臨南村的巾幗“共富夢工場”,村民在“媽媽崗”生產線上趕製羽絨服訂單。圖/視覺中國
供需不對等
“理想非常豐滿,現實很骨感。她們理解的‘媽媽崗’是單位內的正式工作,但我們提供的實際上是家政服務。很多人打電話過來谘詢後,發現與她們想象的不同。”愛佳公司一位負責人這樣說。
愛佳公司是一家提供家政服務的企業,也是山東省青島市首批開放“媽媽崗”的用人單位之一。2024年11月,青島發布了首批“媽媽崗”用人目錄,包括7個用人單位的190個崗位需求,涉及餐飲、家政、保安服務等領域,且多為鍾點工和小時工。
事實上,根據《中國新聞周刊》對湖南、山東和廣東等多個發布“媽媽崗”用人單位名錄省份的統計,接近三分之一的企業開設的崗位都集中在家政和清潔員等服務崗位,而剩餘的大多數崗位也集中在客服、縫紉工等領域。
36歲的劉芳(化名)是三個孩子的母親,最小的孩子今年2歲半。她坦言:“如果需要補貼家庭,我是可以接受幹家政的,但我還是希望能有一些更符合自己能力的崗位開放出來。”
2010年,劉芳畢業後在廣州成為一名英語翻譯,月薪為1.5萬元。四年後,她結婚生子,為了更好地照顧家庭,她轉行進入企業擔任財務工作,薪資隨之有所降低。2022年,隨著最後一個孩子出生,劉芳成為全職媽媽。她說:“我一直想重返職場,但如果是家政行業的話,和自己在家照顧孩子沒有太大區別。我更希望能找到一份既能體現自我價值又能兼顧家庭的工作。”
愛佳公司上述負責人也向《中國新聞周刊》透露,崗位開放不到一個月,接到了200多個谘詢電話,但實際的招聘情況卻不太理想。最終,公司僅成功聘用2人,遠低於原本希望招聘的100位。
2024年6月,廣州發布了第二批“媽媽崗”用人單位名錄,名單中顯示部分企業提供了具有一定技術含量和管理屬性的崗位,如財務總監、醫學研究人員等。然而,《中國新聞周刊》記者在對名單內多家企業進行電話采訪後發現,超過20家企業實際上並未設置“媽媽崗”,部分企業甚至表示對此類崗位一無所知。
此外,還有部分企業實際提供的崗位與名錄不符。以廣州市心一教育培訓中心有限公司為例,名錄顯示該企業提供“人事專員、課程顧問”等崗位,但其工作人員向記者表示,實際的“媽媽崗”隻需負責“午休期間照顧小朋友”,上班時間是中午的兩三個小時。當記者詢問名錄上開放的崗位時,該工作人員表示:“這是職能體係(崗位),不開放給‘媽媽崗’。”
《中國新聞周刊》就該情況向廣州市人力資源市場服務中心谘詢,其工作人員表示,用人單位名錄是由各個市和區根據企業設置“媽媽崗”的情況收集整理的。“我才知道這個情況,後續會再跟相關部門核對。”
事實上,多個城市設立“媽媽崗”,都遇到了類似的情況。
2024年11月,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發布了關於推行“媽媽崗”就業模式的通知。該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一位工作人員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目前有300多家企業開放了3000多個“媽媽崗”工作崗位,涵蓋零工、家政服務、房產中介等類型,現有82名符合條件的女性與企業達成初步就業意向,但這些崗位均為零工性質。
2024年5月,廣東省珠海市也印發了《關於推行“媽媽崗”就業模式的通知》。珠海新晨人力資源公司的工作人員葉女士則觀察到,應聘成功的“媽媽崗”主要集中在服務行業,企業更傾向於招聘無須繳納社保的臨時工或兼職人員。
複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教授任遠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若幹企業設置“媽媽崗”,反映了企業在工作和就業活動中有推動“生育友好”的意識和努力,對於協調女性的工作—家庭衝突是有益的。但是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媽媽崗’多是一些服務性或邊緣性就業崗位。我想,更好的做法不是設立單獨的‘媽媽崗’,而應該是將所有的崗位,包括管理崗位、技術崗位等都進行‘適合媽媽’的改造,例如實施更加有彈性的工作方式、更加便利的母嬰設施和工作環境改變等”。
高度依賴政策激勵
不過,這樣的設想真的能實施嗎?
“一旦開設‘媽媽崗’,我們公司的用人成本就會大幅增加。”39歲的梁立(化名)是廣東省佛山市一家建材公司的總經理,該公司成立了11年,最近幾年,公司員工數量縮減了近一半。
梁立向《中國新聞周刊》介紹,假如要開設“媽媽崗”,以公司財務為例,工作時間為早上8點半至下午4點半,每月休息兩天,該崗位的每年每人用人成本為8萬元左右。如果改設為“媽媽崗”,需要滿足更多休假、靈活上下班等條件,公司還需額外雇傭一名員工來彌補“媽媽崗”員工的空缺,導致每年每人用人成本增加約30%。對此,梁立直言:“現在公司都在削減成本,怎麽可能呢?”
對於是否開設“媽媽崗”,梁立表示,這取決於政府是否有足夠的政策支持。不過,他還表示,考慮到非“媽媽崗”員工的上班時間更穩定,如果政府政策支持力度僅與開設“媽媽崗”的用人成本相當,企業仍會優先選擇非“媽媽崗”員工。隻有當政策優惠能夠顯著高於用人成本時,企業才會認真考慮開設“媽媽崗”。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國情研究院副研究員劉生龍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也表示,鑒於當前的經濟形勢和就業形勢,對於企業來說,想要提供技術崗和管理崗的“媽媽崗”,“確實是太難”。
“如果經濟形勢良好且勞動力短缺,企業可能會願意實施相關政策來保障‘媽媽崗’的權益,從而實現共贏。但當前,企業肯定更傾向於招聘全職、要求較少的員工。如果無限度地強調‘媽媽崗’員工的權益,企業的自身權益又由誰來保障呢?”他認為,如果政府希望推動“媽媽崗”落實,需出台並落實相應的激勵政策。
早在2024年5月,為了推動“媽媽崗”就業基地建設,珠海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與市婦聯就曾發布通知,明確了針對企業的相關獎補機製。通知提到,將從“媽媽崗”用人單位名錄中挑選成效顯著、社會影響力強的企業,授予“珠海市‘媽媽崗’就業基地”稱號,並頒發年度榮譽牌匾。按照計劃,這些企業第一年最高可獲20萬元獎勵,第二年最高10萬元,兩年累計最高可達30萬元。
根據珠海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工作人員的介紹,一個規範的“媽媽崗”就業基地需滿足多項標準,包括提供托管服務、按時支付勞動報酬、執行彈性工作時間,以及設立一定數量的全職“媽媽崗”等。不過,現實推進情況卻不是如此。上述工作人員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針對遴選基地的工作暫時沒有進一步推進,相關資金也尚未明確。”
此外,劉生龍還指出,想要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健全社會托管托育體係也不容忽視。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2024年5月發布的《全職媽媽群體狀況調研報告》顯示,在參與調研的2069位媽媽中,78.4%的女性表示選擇成為全職媽媽的原因是“孩子沒人照顧”。
2021年底,我國印發實施《“十四五”公共服務規劃》,當中提到,到2025年,爭取達到總托位數630萬個,即每千人口擁有3歲以下嬰幼兒托位數達到4.5個。然而,中國政法大學法治政府研究院在2024年發布的《法治政府藍皮書:中國法治政府評估報告(2023)》顯示,超過九成城市未達到該要求。
對此,劉生龍建議,可以適當降低幼兒園的入園年齡,使其接納0—3歲的兒童入園托管。這樣不僅可以為幼兒園帶來新的生源,緩解其因生育率下降而帶來的生源不足問題,還能為所有撫養者提供便利,助力其重返職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