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老外的流行文化除了來小紅書拜年,還有一個就是No Buy Year。
所謂No Buy
Year,直譯過來就是不買年,這是一場運動,也是一場挑戰。內容很簡單,就是挑戰一年不買新衣服、一年不買化妝品等等諸如此類的開銷。現在,一些國外媒體將這個概念稱之為今年最狠的運動。
關於如何踐行“No Buy
Year”簡單來說,就是給自己定個“買買買黑名單”——隻買剛需,比如吃飯藥品這些保命類,其他一切開銷一律按下暫停鍵。
“No Buy Year”這個說法源自一位名叫@海莉.埃文斯博主。
2019年她拍了段視頻,講述自己關於消費的頓悟。因為她突然發現,愈加便捷的電子支付讓人們陷入消費主義嘉年華,不再有消費痛感,也就無從談起消費的理性。
在廣告轟炸和社交媒體賦能之下,她深陷消費主義沼澤不斷重複著“工作-消費-債務”的循環,最後得到的隻是“空洞無聊”以及越積越大的信用卡賬單。
因此她決定硬剛消費主義,開始了自己的“No buy year計劃。
至於“No Buy Year”為啥在2025又爆紅了?一句話總結:錢難掙,生活貴。
後疫情時代經濟卷、物價漲,大家消費焦慮拉滿,偏偏廣告還天天誘惑你“再加點更劃算”。於是,“No Buy
Year”成了大家重新掌握消費主動權的一種反擊方式。
事實上,在消費謹慎這件事上,全球同此涼熱。
中西方老百姓都在有意無意的節省消費,而年輕人在這一點上更甚,比如,在中國《2024中國青年消費趨勢報告》顯示,4成年輕消費者會仔細比價,超過一半的年輕人在消費上會選擇平替。
不過在省錢的另一麵,還有一點十分有趣,那就是攢錢,而且為了實現這個目的,大家都快把攢錢這事玩出花了。
有多花?這麽說吧,傳統的“52周存錢挑戰”已經成了無聊的建議,年輕人把攢錢已經玩成了遊戲。
先聊聊養成式攢錢。
所謂養成式攢錢,就是一場大型在線多人RPG遊戲。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小紅書的@養一隻loopy。
具體玩法是,她把存錢目標和虛擬偶像Loopy結合在一起,比如給loopy存100塊給寵物買新衣服,存1000塊解鎖寵物技能。
這種模式強調的是代入感,每存一筆錢,賬號主理人就會描述出一個新的故事,就像小時候媽媽給你念童話書,你總著急問“然後呢”的那種期待感,讓枯燥的存錢變得有趣。
還有一種好玩的遊戲攢錢模式,我願稱之為闖關式存錢。
如果說養成存錢是在玩《動物森友會》,那麽闖關式存錢就是下《魔獸世界》的G團。
在此其中,Habitica算是目前做得不錯的闖關式存錢App。像素設計讓人一秒回到童年用GBA打遊戲的日子,它通過存錢來給角色升級,以便挑戰更強力的Boss。
用過的人都說好,因為人的大腦就是對“獎勵”和“進度條”特別敏感。當你每完成一個小目標,就能獲得一點點即時反饋時,大腦會分泌天然的快樂激素——多巴胺,讓你覺得開心、有成就感。
當然想要享受娛樂性攢錢,並不一定需要外界的引導和幫助,如果你有興趣,你完全可以為自己設定一個攢錢遊戲。
比如有的朋友設定的存錢玩法是拚圖遊戲。比如一張16片的簡單拚圖代表16000元,每存下1000元就拚上一塊。
這種玩法最妙的地方在於拚圖越接近完成,玩家的動力也就越足,尤其是當你拚完最後一片的瞬間,會讓自己有種非凡的成就感:
“嘿,我真是個會存錢的天才”。
圖片來源|小紅書@樂樂茶要啵啵
這些有趣的攢錢遊戲,跟No Buy year這種概念一起形塑了當代全球年輕人的金錢觀,一言以蔽之就是:
廣積糧,少得瑟。
如果不信,你去小紅書上搜一下#攢錢就會理解它的聲量。截止到現在,已經積累了19.3億閱讀、837.1萬條討論筆記。
這種觀念是世界性的。NatWest銀行2024年針對英國年輕人調研的儲蓄指數顯示:
近九成(86%)的34歲以下年輕人經常討論自己的儲蓄和財務目標;在18-24歲的年輕人中,近五分之一 (17%)
的人通過社交媒體尋求儲蓄和理財方麵的建議;千禧一代(35-44歲)特別注重儲蓄,四分之一(24%)的人每月能存下200至500英鎊。
美聯儲公布的數據比現實更直白,你可以在2019年第一季度至2023年第三季度三個年齡段的財富動態數據中看到:年輕人攢錢的速度比上一輩人快太多了。
“No Buy Year” 和攢錢之所以被年輕人瘋狂call
back,正是因為它的慢下來、克製和理性思考的特質,讓人重新審視消費主義的荒謬,被奉為當代的“禁欲之神”。
過去的消費文化,講究快、爽、別想太多,年輕人都是秉承著“先花爽了再說”的消費理念,信用卡、花唄等各種透支消費都是為了今朝有酒今朝醉。
而現在,麵對時代下沉以及由此產生的焦慮,讓他們認清了一個現實:消費可以讓人獲得暫時的光鮮亮麗與快感,但卻是一場望梅止渴的遊戲,人生的未來需要精算,而不是揮霍。
想辭職?攢一年的生活費。
想gap year?存夠一次說走就走的資金。
想買車買房?還是得攢。
對於大多數普通人來說,人生的改變不是買出來的,而是靠攢出來的。
畢竟花錢的速度永遠趕不上焦慮攀升的速度,還想靠消費解決人生問題,純粹是個笑話。這就像英國作家索菲·金塞拉在《購物狂的異想世界》裏說的那樣:
“人是拿來愛的,東西是拿來用的。
這世界一團糟,是因為東西被拿來愛了,而人卻被拿來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