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60餘名學生遭電詐,人均損失約百萬港元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繼香港大學披露近期超過60名港大學生,被詐騙損失超過6000萬港元後;香港城市大學也表示,過去一年有超過30宗針對學生的騙案發生,金額同樣觸目驚心。

日前,一名來自內地的香港大學女學生懷疑遭遇電話詐騙案;聲稱電訊公司職員來電,指她牽涉一宗洗黑錢案件,分別14次要求女事主把920萬港元存入3個本地戶口,詐騙者其後失去聯絡;目前,香港西區警區刑事調查隊正對此事進行調查,並已發布對五名嫌疑人的通緝令。

然而,被騙群體龐大,港大隨後發給學生的電郵顯示,近幾個月有超過60名港大學生成為詐騙受害者,損失共6000多萬港元,受騙者絕大部分是內地生,受騙時間集中在去年9月至10月新學年開學之初。據悉,港大已經要求學生填寫由警方提供的防騙問卷,否則或限製出入圖書館等。

港大學生發展及資源中心回應,會向學生發放由警方提供的防騙學習套件,內容包含香港的騙案求助資訊及針對流行的四種騙案,以短片及選擇題形式傳遞防騙知識,提升學生防詐騙的意識

香港城市大學也做出回應,表示在2024年,校方接獲逾30宗學生遇上詐騙的案件,涉款約港幣1500萬港元。目前的校方亦已成立跨部門工作小組,密切關注相關事宜;例如在2025新學期,城大已要求所有學生必須完成由校方和警方聯手設計的防騙問卷。

在眾多詐騙案件中,涉案金額動輒高達數百萬,數字令人觸目驚心。分析發現,受騙學生主要是一年級生,且大部分是大學部學生。有立法會議員表示,內地生尤其是內地新生,不熟悉香港環境和文化是被騙徒利用原因之一

香港立法會議員、民間反詐騙大聯盟發起人 吳傑莊:

首先,當他們初到香港時,由於對香港文化的不甚了解,這種文化差異往往容易讓詐騙分子有機可乘。詐騙者主要利用了兩個手段:一是貪心,即利用受騙者內心的一絲貪婪,通過這一弱點來控製他們;二是恐懼,即詐騙者假扮執法人員,以令人難以置信的行為或指令來嚇唬受騙者,使他們因驚恐而順從詐騙者的指示行事。

對於學校當前所采取的措施,議員認為其做法積極,但問卷的內容相對較為基礎,缺乏深度。議員建議,可以借鑒內地的一些防騙問題庫,通過列舉具體的案情來設置選擇題,使問題更加深入且尖銳,這樣或許能更有效地提升學生的防騙能力。

查看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