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壓不降、麻醉不睡?集采藥省錢不能減藥效
文章來源: 四環青年 於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醫療行業畢竟是個特殊的領域,天職在於治病救人。所以,藥品集采,要算醫保資金的大賬,也要算患者個體就醫體驗的小賬,以患者為本。
日前,上海政協委員、瑞金醫院普外科主任鄭民華等20位上海市政協委員聯名提交了一份提案,直言某些集采藥藥效不穩定,醫生在臨床使用中沒有選擇權,呼籲給原研藥留出通道。
對於政協委員反映的問題,國家醫保局高度重視,決定1月21日聯合多部門,赴上海當麵聽取相關委員、專家關於藥品集采政策及中選產品質量保障的意見建議,並重點收集有臨床數據支撐、有統計學差異的質量和藥效問題線索。
國家組織藥品集中采購來給醫療機構使用,其核心目的,是通過大批量、規模化的采購,以量換價,降低藥價,減輕患者的看病負擔。自2019年試點開始以來,我國藥品集采已經進行到了第十輪,就在2024年12月30日,第十輪藥品集采結果公布,藥品降價幅度達到“曆史之最”。網友在欣慰之餘,也有一些擔心:如此廉價的藥品,質量和療效能不能得到保證?
從這些委員的提案看,集采藥藥效不穩定,不隻是老百姓的主觀心理感受,而是有臨床實踐經驗提供證明。有代表委員直言,某些集采藥物存在“血壓不降、麻藥不睡、瀉藥不瀉”等問題。這不僅直接影響患者的治療效果與醫療安全,還可能增加就醫成本。
集采藥療效欠佳的背後,是國產仿製藥,對進口原研藥大規模的取代。比如很多家長應該有切身體會,用於治療支原體肺炎的進口阿奇黴素,在公立醫院已經很難開到了。
需要指出的是,仿製藥的藥效,未必一定比進口藥差很多。進集采之前,在質量、療效等方麵,這些仿製藥也通過了一致性的評價,能夠替代原研藥。
問題在於,藥品集采采用低價中標的邏輯,中選企業利潤空間有限。為了降低成本,不排除個別不良企業在拿到集采“入場券”後偷工減料,更改使用低質量的原材料或輔料,從而影響藥品的療效和安全性。同時也影響了患者對仿製藥的信心,市場對原研藥的需求大增。
而患者看病就醫,不同於進商場購物,可以想買什麽就買什麽。按照政策規定,公立醫療機構要優先選用集采名單內的藥品。
第十批集采結果公布,62種藥品采購成功,234家企業的385個產品獲得擬中選資格,其中原研藥企業首次無一入圍。這意味著,進口原研藥退出公立醫院已成定局,醫生基本上沒有選擇權。
進口原研藥退出公立醫院,不等於不讓它們進口,在民營醫院以及藥店、電商平台,依舊可以買到相關藥品。然而,患者通過這些渠道購買原研藥,無法享受醫保報銷的福利,看病成本會大幅提升。
正因如此,有委員建議,放開原研藥與非原研藥比例,把選擇權交給醫生,對於療效好的原研藥物,醫保要納入目錄,根據原研還是仿製、進口或者國產給予不同的報銷比例。說白了,讓有豐富一線臨床經驗的醫生,依據患者的實際情況來靈活選擇合適的藥物。
不可否認,自推行藥品集采製度以來,醫藥購銷領域回扣腐敗問題,得到有效遏製,藥品價格實現了顯著下滑,極大程度減輕了患者的看病負擔,同時也緩解了醫保資金的壓力,取得了良好成效。
但醫療行業畢竟是個特殊的領域,天職在於治病救人。所以,藥品集采,要算醫保資金的大賬,也要算患者個體就醫體驗的小賬,以患者為本。
就上海政協委員的提案,國家醫保局表示,“歡迎廣大醫務人員當好藥品價格和質量問題的吹哨人”。完善吹哨人製度,可以及時淘汰問題藥品,倒逼中選藥企把好質量關,不敢因低價中標而犧牲藥效。但層層反饋畢竟有一定的滯後性,在製度完善之前,當下更應該多聽取一線醫務人員的呼聲,尊重他們的選擇權,給原研藥留出空間。
從行業發展的角度看,隻有賦予醫生和患者選擇權,原研藥和仿製藥才能實現更加公平的競爭,國內藥企才能脫離政策庇護,盡快成長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