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首家倒下的車企:富二代造車燒了40億後不玩了
文章來源: 遠光燈 於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自2024年6月被爆出“欠薪停工”的合創汽車,終於被其股東廣汽集團的公告正式宣布了“死亡”。
1月11日,廣汽集團(HK.2238)公告稱,作為合創汽車的股東,廣汽集團正在按照出資比例提供專項借款2380萬元以解決合創汽車員工安置問題,與此同時,旗下公司廣汽埃安新能源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廣汽埃安”)將接管合創汽車產品的售後服務工作。
在此之前,外界很久沒有聽到合創的消息了,甚至有業內人士以為,“已經靜悄悄地死了”。
合創汽車的前身為廣汽蔚來,成立於2017年底,廣汽集團和蔚來各自出資2.25億、分別持股45%。因為有傳統車企和新勢力的加持,廣汽蔚來最初成立時備受市場矚目。
但此後該公司的發展並不順利。2021年,蔚來退出,合創引入了新的投資者廣東珠江投資管理公司(簡稱“珠江投資”),後者先後注資40.32億元,最後占比68.56%,成為大股東,廣汽持股則減至25%。隨後,該公司改名為合創汽車。珠江投資的實控人為地產公司合生創展創始人朱孟依的大兒子朱一航。
朱一航除了是“富二代”,還是EDG電子競技俱樂部創始人。2021年11月,朱一航旗下的EDG電子競技俱樂部奪得2021年英雄聯盟全球總決賽冠軍——這使得朱一航一戰成名,被圈外的更多人熟悉。
作為一家“含著金鑰匙”出生、背靠“富二代”的新勢力品牌,合創如何從眾人矚目走向衰敗,甚至是“靜悄悄地死亡”?
一位合創汽車中層管理人員的總結更像是大多數失敗者的描述:當下新能源行業所處大環境不佳,合創汽車麵臨激烈的競爭。和其他家初創新勢力廠商一樣,該公司的供應鏈成本相對高、運營成本也高,這造成了其毛利率被擠壓,最後直接導致公司出現了資金緊張的狀況。
瑞銀中國汽車行業研究主管鞏旻也於2024年底曾表示,和其他行業一樣,在新能源車市場“相對長尾的小企業會逐漸消失”。這包括沒有建立規模的初創企業。
“這個行業的倒閉案例可能會越來越多。”一位曾經的新能源汽車投資者如此表示。
造車燒了40億後,富二代不玩了
沒錢了,是壓死合創汽車的最後一根稻草。
廣汽集團的公告顯示,其將按股比(合計持股
25%)提供專項用於支付合創汽車員工工資及經濟補償金的借款約2380萬元。與此同時,廣汽埃安受托承接合創汽車產品售後服務業務,並根據10年售後服務期限測算,由合創汽車股東各方按股比提供不超過1.74億元借款,專項用於合創汽車產品售後服務。
廣汽集團提供的合創汽車的資產負債表顯示,截至2024年11月30日,其總資產53.0億元,總負債則為49.2億元;營收為6.1億元,虧損則是11.3億元。
在此之前,合創汽車於2024年11月進行大麵積裁員時被曝拖欠員工賠償金,並引發前員工在社交媒體發帖表示不滿。更早之前,2024年6月,也有合創汽車的前員工在網上發帖稱被拖欠工資。
工商登記信息顯示,朱一航實控的廣東珠江投資自2021年以來先後增資了40.32億元。與此同時,廣汽集團(包括廣汽埃安)增資了13.8億元。合創汽車的注冊資本為55億元。從公開信息暫未得知,合創汽車是否通過非股東注資的方式進行過融資。
朱一航和廣汽的55億,對於一家初創的新勢力公司來說,並不算多。以後起之秀小米汽車為例,雷軍於2024年跨年直播中表示,自小米集團2021年3月官宣造車後,小米汽車總投入接近300億元,其中研發投入已超過130億元。2024年,小米汽車交付超過13萬輛。
而合創汽車自成立以來銷量差強人意。汽車之家數據顯示,自2020年4月上市,截至2024年12月底,合創汽車共銷售了43760輛車,其中僅有2022年和2023年的銷量過萬,分別為19621輛和15980輛。這使得合創汽車的銷量排名一直徘徊於100名。
合創汽車雖然有“富二代”朱一航加持,但是其甚少在創投圈被關注。部分創投圈投資人表示,新勢力投資的行情早已過去,前兩年未能成功融到足夠錢的新勢力初創型公司,可能都將進入死亡倒計時。其中一位曾參與過某家新勢力發債的投資者表示,即使繼續投資這個行業,也僅看頭部幾家了,而且更願意投債券,而非股權。
而朱一航最後一次增資合創汽車是在2023年2月,工商注冊信息顯示,當時增資了22.8億元。在這之後,合創汽車再無公開的增資或者融資消息。
汽車網的數據顯示,合創汽車銷量自2023年4月衝頂每月銷售4546輛後,從2023年下半年開始暴跌,直至2024年爆出“欠薪”時銷量更是一落千丈,接近2021年合創汽車大股東廣東珠江投資進入之前的狀況,即每個月銷量不足千輛。
這與合創汽車資金暫停流入的時間表一致。
在“富二代”圈內,朱一航的名聲堪比王思聰,是遊戲的愛好者,更是遊戲投資的愛好者——他比王思聰投資更積極和有成就。即使在他不再繼續往合創汽車“砸錢”的時候,卻仍在加碼遊戲行業。公開信息顯示,僅2024年,朱一航便三次增資港股遊戲公司中手遊(HK.302),涉及金額超過2億港元,持股比例達9.97%。其中2024年7月,朱一航一次性以每股1.68港元,增持了1億股,增持當天浮虧了46%。
也就是說,朱一航並不是沒錢了,而是不想繼續投合創了。
“爹不親娘不愛”的犧牲品?
“車是複雜、長周期、長鏈條的產品,不可簡單拆解一家汽車公司失敗的原因。“一位新勢力汽車公司的中層管理人員如此表示。合創汽車的失敗同樣也難以簡單歸因。
但是,上述人士也表示,廠商產品定位錯誤,極有可能最後讓公司走向失敗,尤其是有些廠商錯誤地以為選擇“細分市場,做小眾需求”。有時候,細分市場的盤子不足夠大到能養活自己,無法在量上衝規模,則可能無法攤平成本,失敗是早晚的事情。
合創汽車的產品定位並不清晰。合創汽車(前身廣汽蔚來)第一任CEO廖兵曾經表示,該公司的產品會與蔚來、廣汽旗下的電動車品牌埃安有所區分。但是,合創汽車於2019年推出的首款量產電動SUV合創007卻和廣汽的埃安LX頗為接近,包括價格、外型及定位等,甚至有人在社交媒體上稱“合創007戴了埃安的麵孔”。不出所料,這款車2020年全年僅賣了500多輛。
這也使得合創汽車倒逼自己做出“以價換量“的策略。合創汽車於2021年10月推出了定價在13-16萬的大眾化車型。隨後的2022年,合創汽車銷量確實起來了,全年銷售了1.9萬台車。2022年12月,合創汽車繼而推出了價格階梯的另一款車合創A06,定價為17.98萬-26.98萬元。
可能這三款車都未能實現朱一航的初衷,2023年10月,合創汽車推出了MPV車型合創V09。MPV是一個更為細分的賽道,覆蓋的人群更為狹窄——狹窄至可能難以養活一家普通的創業公司。更為重要的是,在國內市場,這個細分領域的競爭更為激烈,包括不限於騰勢、極氪、上汽通用以及嵐圖等多家頭部廠商已湧入。
合創汽車作為新勢力公司的另一個難題則是,品牌無感知度。朱一航雖為絕對控股大股東,但是合創汽車的品牌影響力一直局限於“廣汽”名下,後者有自己的電動車“親兒子”品牌埃安。在廣汽新能源體係中,合創汽車更像”繼子“,在資源和品牌力輸出上也無法和“親兒子”等同。
朱一航自己可能也並未將合創汽車作為珠江投資旗下的“親兒子“對待。在2021年珠江投資旗下的電競隊獲得英雄聯盟冠軍後,他和珠江投資也被外界更多的人熟悉。但他並未將自身的IP價值和影響力植入合創汽車品牌,更沒有讓自己成為合創汽車的“靈魂人物”。
相比而言,EDG電子競技俱樂部更像他的“親兒子”。
合創汽車管理層的多次動蕩對於銷量也有影響。第一任CEO廖兵,自合創汽車首款車007銷售不佳後於2021年2月辭職。合創汽車隨即進入“朱一航投資期”,這也開啟了公司管理層動蕩時期。公開資料顯示,朱一航入主的4年,合創汽車走馬觀燈式換了多任管理層。
2023年4月,科大訊飛原高級副總裁杜蘭加入合創汽車任聯席總裁,然而不到半年便低調離職。2023年11月2日,張躍賽被任命為合創汽車總裁,全麵負責公司生產經營管理,接替2021年起擔任總裁的李誌紅。
在此期間,合創汽車的銷售條線相關負責人也頻繁變動。社交媒體及公開報道顯示,2024年初,合創汽車銷售與服務總經理張迎樂、營銷總監馬姍姍、銷售副總經理嶽鵬、銷售副總裁顧萬國等悉數離職,其中後三位加入合創汽車僅約半年。
從威馬、高合,到最近的極越、合創,他們的相繼倒下,可能會讓市場更直觀地看到新勢力生存艱難的一麵。何小鵬於近期在公司內部信表示,“未來三年行業將進入淘汰賽階段”。據《傑蘭路2024年度下半年新能源汽車品牌健康度研究》報告稱,消費者對於67個品牌未來發展的信心強弱調查顯示,其中20個品牌被定為”較弱信心品牌“、9個為”弱信心品牌“。這些品牌不排除會成為未來“消失”的一員。
瑞銀中國汽車行業研究主管鞏旻於1月14日在上海表示,到2030年,中國新能源車板塊最後可能僅留存10-12家成規模的車企。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中國新能源車行業的車企數量會進行收縮。
不過,他也提及,在中國市場,汽車廠商可以有不同的生存方式,包括通過走大眾市場成為絕對效率、成本的領先者,也可以做高端市場,成為個性化的參與者,也可以通過出海求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