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億中國人麵臨的難題:如何養老?
文章來源: 財經雜誌 於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依照文件規劃,到2029年,養老服務網絡將基本建成;到2035年,全體老年人將享有基本養老服務。與之配套,養老金融也將升級服務賽道
“到2029年,養老服務網絡基本建成;到2035年,養老服務網絡更加健全,全體老年人享有基本養老服務”,1月7日發布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深化養老服務改革發展的意見》(下稱《意見》)描摹了中國未來養老的新藍圖。
截至2023年底,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2.97億,占總人口比重達到21.1%。人口老齡化已成為今後較長一段時期中國的基本國情。
在2024年11月8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即對深化新時代養老服務改革發展有關舉措進行了研究。民政部養老服務司相關負責人表示,“當前,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不斷加速發展,老年群體日益增長的美好晚年生活期盼與養老服務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將更為明顯,將給我國經濟社會健康發展帶來越來越多的挑戰,需要積極穩妥應對。”
為更好的保障近3億老年人老有所養,安享幸福晚年,《意見》從養老服務網絡、服務形態等方麵提出了清晰的目標和路徑。此外,《意見》還首提了養老機構分類改革,明確將養老機構劃分為兜底保障型、普惠支持型、完全市場型,推動形成兜底有保障、剛需有服務、普惠有供給、市場有選擇的服務格局。
2024年12月30日,在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監管總局、國家發展改革委、民政部、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家衛生健康委、中國證監會、國家醫保局等九部門聯合印發的《關於金融支持中國式養老事業
服務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中,則為養老金融的發展做出了“規劃圖”。
據《銀發經濟藍皮書:中國銀發經濟發展報告(2024)》數據顯示,目前我國銀發經濟規模在7萬億元左右,約占GDP的6%,到2035年,銀發經濟規模有望達到30萬億元,占GDP的10%。
聚焦銀發經濟的萬億賽道,保險業正探索養老金融的可持續閉環,助力養老服務。“解決老齡化問題將直接拉動一係列新產業發展,帶動社會化養老產業興起,在這其中,保險業做了非常可貴的探索和實踐,而且從現在看,取得了很好成績”,近日,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原副理事長、原銀保監會副主席陳文輝在第三屆中國保險養老與發展論壇上表示。
在陳文輝看來,老齡化相關產業的發展需要金融的全方位支持,通過積極應對,可以形成養老金融的可持續閉環。應對老齡化需要大量地發展養老金和長期壽險,這些長錢形成耐心資本,可以用於投資建設現代化產業體係,其中包括醫藥健康、人形機器人等養老前沿科創領域,可以更好地為老年人提供服務,同時產業體係的建設投資得到良好回報,養老金與長期壽險資金的回報又可以回饋到老年人,使養老問題得到更好解決。
貫通三類養老服務形態
11月8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中強調,要進一步激發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發展活力,大力發展銀發經濟。養老服務產業是具有巨大發展潛力的朝陽產業,有效激發養老服務消費活力,不斷拓展養老服務消費新場景新業態,需要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作用。
《意見》首次清晰回答了適合我國國情的養老服務體係是分級分類、普惠可及、覆蓋城鄉、持續發展的養老服務體係,還首次提出了加快健全覆蓋城鄉的三級養老服務網絡,強調了貫通協調居家、社區、機構三類養老服務形態。
據民政部統計,截至2023年末,全國共有各類養老機構和設施40.4萬個,養老床位合計823萬張。其中注冊登記的養老機構4.1萬個,
床位517.2萬張(護理型床位占比為58.9%);社區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36.3萬個,床位305.8萬張。
民政部養老服務司副司長李邦華認為,《意見》提出貫通協調居家社區機構三類養老服務形態,讓三類養老服務融合發展,養老機構的專業化服務可以延伸到社區和家庭,社區和居家養老服務中無法滿足的需求,也可以轉介到養老機構,三類服務既各展其能,又相互支持,形成供給新形態。
圖:三種養老模式相輔相成,來源:平安證券研報
具體而言,《意見》要求,首先,鞏固居家養老基礎作用。完善老年人床邊、身邊可感可及的養老服務政策措施。健全家庭養老支持政策,探索為居家失能老年人建設具有連續、穩定、專業服務功能的家庭養老床位,開展老年人家庭成員照護技能培訓等。
其次,強化社區養老依托作用。擴大社區養老服務有效供給,依托社區為居家養老提供有力支持。發展嵌入式社區養老服務,大力培育專業化、連鎖化、品牌化運營的社區養老服務機構,整合周邊場地設施等資源,推行“社區+物業+養老服務”,增強專業照護、日間照料、康複護理、上門服務等能力等。
在機構養老方麵,根據服務對象和設施條件,因地製宜推進養老機構分類改革,調整完善供給結構。兜底保障型養老機構主要收住特困老年人和經濟困難失能老年人等;普惠支持型養老機構麵向全體老年人開放,由設區的市級政府製定支持辦法,加強收費引導管理;完全市場型養老機構實行充分競爭、優質優價,滿足老年人多樣化需求。《意見》還提及要促進醫養結合。
據一位養老服務機構高管在交流時表示,目前養老服務的場景正發生變化,隨著老齡社會不斷深化,失能半失能、慢性病老人的比重持續增加,養老服務的場景也從機構養老為主向三類養老服務形態協調發展、醫康養融合的方向轉變。
平安證券研報分析,近年來我國支付保障體係不斷加強、照護供給規模不斷擴大,各類養老機構和設施及其床位數持續增長、養老機構護理型床位占比提前完成“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居家社區照護內容不斷豐富,但養老機構以中小型機構為主、以公建公營型機構為主,床位利用率不高、整體盈利能力不強、普遍能夠實現收支平衡。麵對老齡化速度快、失能失智和慢性病老年人逐
年攀升而產生的龐大的失能照護需求,中國養老機構照護保障水平有待提 高、照護供給仍然不足。
《中國城市商業養老白皮書2025》顯示,現代家庭關係下專業養老機構漸受青睞。在問及是否考慮入住養老社區問題上,59.9%的受訪者在無人照顧的情況下願意入住養老社區,49.1%的受訪者即使在有家人照顧的情況下仍願意入住養老社區,其中中年受訪者接受比例較老年受訪者高19.1個百分點。
養老金融服務新解
在養老服務要素保障方麵,《意見》要求大力發展養老金融。在此前發布的《關於金融支持中國式養老事業
服務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中,則對養老金融的未來目標也進行了具象化的描述,到2028年,養老金融體係基本建立,養老金融產品和業態逐步豐富,養老金融意識普遍形成,養老金融供給水平有效提升,人民福祉得到有效增進。到2035年,各類養老金融政策效果充分顯現,養老金融產品和服務更加精準高效、養老資金投資管理更加成熟穩健,基本實現中國特色金融和養老事業高質量發展的良性循環。
聚焦不同老齡群體提供多樣化養老金融服務、支持備老群體做好養老資金儲備和財富規劃,這與保險業的天然屬性相契合。目前,保險機構正創新產品,為不同階段、不同特征老齡群體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務,如為可完全自理老年群體提供旅居養老、老年旅遊保險、意外健康保險等,為半自理老年群體提供長護險服務,支持發展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等。
社區養老方麵,“險企係”養老社區已成為養老服務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自2007年泰康保險集團開始涉足養老產業以來,經過17年對養老服務的探索,保險業布局的養老社區已超百個,對養老社區以及養老服務的模式探索亦越來越清晰。
中國保險行業協會2024年發布的《2023年度中國保險業社會責任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商業保險機構養老社區項目建設數量(包括在建和建成)有129個。另據泰康保險集團相關負責人透露的數據顯示,目前泰康之家、泰康醫療、泰康拜博口腔等共同組成的“長壽社區+長壽醫療”相關布局280家,覆蓋56座城市,其中泰康之家已在36個城市建設43個項目,24家社區已開業運營,在住老年人超過1.5萬人。
2020年宣布養老為核心戰略的大家保險已在全國範圍布局17家城心醫養社區,在杭州、北戴河、三亞等地布局旅居療養社區,同時在北京新華社皇亭子等地探索建立居家安養照護中心和服務網點。此外,中國太平、中國太保、中國人壽、中國平安、新華保險等保險公司均在不斷落子養老社區。
隨著養老社區的商業模式不斷成熟,多家此前重點布局養老社區的保險公司已將養老服務產業布局延伸至居家養老、旅居、興趣學習等多個生活場景,並且根據客戶的不同養老階段及需求來匹配相應的服務。據平安健康居家養老業務中心總經理姚瑤透露,平安居家養老聚焦“醫、食、住、行、財、康、養、樂、護、安”十大服務場景,目前平安居家養老已累計服務超過15萬客戶,覆蓋75個城市,是兩年前的8倍。
長護險、個人養老金的創新產品,保險機構亦均在試點、推廣。中國人壽集團首席投資官,中國人壽養老險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王軍輝在養老金融高質量發展論壇上表示,養老金融的邏輯基礎是社會保障製度,是涉及麵最廣的普惠性製度安排。隻有堅持以普惠金融為方向的發展道路,擴大第二支柱覆蓋範圍,增加第三支柱產品供給,推動三大支柱協同發展,才能共同做大養老金融蛋糕。
而作為耐心資本,為養老產業融資融智,王軍輝認為,“金融機構需要在需求端和供給端共同發力,為人民群眾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養老保障服務。在供給端,要豐富全生命周期的產品貨架,重點關注新產業、新業態從業人員及靈活就業人員群體等,從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加大產品和服務模式創新力度,推出滿足不同風險偏好、收益目標、適合不同人群的各類養老金融產品。在需求端,要激發養老金融的社會消費需求,加強養老金融教育工作,提升公眾對養老金融的認知度和參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