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經授權轉載自酷玩實驗室 2 個月前還在高調發布新車,到處投放廣告,2 個月後的現在,留下 70 億元爛賬,CEO 被員工堵在辦公室痛罵,極越的倒塌速度之快,讓人沒有一點點防備。公司的主播甚至還在鏡頭前賣力地介紹著產品,結果同事突然跑來說公司倒了,當場戴上痛苦麵具。 比員工更加想哭的,可能是 1.5 萬名極越車主,極越是直營模式,不管是極越 01 還是新出的極越 07,都是按官方指導價賣,要二十多萬,結果當極越倒閉的消息傳出來,庫存車價格直接閃崩了,某魚上已經有很多比指導價低 10 萬元的第三方車源,甚至還有直播間掛出了 1.98 萬元落地的震驚價格。 新車崩,二手車也跟著崩。有知名汽車博主發文稱,上個月花 23 萬元搶購的首批極越 07,現在已經成了燙手的山芋,多數二手商直接表示,打死都不收,連價都沒報,隻有一個買家願意出 2 萬元。博主無奈地稱,準備把手裏這台 07 當成器官捐獻者,拆零部件賣給其他車主。已經掛在各個二手平台上的極越也連夜改價讓利,有車商直接從十幾萬改成不到十萬,就怕車砸在自己手裏。 二手車的價格,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後續用車的可靠程度以及便利程度,大家都會擔憂,車企倒閉之後,車子失去零部件供應和維修保障,也失去了技術支持,很多功能會直接停用,撞了、壞了也無處可修,隻能小心翼翼開,還得跪求它別出故障,等於在家裏養了個大爺,誰也不想買這樣的車,價格自然暴跌。 極越這種驚人的跌幅,還是建立在百度和吉利願意接爛攤子的基礎上。作為極越的兩大股東之一,百度已經承諾,會負責保障極越的智能駕駛和地圖導航,並且已經開始接手工作,另一大股東吉利,則宣布接手極越的售後維護工作,並承擔了極越的終身質保和積分充電。總體上來說,極越背靠這兩家巨頭還是比較負責的,對車主而言,算是不幸中的萬幸了,要是背後沒大佬兜底,二手車價格隻會跌得更慘。 600 萬爛尾車主,風中淩亂 根據媒體的不完全統計,在過去四年間,有 25 家車企倒閉或者退出中國,自主品牌中的寶沃、眾泰、力帆、威馬、高合,合資的三菱、謳歌、雷諾 …… 一個個曾經意氣風發的車企,最終都落得個人去樓空的下場。而這些倒閉品牌的總保有量超過 600 萬台,也就是說,它們留下了 600 萬位 " 爛尾車 " 車主。 爛尾車車主為互聯網貢獻了無數段子,前有恒大被嘲諷為 " 買房送車 ",結果房和車都爛尾了,恒馳的交付量定格在 900 台,全網都在問,到底是哪 900 個倒黴蛋。後有威馬光速跑路,一夜之間車機、APP 全部斷網,零配件供應也隨之中斷,車主直接在屁股後麵貼 " 別碰我,修車沒件 "。 還有車主,去年買高合,今年買極越,瞬間被網友尊為車圈閻王爺,選誰誰就死。大家迫切地想知道,這位仁兄下台車買哪個品牌。 段子確實是很搞的,就怕大家笑完之後,自己也成了段子。 大家心裏都清楚,隨著中國汽車行業的淘汰賽進入白熱化,爛尾車數量會越來越龐大。截至去年年底,我國乘用車整體產能布局就接近了 5500 萬輛,但年生產量約為 2300 萬輛,整體利用率在 50% 左右,而國際公認的健康水平是七成。按各大調研機構的預估,2024 年的乘用車總產量,同比增長 3% 到 5% 左右,蛋糕稍微大了一丟丟,但遠遠無法解決內卷的狀況。 現在中國市場上有 77 家車企,129 個整車品牌,已經出現了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如特斯拉、比亞迪,產能利用率分別達到 85% 和 92%,在銷量榜上瘋狂屠榜。而很多冷門品牌,單月的銷量連 1 萬台都達不到,瘋狂打折還無人問津,產能利用率隻有個位數,已經處於岌岌可危的狀態。 雖然這麽說很殘忍,但我們可以預言,接下來還有更多車企要垮,這是無法避免的。在這種狀況下,如何處理車企倒閉後的爛攤子,給車主提供基本的用車保障,就成為非常現實的問題,也是每個消費者都可能麵對的問題。 誰來接盤? 2017 年,國家頒布了《汽車銷售管理辦法》,其中的第三章第二十一條明確規定," 車企應當及時向社會公布停產或者停止銷售的車型,並保證其後至少 10 年的配件供應以及相應的售後服務。" 傳統車企,尤其是體量比較大的品牌,相對來說還是比較看重這條規定。對於零部件供應問題,它們通常會選擇跟供應商簽訂 EOP 備件協議(End of Production),提前支付一筆費用,確保供應商在停產後的 10 年內維持小規模生產的能力,以細水長流的方式不斷向市場投放備件。一些負責的車企,甚至會簽訂更長期的協議,12 年、15 年,已經覆蓋了多數車主的用車周期。 提供配件是一方麵,另一個問題在於,誰來質保?誰來維修?過去大家很少思考這事,因為在車企退出的時候,總會有接盤俠自己冒出來,挑起售後服務的重擔。 常見的售後轉移有幾種,其中一個是原品牌→同集團的其它品牌,典型的案例就是廣汽謳歌退華,在公告中就明確表示,將通過廣汽本田的渠道繼續為車主服務。 人民網 另一種轉移方式則是,合資品牌→合資夥伴,像鈴木敗走中國市場,就選擇將合資公司股份以 1 元的象征性價格,轉讓給了合資夥伴長安,售後服務也一並轉交。如果某個合資品牌倒下,但同品牌的進口車還在銷售,也可能把售後交給外方,比如之前廣汽菲克涼涼,最後是作為外方的 Stellantis 集團承擔售後,車主可以去進口 Jeep 的 4S 店享受保養維修服務。 如果車企是因為兼並而消失,轉移方式往往是,被收購車企→到新主人,如東南汽車轉移至奇瑞,哪怕完全無人接收,傳統車企在退市前也會尋找一些第三方修理廠合作,如兩桶油戰略合作夥伴納智捷,就授權了一些外部的維修點來提供服務。 反正總的來說,汽車行業有一套傳統的體麵退場模式,以前多數車企都會遵循這個慣例,在走之前給車主們一個交代。 為了錢而體麵 不過大家千萬不要以為,車企是出於什麽責任心或者道德感而選擇體麵退場,跟老板講道德隻會讓他們發笑,利益才是真正的驅動力。 為何這麽說呢?幾年之前,中國的汽車市場還在高速增長狀態,無數資本擠破頭想入行,車企間也熱衷於互相兼並、擴充產能。倒閉的車企依然屬於搶手貨,無論是造車資質,還是現成的工廠、產線,都能很輕鬆地找到買家。如果涉及到收購兼並,那麽涉事的車企在法律上就不算完全消失了,責任義務也會隨之轉移到收購方。而且很多外資品牌都是有幾十、上百年曆史的老字號,主打一個長期經營,它們也會覺得,自己隻是暫時離開,中國市場潛力這麽大,遲早都要卷土重來,所以走的時候還是盡量給車主留個好印象,也給主管部門省點心。 另一方麵,過去車市以燃油車為主,國家對油車強製質保要求並不高,以時間來算的話就是整車保 3 年,而燃油車的平均使用時間超過 10 年,出保後所有的故障,都需要車主自費,而且油車的維護保養頻率也很高,通常是 5000 公裏 /6 個月或者 10000 公裏 /12 個月,每次保養都得花幾百上千。也就是說,接盤俠們靠著賣配件賣服務帶來的利潤,超過了它們所需要承擔質保的成本,有利可圖。 為了賺錢而對車主負責,這種模式聽起來挺牢靠,但實際操作過程中,還是存在很多麻煩。 兼並也好,繼承也好,接盤俠往往隻能收到倒閉車企本身的資產,並不包括原來的 4S 店體係,經銷商要麽關門,要麽就轉投其它品牌,售後網絡會迅速萎縮。以前可能城市裏每個區都有一家 4S,現在想修個車,得跨越十幾公裏,去找僅剩的那個獨苗網點,費時又費勁。 再加上車企在倒閉前,往往財務狀況不佳,在配件供應商那裏欠了巨額的債務,之前獵豹、眾泰、華泰、力帆四大天王塌房,就被曝出總計欠了供應商 500 個小目標。人家懷疑你的信用和支付能力,自然不會再遵守 EOP 備件協議,直接切換生產線去造別的東西,那車主就倒黴了,隻能換拆車件或者庫存件,用車的時間越長,配件越難找。 我們前麵提到的廣汽菲克,車主們就等配件等成了望夫石。有人撞壞了前保險杠,售後點找了一個月都沒找到配件;有人被追尾要換後保險杠,苦等三個月都沒結果,最終隻能淘個尺寸相同、樣式不同的老款後杠換上,拚出了一台絕版車;還有人壞了製動開關和四驅模塊,更是被鴿了一整年,期間車子隻能放那吃灰。 更糟糕的是,隨著大量新勢力下場以及車市逐漸飽和,連這種不太靠譜的保障,都徹底煙消雲散。 來去匆匆的新勢力 我們先來看一張新勢力生死簿,這些被閻王爺打叉的名字和 LOGO,可能有一大半大家都不認識,感覺它們從生到死,從來沒進入過主流視野,來去皆匆匆。 這是因為新勢力造車,天生就追求速度和輕資產,有很多團隊自己主要搞定內外設計和智能化,連三電都可以依靠業內的成熟供應商來幫忙,代工則交給有造車資質的車企,下場的門檻很低,隻要能搗鼓出 PPT 和模型,誰都可以來試試,跑路也跑得快,一旦進展不順利,或者完成了坑投資人的任務,就馬上倒閉,整個企業啥值錢的東西都不剩下,沒有核心技術,沒有工廠產線,接盤俠圖你啥?圖你那沒認識的 logo? 更何況現在車市已經趨於飽和,很多車企自己的產能都用不滿,根本無心兼並,哪怕倒閉的新勢力有工廠,也難尋買家。 就算人家真的想收購,也要考慮到承擔質保的高額成本。新能源車和油車不一樣,國家強製 8 年 /16 萬公裏的三電質保,時間要長多了,車上最貴的也就是這三樣。還有相當多的新勢力為了哄人下單,直接承諾終身質保,接盤俠掐指一算,售後服務根本無利可圖,自然要打退堂鼓。 所以,造車新勢力退場,往往是無人接盤,企業直接解散消失,留下一地雞毛。那條必須維持 10 年零件供應和售後服務的規定,也就成為了空文,就算車主去有關部門投訴,執法者也找不到可以處罰和要求整改的對象,最後隻能不了了之,要靠爛尾車車主們自己掙紮求生。 前麵那位在車上貼 " 別碰我,修車沒件 " 的威馬車主,真不是開玩笑的。威馬的售後點相繼關閉後,第三方的維修點要麽不會修關鍵的三電,要麽就是找不到對應的零配件,還得車主自己費時費勁去網上淘拆車件,一個大燈就要四五千,找個保險杠得花個把月。當年威馬風頭正盛的時候,還向網約車行業輸送了大量產品,這些車使用強度極高,三電的損耗也快,壞了就隻能丟在倉庫吃灰,網約車公司損失也很大。 這不算最猛的,還有高手。前幾天工信部發布了《年度新能源汽車監督檢查結果通報》,直接點名天際汽車的公布能耗數據不符合國標要求,存在造假,這麽嚴重的醜聞,按理說應該大規模召回。但天際汽車早已進入停產停工的事實性死亡狀態,對於《通報》不屑一顧,直截了當地通知車主," 涉及的產品數量過多,不會主動召回。" 網上有句話調侃這個現象," 所謂終身質保,不是車的終身,是車企終身,隻保到垮了為止。" 更大的問題在於,如今的汽車對於售後服務的要求,並非隻是零部件和維修,車上搭載的各種智能化係統,需要長期迭代升級,還需要車企維持服務器運作。 在汽車進化速度越來越快的大背景下,新勢力的造車周期被大幅度壓縮,以前開發一款車通常要 36 到 60 個月的時間,來完成軟硬件的調校和適配,如今這個周期已經縮短到了 18 至 20 個月,有的瘋魔車企甚至能在不到 1 年的時間內就把新車造出來。能快速造車,不僅僅是因為工作人員爆肝,另一方麵的因素是現在有了 OTA 升級,很多功能在交付之後還可以繼續完善。 車企垮了,自然也就沒了後續的升級,車主隻能抱著個半成品終老。 智能汽車上的大多數功能,都需要連接網絡,向車企的服務器傳輸數據,智駕也好、語音助手、車機 APP 也好,還有什麽遠程遙控、手機鑰匙,都靠車企的服務器在背後支撐。一旦車企倒閉,大概率沒有錢去維持服務器運行,汽車也就隨之變成了板磚。 當初威馬申請破產,同一天車機的網絡就被切斷了,APP 也無法遠程控車,顯然是服務器直接關了,大家就隻能把智能汽車當老年機用,聽歌基本靠藍牙,最強大的功能是倒車影像。有關部門介入之後,威馬才保留了一小部分團隊來維持網聯功能的運行。 這次極越倒下,就有車主聽說消息後連夜衝到地庫,把家裏的平板什麽都拿來匹配藍牙鑰匙,就怕極越關掉服務器之後,沒有辦法再認證新的鑰匙,熟練得讓人心疼。 買車不該成為豪賭 想來就來,想走就走的新勢力,以及競爭愈發激烈的車市,已經讓原來的車企退出機製逐漸被玩壞,急需建立新的保障機製。 國家其實已經注意到了這個問題,並且開始采取措施了。關注車圈新聞的人應該有聽說,華為今年將鴻蒙智行擁有的 " 四界 " 品牌及相關商標,都轉讓給了對應的合作夥伴,問界、智界、享界、尊界,分別到了賽力斯、奇瑞、北汽和江淮手中。餘承東給出的解釋是,國家已經強製要求,品牌商和生產商必須合一,所以四界的品牌隻能轉讓給生產廠商。這實際上就是監管部門對於新勢力代工模式的一種限製,以前品牌方拍拍屁股跑路了,代工廠也說跟自己沒關係,難以追責,現在要求品牌商和生產商合一,就沒那麽好甩鍋。 限製代工的規定,其實已經悄悄發揮了作用,極越汽車雖然涼了,但極越的品牌,官方說法是在 " 吉利控股旗下 ",車輛的銘牌也清楚地標示了,由吉利製造。吉利自己並未陷入危機,是有能力服務車主的,那麽於情於理於法,吉利都得給極越擦屁股善後,接過售後的擔子,現在吉利也確實在這麽幹。 這充分說明了,一個行業的技術路線和經營模式發生變化,並不可怕,隻要法律法規也跟著與時俱進,就能防止出亂子。 在法規完善之前,大家買車還是要多個心眼,關注下車企的經營狀況。那種一個月隻能賣幾百台的,連年虧損止不住的,還有高管集體跳槽逃跑的,都要慎重考慮,在現在的環境下,車企隻要進了 ICU,基本上就沒有搶救的價值了,咽氣是早晚的事情。 主流品牌縱然有千般萬般的不是,至少體量大有保障,而冷門車不僅僅代表著個性品味,也代表著爛尾的風險。 誰的錢都不是大風刮來的,買車這件事,沒必要豪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