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癌症科學家孫少聰回國 特朗普將重啟“中國行動”?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著名癌症科學家孫少聰回國 特朗普將重啟“中國行動”?

核心提要:

1. 據媒體披露,著名華裔癌症科學家孫少聰已於今年7月回到中國,以特聘研究員身份在首都醫學科學創新中心(CIMR)任職,並創立了新的實驗室,將致力於研究T細胞的功能與調節,具有很好的前景。他過去獲得無數榮譽,卻成為特朗普第一任期內推動的“中國行動計劃”的“犧牲者”。

2. 特朗普第一任時期,美國司法部啟動了“中國行動計劃”。2022年該計劃被終止,但在今年9月11日,美國共和黨有關重啟該計劃的法案在眾議院通過。截至目前,該計劃已將至少246名華裔科學家定性為“有問題”,100多名科學家被調查、開除並終身禁止在美國衛生研究院獲得研究讚助,甚至有華裔科學家不堪其辱選擇自殺。

又一位!著名癌症研究科學家被“調查停職”後,回國創辦新研究所

又一位世界領先的華人癌症科學家,在被美國NIH、FBI與全美排名第一的MD安德森癌症中心調查三年,停職一年後,選擇返回國內任職。



12月17日,據《南華早報》披露,著名的癌症科學家孫少聰已經於今年七月回到中國,以特聘研究員的身份加入首都醫學科學創新中心(CIMR)擔任免疫與感染研究所所長與首都醫科大學講席教授,同時創建了新的實驗室,並已開始招聘副研究員。

孫教授以其在 T 細胞(一種抵抗感染和摧毀異常細胞的白細胞)方麵的開創性研究而聞名。他取得了多項重大成就。

據官網介紹,孫少聰的實驗室將致力於研究腫瘤免疫、自身免疫和炎症疾病的分子機製,尤其是T細胞的功能與調節。孫教授的研究工作具有很好的轉化性前景,對藥物開發和疾病治療有重要指導作用。

T細胞是免疫係統中的一種重要白細胞,負責幫助機體抵禦感染和癌症。孫少聰早年曾帶領團隊“第一個證明了K63泛素化調節T細胞發育和外周細胞功能的維持作用,在該領域取得了開創性成果”。據孫少聰介紹,他的團隊將研究抗癌免疫、自身免疫和炎症性疾病的分子機製,重點是T細胞功能和調節。



孫少聰於1992年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獲得微生物學博士學位後,在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完成博士後研究。13年後,在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醫學院擔任傑出教授。

孫少聰於2007年加入德克薩斯大學MD安德森癌症中心,曾任免疫係講席教授,癌症免疫研究中心副主任,炎症與癌症研究中心主任,免疫係副主任。在此期間,孫少聰於2012年被評為“長江學者”。

孫教授在美國擔任的職務包括2014年至2022年期間擔任德克薩斯大學 MD 安德森癌症中心炎症和癌症中心主任,並於2017年被評為美國科學促進會 (AAAS) 院士。

孫少聰是特朗普第一任期間推動的“中國行動計劃”的“犧牲者”。2018年,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簡稱NIH)和美國司法部分別啟動了針對華裔科學家的調查。這些調查引發了人們對種族定性的擔憂。



MD安德森癌症中心是全美連續十多年排名第一的癌症研究機構,這家機構以癌症研究與臨床試驗而聞名。 據了解,在此工作研究的華裔科學家達數百名。這裏的科學家首先成為美國NIH調查的對象,FBI甚至在這裏設立了專門的辦公室,開始調查5名華裔研究人員。

2019年4月,美國NIH通知MD Anderson癌症中心,聲稱三名科學家可能“嚴重”違反了涉及同行評審保密和對外關係披露的機構規定。隨後,MD Anderson癌症中心解雇了三名資深研究人員。據安德森官方的聲明,其中兩名選擇了辭職;第三名科學家正在被解雇的過程中,這需要一個有終身職位的教職人員的聽證會,並得到學校董事會的批準。其後,孫少聰教授於2022年被免職。

至於調查細節目前尚不清楚,但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發出關於“美國科研可能被盜”的警告後,MD安德森是首批解雇華裔研究人員的機構之一。

兩位已離職的知名科學家,如今分別在杭州、中國台北科研機構任職

據了解,首批被調查的另一位著名華裔科學家、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轉化醫學和公眾健康基因組學中心主任吳息鳳教授,已於2019年3月被母校浙江大學委任為公共衛生學院院長。她為 MD 安德森中心工作了 27 年,擔任過化醫學和公眾健康基因組學中心主任、癌前基因組圖譜計劃主任、病史數據庫主任等要職。

在癌症研究領域,吳息鳳建立了龐大的樣本庫,能篩選癌症藥物遺傳生物標誌物,幫助 AI 識別早期高危人群。 這項工程聲勢浩大。在研究生涯中,吳息鳳發表過 540 篇論文,被引用 2.3 萬次,其中 87 篇與中國機構研究者聯合發表。“她是一名模範合作者”,彭博社得出結論說。



2018年,FBI和國立衛生研究院對她展開了為期三個月的調查,吳息鳳隨即辭職,返回國內。

另一位曾經擔任MD安德森癌症中心副校長的華裔科學家洪明奇,曾在這個全球首屈一指的癌症研究中心工作了33年,但他也因被調查,成為第五名離開的華裔科學家。

洪明奇長期致力於腫瘤研究,是酪氨酸激酶信號轉導通路領域的國際權威學者,且在該領域貢獻卓著。

洪明奇科研生涯的大部分時光是在美國MD安德森癌症研究中心度過的。1986年,洪明奇從一名助理教授起步,其行政職位最高做到了該中心的副校長,分管基礎研究工作。他也曾擔任MD安德森校長顧問委員會成員。2019年2月1日,洪明奇成為台灣中國醫藥大學的校長。

美國的學術機構中的傑出華裔科學家,大多因涉及調查而離職,但這些調查同時也間接造成了大批科學家的返國潮。



美國將重啟“中國行動計劃”?它曾摧毀數千名華裔科學家

臭名昭著的“中國行動計劃”曾在2022年2月23日被美國司法部終止,但很大可能它又要死灰重燃了。

今年9月11日,美國共和黨的兩項有關重啟美國司法部“中國行動計劃”的法案在眾議院通過。其中一項關鍵法案是由得克薩斯州共和黨眾議員蘭斯·古登(Lance Gooden)發起的。這一法案將在司法部啟動一項為期六年的 “CCP倡議”,以遏製對美國知識產權和學術機構的“間諜活動”,並製定一項針對實驗室和大學研究人員的執法戰略。該法案以237-180票獲得通過。

古登聲稱,該法案旨在複活特朗普執政期間於2018年啟動的 “中國倡議”。

這一法案引發激烈辯論。反對這個法案的民主黨人認為,這個倡議隻是特朗普政府時期司法部啟動的“中國行動計劃”的翻版而已,是新麥卡錫主義。

據CNN報道,所有在眾議院通過的立法都必須在參議院全體會議上獲得通過,然後才能遞交總統簽署成為法律。據目前已知消息表明,拜登政府明確表示反對這一法案。但特朗普即將開始的第二任期為這一計劃的重啟帶來了新的可能。

這一計劃已經影響到了近246名華裔科學家,他們因此被定性為“有問題”;103名科學家被調查、開除,並被終身禁止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獲得研究資助。

2022年9月,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當代中國中心教授謝宇、哈佛大學生物統計係教授林希虹、麻省理工學院核科學與工程係教授李巨等學者,對“中國行動計劃”實施以來的情況進行了統計分析,發現在2019-2021年間,有3878名華人科學家離開美國科研機構回到中國開展研究。 他們在美國的學術生涯被強行摧毀。

更不幸的是,今年7月10日,著名華裔科學家吳瑛因調查被迫關閉實驗室,最終因為被剝奪科研權利而選擇自殺。她的自殺,為這個仍在隱秘進行的“中國行動計劃”畫下悲壯的注腳。

查看評論(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