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深圳連夜拆除不鏽鋼盲道”的新聞登上熱搜。據了解,被拆除的不鏽鋼盲道,此前曾遭到脫口秀演員黑燈的吐槽,他在節目中指出,不鏽鋼盲道表麵過於光滑,不僅不能為視障人士提供有效指引,反而可能因摩擦力不足而導致摔倒等安全隱患。這也讓不鏽鋼盲道的問題進入了公眾視野。
其實,關於盲道的種種問題,諸如不通暢、被占用、破損、鬆動以及設置不規範等,一直以來就不乏討論和曝光。這一次深圳連夜拆除不鏽鋼盲道的做法引發如此大的關注,除了是關聯了之前脫口秀演員的“吐槽”,還有兩點不容忽視。
一是,以現代化著稱的深圳,竟然也出現了明顯欠妥的“不鏽鋼盲道”,這多少會給人更大的心理衝擊。由此也可能使得大家對盲道問題的普遍性,有更深刻的認知;二是,相較於一些盲道在使用中出現的問題如失修欠維護,大麵積使用不鏽鋼材料鋪設盲道,更像是一種源頭上的錯誤。它為何能夠不加審視地成為一些城市的選擇,顯然留下了更大的反思空間。畢竟,不鏽鋼材料的易滑性,不僅可能意味著無法給視障人士提供有效幫助,甚至還可能變成“滑道”,給他們製造新的安全隱患。這本應該是常識。那麽,如此荒唐的做法,竟然在包括深圳等在內的多座城市中“通行”,這背後所映射的某些問題,自然就更耐人尋味。
在最新的回應中,深圳當地相關負責人表示,“對於市民反映問題的回應和處理不單單要有溫度,還要有速度,不能夠隻是態度好,不辦事”;同時指出,“對不鏽鋼盲道的情況做了一個全量梳理,我們全區共有40處,前麵我們已經完成了35處的整治和改造,餘下五處我們在年底前可以全麵完成。”顯然,這般對待問題的態度和整改行動,還需要更多的城市“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然而,對此事的處置,不能僅止於一事一議的整改,更不能以整改速度來代替應有的更深層次反思。比如,拿不鏽鋼材料鋪設盲道,僅從常識看就不靠譜,但為何直到被吐槽引發關注後,才有了整改行動?之前難道就沒有發現問題?拋開具體施工方可能存在的“失察”不談,這種對問題的“選擇性正視”,是否也意味著盲道建設在事前把關和事後評估上,都缺乏必要的監督程序?這種追問之所以必要,是因為若沒有相應監督程序的完善,誰也無法保證不會有其他“問題盲道”再次出現。
此外,被指出問題後重新整改,由此帶來的本可避免的“重複”建設的成本,又該由誰來買單?如果“試錯”的成本為零,沒人為錯誤負責,又怎麽可以確保責任主體對盲道的建設質量真正上心?
本質上,一座城市的盲道建設質量,反映的就是城市“裏子”問題,是關於對城市現代化的理解。從最淺顯的層麵看,這檢驗的是對少數群體的需求和權益是否有真正平等的重視;進一步看,是城市建設的規範性。比如,是否對每一筆公共建設的財政投入,都有質量上的跟蹤評估?
時至今日,我們的城市早已不缺高樓大廈,也不缺各種“高大上”的現代化設施,但真正反映城市之間現代化水平差距的,恰恰是一些容易被忽視的細節,是對建設質量的重視程度,是對權責邊界的明晰。從這個意義上看,今天的不少城市,可以說都與真正的現代化有著不小的差距。要縮短這種距離,不妨就從認認真真、科學地鋪設好每一塊讓人放心的盲道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