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零售債券首現認購不足,評論憂港府難借債渡日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港府近年有以發行債券以填補財赤的現象,但保證年利率為3.5厘的基礎建設零售債券,認購額初步約為178.5億港元(下同,折合約21.7億歐元),隻及目標發行額200億元的89.25%,是當局2011年發行零售債券以來首次認購不足;12.8萬的認購人數亦較2011年時少17.4%。不少評論認為,這與港府訂定的利息低有關,但亦反映港府需要付出較高利率才可令市場有興趣入市,質疑港府日後能否「借債渡日」。

香港政府零售債十三年來首次出現認購不足。

港府上周五(6日)截止的基建零售債認購不足,引起市場熱議,財政司長陳茂波昨(8日)早在電台節目呼籲,外界毋須憂慮,因為基建債券以機構投資者為主要發行對象,而月初發行的機構投資超額認購三至四倍,足證投資很活躍。他又說,目前投資選項多,有相當多的好質素公司來港上市,投資市場活躍。

另外,港府發言人在發布認購額低於目標時亦指出,零售債是向市民提供穩健回報的投資選項的同時,讓市民有機會參與推動基建項目發展,故今次發行已達到政策目的。

不過,市場對撇除僅供長者認購的銀色債券以外的零售債首次出現認購不足,以及人數創曆來政府零售債券認購人數新低,仍頗多討論。有人甚至指,是市場對連續三年出現逾千億元財赤的港府所發行的債券投下不信任一票。但不少評論員反駁,這是過慮,因為上述基建債數額不大,目標隻有200億元,且屬三年期,在這府短的年期內,不相信港府會「還唔起」。

評論:認購不足非關信心 隻因回報率低

較多評論認為與回報率有關。雖然凱基亞洲投資策略部主管溫傑認為,3.5厘的回報率屬合理水平,可作中長線投資並持有至到期;但《香港經濟日報》的專欄作家譚誌偉指出,根據過去的調查顯示,超過一半的香港人都以儲蓄作為主要投資選項,因此,債券認購不足,「不在於香港已水緊,而在於回報不吸引」。以一個月港元拆息為例,目前水平為4.3厘,而銀行短期定存利率亦處於 4厘上下水平,均較基建零售債高。

原名李兆富的前《蘋果日報》專欄作家利世民在其網上節目中亦認為,今次認購額不足與回報率不具吸引力有關,他分析過去十多次的超額認購情況指出,港府的零售債保底利率均超出市場1%至1.5%,形成市場的框架效果(framing effect),對港府債券利息有預期,即高於市場才有吸引力,而今次是低於銀行利率和美國孳息率。

兩人以此計算,今次調低保證年利率,港府可省回數千萬元;以港府未來每年都會發行逾千億的發債額計算,一年便可省回十幾億元開支。利世民指出,十幾億元相對港府的總開支,數額不大,但為何港府仍然要調低回報率呢?這才是值得思考的問題。他認為,這已反映港府作為一個發債機構,隨著發債增多,需要以更高利率才可吸引市場購入零售債的現象。在這情況下,港府如何能夠「以債度日」?他據此質疑,港府會否以不同方法令強積金的投資導向香港債市?

強積金的全稱是強製性公積金計劃,是港府由2000年起推行的退休保障計劃,根據規定,除少數人士外,所有18至65歲的香港雇員及其雇主均須參與供款。但不少評論指出,強積金基金的行政費偏高,且投資回報經常「跑輸大市」。

然而,盡管今次基建債的整體認購人數和金額較去年遜色,但作為發鈔的匯豐銀行和中國銀行(香港)均表示,客戶平均認購金額高於去年綠債,後者更相信,客戶會長期持有基建債收息。

查看評論(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