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秘密換囚:前美國FBI北京負責人解析背後博弈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2024年11月27日,一架包機抵達美國德克薩斯州聖安東尼奧拉克蘭聯合基地,機上載有三名被中國監禁多年的美國公民:馬克·斯威丹、李凱和梁成運。 (路透社)

美中11月達成一項秘密協議,促成了一次高風險的換囚行動。這一事件迅速引發外界廣泛關注,也凸顯了中美關係的複雜性與對抗下的合作可能性。前FBI北京辦公室負責人霍爾登·特裏普利特(Holden Triplett)在接受自由亞洲電台專訪時,深度解析了此次換囚行動的背景及其背後的博弈邏輯。

據自由亞洲電台英語組本周五(12月6日)報道,在美中的換囚行動中,被美國釋放的中國公民包括徐延軍是中國國家安全部的官員,曾因間諜罪在美服刑20年。而中國釋放的美國公民則包括據稱為FBI線人且在中國被關押3年的梁成運(John Leung),以及同樣被指控向FBI提供情報的李凱(Kai Li)和德州商人馬克·斯威丹(Mark Swidan)。此外,維吾爾人權活動家、美國國際宗教自由委員會主席努裏特克爾(Nury Turkel) (Nury Turkel)的母親及另外兩名維吾爾人也在交換中獲釋。

曾擔任FBI駐京辦公室主任和國家安全委員會反間諜部門主任的特裏普利特在接受自由亞洲電台專訪時指出,間諜交換在美蘇冷戰時期曾是“常規操作”,是對手之間博弈的一部分。然而,他指出,中國此前很少采取類似行動,這次換囚標誌著中國情報策略的明顯轉變。

他分析稱,中方推動換囚的核心目的在於保護其情報人員。中方擔憂,一旦情報人員在美國長期服刑,可能會泄露更多情報信息,同時也會削弱其國內情報網絡的信心。通過此次換囚,中國向其情報體係發出了一個明確信號,即使在高風險任務中,他們依然會受到國家的保護。不過,特裏普利特也指出,這種交換實際上隱含著對中國間諜活動的間接承認,與中國過去始終否認從事間諜活動的立場存在矛盾。

對於美方而言,間諜交換同樣意義重大。通過釋放被關押的人員,美國向其情報工作者傳遞了一個強烈的信息:無論身處何地,美國政府都會全力保護其安全。

然而,特裏普利特對這種交換模式可能帶來的潛在風險表示擔憂。他認為,這種做法可能會讓中國效仿俄羅斯“人質外交”的模式,通過拘留更多美國公民,作為未來談判的籌碼。這種風險尤其值得普通赴華的美國公民警惕,因為他們可能在無意間卷入大國間的政治博弈,甚至麵臨被關押的危險。

關於中國釋放三名維吾爾人,特裏普利特認為,中方很可能從美方獲得了相應回報。特裏普利特強調,中國的外交方式一貫以交易為核心,主動釋放政治敏感人物的行為不太可能單純出於改善雙邊關係的考量。

此外,對於此次被釋放的美方人員,特裏普利特還指出,其中一些人的情報價值尚不明確,例如梁成運是否確為FBI線人及其作用的具體重要性尚存疑問。但他認為,這並不妨礙美國通過此次行動表明對情報工作者的保護承諾,這種姿態對維護其情報體係的穩定性具有重要意義。

查看評論(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