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裁 強拆 死亡與歧視…韓國公寓殘酷往事
文章來源: 虎嗅APP 於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最近抖音上最流行的舞蹈種類有倆:
一個是@張詩堯“秋招”帶火的青海搖,還一個就是是韓國BLACKPINK成員Rosé帶火的《APT.》。
APT,阿帕次,韓語寫做아파트,是英文“公寓 -
Apartment”的縮寫,這種叫法起源於日本,在日治朝鮮階段流傳開來。在歌詞裏,APT是一種興起於上個世紀中後期的韓國酒桌遊戲。
這個酒桌遊戲出現的節點很有意思:因為在它出現的時期,剛好是韓國結束戰爭,進入和平發展的階段,這時大量人口湧入城市,公寓代表著現代生活,也代表著安身立命。
世界各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都先後走進了經濟高速發展周期,它們在麵對城市人口膨脹帶來的社會問題、居住問題時,都推出了以集合住房為解決方案的公共住宅計劃。
時過境遷,舊時的公共住宅走向了不同的境地。比如在日本,團地如今已不再是人們的居住夢想地;而在韓國,由冷戰時期延展而來的公共住宅計劃,卻形成了獨特的韓國公寓文化,甚至演變成了一種階級區分符號,被韓國電影反複演繹。
本期《鮮榨雜誌》就簡單聊聊韓國公寓的故事。
韓國的公共住房計劃,始於日治朝鮮階段(1910年-1945年)。
在這一時期,日本殖民者通過建立集合住宅,來安置大量外派的日企員工。
由於建設者和居住者都是日本人,這一時期的韓國集合建築與傳統的土房茅屋形成了巨大反差,混凝土搭建的房屋大多一棟50-70戶,一戶9.9平米,這種房屋有公共入口、走廊和廚房衛生間,跟現代筒子樓的功能和設計極為相近。
更高級的住房麵積更大,自帶榻榻米和衛生間。這些建築的出現,讓韓國人有了對公寓的概念。
首爾西大門的忠正公寓,在朝鮮日治時期由日本人設計建造
該建築竣工於1937年,是韓國最老的公寓
1953年朝鮮戰爭停火後,韓國進入發展周期,伴隨著城市化發展,居住問題成為了所有人苦惱的事。
當時的問題有多嚴重呢?
一是住房不足,朝鮮戰爭讓全國損失了60萬棟住宅,占總量的25%。
二是人口激增,以現在的首爾特別市為例,李朝末期該地人口隻有20萬,到了1945年人口上升到了100萬,經曆朝鮮戰爭之後的恢複發展,這裏的人口超過了200萬。
數據顯示,當時韓國的住宅普及率僅有50.2%(1955年)因為當時的韓國城市無法提供足夠多的公共住宅供人居住,大量平民在城市周邊搭建板子房落腳。
在這樣的背景下,韓國公共住宅計劃開始被加速推進。
1950年代中期的首爾板子房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韓國政府開始營建公營住宅。
他們先是和美國合作,而後又跟西德合作建立了大量集合式住宅,相較於美國,西德在解決戰後重建問題上更有經驗。
1958年西德經濟部長艾哈德一行考察韓德合作公寓
這些住宅建築的內部布局,與西德極為相近,為韓國人帶來了現代的生活方式:
廁所入戶、食宿分離。
不過這種純正的西方建築並不令韓國人滿意,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人們不習慣以暖氣片為主的供暖係統,他們還是喜歡傳統的“暖炕文化”。
其二,韓國人有吃泡菜的飲食習慣,戶型中卻沒有合理的位置放置泡菜罐子架,所以居住起來極為不適。
1961年,通過軍事政變掌握政權的樸正熙以“祖國的現代化”為口號,推出了一整套五年經濟發展計劃,政府開發集合型住房成為了重要的民生舉措。
“...5·16革命讓韓國人能像發達國家的人一樣活得很好,但我們在經濟上和生活上還有努力的空間...配備現代化設施的麻浦公寓就是一個改變過去封建時代生活習慣的契機,它是生活革命的開端...我相信在未來,麻浦公寓不僅是住戶的天堂,也是韓國革命的象征。”
1962年12月,時任韓國總統樸正熙為麻浦集合公寓的竣工發表賀詞,這一建築群被視為韓國公寓建設進入高潮期的標誌性事件。
這套建築最讓樸正熙感到驕傲的是馬桶和電梯,因為當時的韓國精英認為西化是韓國現代化的最佳路徑,這些代表著西方生活方式的玩意兒,恰恰是現代化的體現。
與 1950 年代的集合式住宅相比,麻浦作為政權樹立的樣板樓有了很大的升級。
其一是有了抽水馬桶,其次也有了更符合韓國人生活習慣的地暖,隻不過這種地暖隻覆蓋了廚房到臥室,所以那時的麻浦住戶一旦到了冬天,隻能在臥室進行活動,因為客廳太冷實在去不了。
在政策的引導下,過去的棚戶區居民被政府以發展的名義驅趕,更多的集合住宅在韓國拔地而起。
不過,並不是所有的集合住宅都有麻浦的高標準,更多的是為平民階層準備的“水泥窩棚”。
如果你想知道在裏麵生活有多壓抑,去看看Netflix拍的《Sweethome》就知道了,裏麵故事發生的小區就是那個時代的遺產——會賢示範公寓。
更可怕的是,這種降格的標準不僅僅指的是抽水馬桶、電梯這樣的設施,也包括基礎建設的質量。
由於建設工程進行得十分倉促,不斷出現貪汙的情況,最終導致1970年臥牛市民公寓倒塌悲劇的發生,造成33人死亡,38人受傷。
這一事件導致了居民對於集合式住宅的不信任感,麵對民怨,樸正熙決定檢查所有的樓體,結果發現當時首爾建造的434套民用公寓中有349套不合格。
麵對這樣的狀況,韓國政府在1970年代開始改變營建策略,開始為剛剛崛起的中產階級生產比早期集合式住宅,更符合韓國人生活習慣的商品樓——現在的富人之城江南區,就是那個時代開始建設的。
中央供暖的地暖成了這一時期的商品樓標配,陽台也變得更符合韓國人生活習慣了——過去西式集合式住宅,不是沒有陽台,就是陽台跟臥室客廳相連,對於做菜動線不便。
從1970年代開始,韓國住宅的陽台跟廚房相聯,麵積也更大了,這意味著他們終於足夠的空間放泡菜了。
也正是從這一時期開始,韓國的公寓擺脫了對西方集合式建築的模仿,真正開始思考究竟什麽樣的建築設計才是符合本民族生活習慣的‘好樓’。
至此,豪華公寓便徹底取代過去的韓屋,成了絕大多數韓國人心中夢想之家的樣貌。
1970年代的韓國小區,注意看每家每戶陽台都有一個泡菜缸
20 世紀 90 年代,隨著韓國進入民主化進程,韓國社會發生了諸多變化。
曾被樸正熙賦予巨大象征意義、希望永遠存在的麻浦公寓,在1991年3月28日因破敗、不符合現代生活習慣而被拆除。
與此同時,政府為了解決貧困階層的住房問題推出了“永久租賃公寓”。
這帶動了老舊公寓樓的重建,但也造成了新的社會問題,最明顯的就是豪華公寓樓住戶對永久租賃公寓住戶的歧視——有調查顯示,80%永久租賃公寓住戶遭到過歧視,他們的自殺率也遠高於住在高級小區的人。
過去,樸正熙政權通過驅趕棚戶區居民,實現了通過建設公共住宅來讓自己的經濟增長具象化的目的。而如今,壓迫延續,不同顏色、等級的集合建築就成為了再次將弱者驅逐的隔離帶。
僵屍學院演繹了這種歧視
現在的韓國,或許不再像幾十年前那樣麵臨那麽嚴峻的住宅短缺的問題了,他們現在麵臨的更大危機,是絕望的社會格差難題。
住宅就將這種的差距展現得淋漓盡致,如果你不清楚這種感受,想想《寄生蟲》裏無憂別墅和絕望地下室就能明白了。
溯源集體住宅這一概念,會發現它是19世紀西方政府麵對工業革命帶來了巨大的人口變化,所提出的高效低價的住宅解決方案。
200年過去了,當現代人們對枯燥的生活環境發出抱怨,總有人會覺得這樣的聲音有點矯情,甚至會拿出柯布西耶的話“住房是生活的機器”來辯駁,暗示這種單調的、大規模標準化生產的居所是人類文明發展中,絕大多數個體所必須要承受的代價。
但這句話並不是聖經,柯布西耶也飽受其擾。於是,在1943年的《勒·柯布西耶與學生的對話》中,他再次說明了提出這段話的意義:
我的這一提法,向來是眾矢之的。
“機器”一詞,字典中這樣解釋:它源自拉丁語和希臘語,意為“機關”、“裝置”、“為產生某種特定結果而建構的一種工具”。“裝置”一詞,清晰地說明了問題,即把握危險性日益增加的狀況,並創造出充分且必要的生活框架。
...
任何旨在長久之計的社會,其合法追求必首先是:提供人的居所,避其不受自然力與竊賊的侵擾。
最重要的,是不遺餘力地在其周圍維持一種家的平和氛圍,以便在不冒險僭越自然法則的前提下,和諧地展開它的存在。
但,今日為我們所容忍的居住卻與該目標無關。
它僅僅是由金錢放縱的權力所導致的一種粗陋的妥協——利欲熏心,勾心鬥角,拔苗助長...這種種動機,使人喪失了人之為人的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