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有一位朋友老家的親戚過世了,所以就回農村老家參加了葬禮。回來之後他告訴我們,這次回去感觸其實挺深的,因為現在的農村也有一個現象,那就是“人情味”越來越淡了。那麽這究竟是什麽原因呢?
很多年齡大的人,其實都有過在農村生活過的經曆。所以我們回憶農村的童年生活都是非常快樂的,那個年代無憂無慮,爬樹、抓魚、在河裏遊泳,仿佛每一天都充滿了幸福。盡管鄰裏之間也會發生一些矛盾,但是大部分家戶之間都處的像親人一樣。
我有什麽好吃的給你,你有什麽好用的給我,誰家有紅白事都不用說,主動的去幫忙,那場麵宛如一個家庭大聚會。就算是白事,主家人在悲傷親人的離世同時,也感受到鄰裏鄉親濃厚的溫暖。
比如辦白事需要很多東西,以前都是誰家有誰家主動拿去,因為一些避諱,主家會象征性的給對方幾分錢或者幾毛錢,這就是逝者不欠活人錢的習俗。辦事的主事,還有幫忙的人,最多也是給一盒煙,或者幾塊錢。
可是我朋友這次回去,卻大感意外,他說現如今一切都變了,什麽都要跟錢掛上鉤。比如逝者穿的壽衣,有的村民專門幹這樣的生意,誰介紹給商家的,誰在中間可以有提成。再比如需要的一些工具,現在完全就成出租的了,哪怕是鄰居,也得付出租費用。
甚至一個村的人,為了拿到給主家介紹靈棚或者樂器之類的提成,甚至還發生巨大矛盾,據說之前還大打出手。就連辦事人辦事也是明碼標價,出場最低的幾百,高的一千也有。總而言之,凡是喪事能用到的東西,基本都要講錢,甚至都出現了一條龍服務的商家。
因此,我朋友認為現在的農村也失去了往日的人情味,卻多了幾分“錢”味兒。其實說到底還是人們的價值觀變了,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賺錢之上。客觀來說,掙錢沒什麽不好,有了錢可以改善生活,無可厚非。那代價就是,在某些方麵會讓我們變得有些冷漠
可是我朋友這次回去,卻大感意外,他說現如今一切都變了,什麽都要跟錢掛上鉤。比如逝者穿的壽衣,有的村民專門幹這樣的生意,誰介紹給商家的,誰在中間可以有提成。再比如需要的一些工具,現在完全就成出租的了,哪怕是鄰居,也得付出租費用。
甚至一個村的人,為了拿到給主家介紹靈棚或者樂器之類的提成,甚至還發生巨大矛盾,據說之前還大打出手。就連辦事人辦事也是明碼標價,出場最低的幾百,高的一千也有。總而言之,凡是喪事能用到的東西,基本都要講錢,甚至都出現了一條龍服務的商家。
因此,我朋友認為現在的農村也失去了往日的人情味,卻多了幾分“錢”味兒。其實說到底還是人們的價值觀變了,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賺錢之上。客觀來說,掙錢沒什麽不好,有了錢可以改善生活,無可厚非。那代價就是,在某些方麵會讓我們變得有些冷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