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學曆歧視:清北研究生,也救不了普本出身?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日前,教育部印發《關於做好2025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要求嚴格落實校園招聘“三嚴禁”,其中包括嚴禁發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樣的招聘信息。

即便規定如此,針對畢業生的院校、專業、性別等各方麵的歧視還是在實際中上演。其中,“第一學曆”向來都是招聘中隱形的選人標準,“985名校碩士因本科普通被企業婉拒”一度成為社會熱議的話題。在這樣的求職“潛規則”麵前,不夠優異的第一學曆,像是人生中難以擦去的一處汙點、無法撕下的標簽。

第一學曆意味著什麽?它到底為何如此重要?又有多少中國人,困在第一學曆裏?

985研究生,

救不了雙非本科?

一些受困於簡曆關的求職者戲稱,隻要本科是雙非、二本或大專,就等於在找工作時留下了“案底”。

擠在2025屆畢業大軍裏的子堯,秋招一路坎坷。子堯研究生就讀於上海一所985院校工商管理專業,本科則是上海一所雙非高校。她仔細算過,今年秋招一共投了200多家企業、近400個崗位,但最終通過簡曆關的隻有15個。

她去社交媒體上搜索其他人的麵試經驗,發現有些人實習經曆和時長都不如自己,但還是拿到了自己拿不到的offer。

子堯統計了秋招期間的投遞情況和進度。(圖/受訪者提供)

“剛開始申請時我還蠻悠閑的,覺得985碩士的學曆應該比較夠用;但是過了兩三周之後毫無水花,我開始有點慌了。”參加秋招之前,子堯從來沒有覺得第一學曆是雙非本科會是一種困擾,但在秋招的幾個月裏,她經常問身邊的人,“你覺得我比別人差在哪裏?”

和許多學生一樣,子堯把985大學研究生學曆當成是一次學曆增值、逆風翻盤的機會。子堯的高考分數可以選擇就讀北京的211高校,但是因為向往上海的生活,所以她選擇了上海一所雙非院校。

子堯沒想到,當年這一聽從內心的選擇,會在幾年之後對就業造成如此巨大的影響。

(圖/《中國合夥人》)

“當時家裏人告訴我,你的本科學曆很重要,一定要選個211或者985。當時我不懂,現在秋招的時候,才感覺到第一學曆不太夠用。”子堯統計過,隻要拿到了麵試機會,基本上都會推進到終麵。

她由此反推,自己的麵試表現應該沒有太大的硬傷。之所以沒有拿到麵試資格,大概都是因為測評和簡曆不通過。

(圖/《重啟人生》)

“我有一個本碩211,但實踐經曆沒我豐富的朋友拿到了比亞迪的offer。”子堯說,這位朋友在投遞校招申請之後,接到了比亞迪打來的電話,確認她在校招求職,隨後就發了錄取郵件。

與此同時,子堯沒有通過比亞迪公司的簡曆關。

“我非常震驚,原來一通電話就可以拿到工作。我這邊每一次麵試至少要三十分鍾,每一個公司至少要推進三四輪麵試,最後還有可能不給我offer。”子堯感慨,“原來第一學曆有這麽關鍵的作用”。

一通電話敲定下來的工作機會,在許多人石沉大海的簡曆麵前,顯得輕而易舉。

(圖/《鳴龍少年》)

在眾多呼籲摒棄第一學曆歧視的呼聲之外,也有另一種觀點:如果找工作的時候,985、211的學生沒有學曆優勢,那他們一直以來付出的努力意義在哪呢?

“不好意思,我還有比你更優秀的人可以挑選”

在國產麵試模擬遊戲《感謝你的投遞》中,玩家扮演一名初級麵試官,挑選符合標準的應屆生簡曆。

公司規定,一些特定崗位隻招收某所頂級大學的畢業生,但在回絕時不能用學曆為理由淘汰落選者,隻能籠統地以“你的教育背景不符合我們的要求”的話術回複對方。

遊戲靈感源於現實,但現實世界比遊戲更加高效,也更殘酷。

遊戲中的企業隻招收某所大學的畢業生,但又不能以這個名義拒絕應聘者。(圖/凍檸茶工作室)

鍾景浩在一所大型國企做了六年HR。他說,企業在發布校園招聘信息時絕對不會出現“非985、211、全日製不要”的字眼,“但在公司內部還是有相應的評判標準”。

兩位接受采訪的HR都表示,帶有儲備性質的核心管理崗、軟件研發、算法研發等崗位等,會對求職者的本科學曆有更高的要求。

鍾景浩說,在人力招聘後台有一套篩選方式,隻要設置篩選條件,就可以一鍵篩選簡曆,將非985、211院校的簡曆排除在外。

像子堯這樣的簡曆,有很大的可能性根本不會在麵試官視線之內出現。

(圖/《跳槽的魔王大人》)

提到有應聘者即便是985研究生畢業,但仍會因為本科出身不好被卡簡曆的情況,鍾景浩猜測,這在競爭比較激烈的知名企業或熱門崗位上很常見,看似簡單粗暴的篩選是很有必要的:“普通中小企業去校園招聘時,收到三五百份簡曆就算多了,但是很多知名企業的簡曆量是以萬為單位計量的。”

以鍾景浩所在的企業為例,他們每年校園招聘都會收到幾萬份崗位申請。在他看來,所謂的“第一學曆歧視”,站在企業的角度,隻是一種必要的篩選而已:“我隻能用這種篩選方式先挑幾百份出來,最後發幾十份offer出去。”

(圖/《X!又是星期一》)

同樣從事HR工作的Peter坦言,從企業招聘的角度看,“第一學曆優先”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他認為,近幾年的就業市場屬於賣方市場,和以前相比人才飽和度更高。在崗位有限的情況下,“企業一定會優中選優”。

“第一學曆”的鄙視鏈,本質上是優秀的企業和崗位稀缺,而人才供給遠遠大於需求的矛盾所造成的。

(圖/《寬鬆世代又如何》)

Peter認為,本科院校除了體現一個人的學習能力,雙一流院校的師資力量、學術氛圍、課外活動等也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學生的眼界思維和思想深度,好的第一學曆是學生綜合素質的保障。

和通過讀研“重生”的雙非本科生及大專生相比,在HR眼中,本碩同是優秀院校畢業生會更加穩定。

(圖/《X!又是星期一》)

“雖然985、211學校裏可能還是有5%—10%的人能力不佳,但是剩下90%—95%的人綜合素質仍是很好的。與之相對的,雙非院校裏也會有優秀得足以媲美985院校的同學,但是它的占比更少。對企業來說,意味著我要篩選更多簡曆、組織更多麵試才能完成招聘。”鍾景浩說,“可能那些同學認為自己已經很優秀了,事實也的確如此。但是不好意思,我還有比你更優秀的人可以挑選。”

沒人想玩,

但人人必須參與的生存遊戲

對名次的執念,在各個維度上互相比較,無休止的競爭與被分類,貫穿著每一個中國人的成長過程。

不間斷的大小考、依據成績決定獎懲的各種製度,甚至是藏著玄機的座位安排,這套依據成績、分數、學校來確定價值、劃分層次的係統,不斷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學生的思維。

根據2025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會議預計,2025屆高校畢業生規模將達到1222萬人,同比增加43萬人。

在龐大的數字麵前,“學曆歧視”成為一個無聲的篩選入口,同樣是一種綿延數十年的思維慣性。

(圖/《山花爛漫時》)

“一考定終身”的本科學曆背後,從來不隻和努力有關。從家庭背景到教育條件,從地域競爭到優惠政策,每一個因素都會對一個人最終的高考成績和去向產生影響。

同樣是高考,不同省份之間在人口基數、高校資源分配等方麵存在顯著差異。以河南省和北京市為例,河南省2024年的高考報名人數占全國高考人數的10%,達到了136萬人,而北京市隻有6.72萬人參加考試;而在高校分布情況上,北京擁有8所985院校和26所211院校,河南隻有鄭州大學一所211大學。

(圖/紀錄片《高考》)

在環境麵前,努力或許可以改變命運,但付出的競爭代價也更大。北京錄取分數最低的211院校北京工業大學的最低錄取分數線為585分,對標省內位次為13610名,上線率為24.33%。對河南考生來說,24.33%的211錄取率,是一個難以想象的數據。

教育和文化上的區隔,橫亙在不同省份、不同條件的學生之間。出生於河南、河北、廣東、山東等高考大省的考生被動選擇“地獄模式”。

(圖/紀錄片《高考》)

而關於“第一學曆”的爭論,似乎從來都是一個立場決定觀點的議題。

對於子堯這樣的雙非本科、研究生985或211院校的畢業生來說,第一學曆是他們想要通過讀研去覆蓋的過往,他們需要與過去的挫敗達成和解。對於本科便錄取至雙一流大學的人而言,隻有守住這一套旁人斥之為“優績主義”的本科鄙視鏈,才能在競爭激烈的招聘大軍中保留自己的優勢。對於企業招聘者來說,以最少的時間和精力篩選出水平穩定、優異的候選者,才是他們的經濟原則和第一要義。

主觀上,人們都想不去玩這套遊戲;現實中,又必須順應各自的處境,投身於這場漫長的遊戲之中。

(圖/《你是星期幾出生的》)

今年11月至12月期間,2025屆高校畢業生“秋季校園招聘月”係列活動計劃舉辦各類線上線下專場招聘活動40餘場,提供就業崗位300餘萬個。

秋招是職場長跑的起點。900多萬畢業生正從這裏出發,穿過冬寒,向人生的開春奔去。

查看評論(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