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小夥來中國投奔舅舅 一個眼神讓網友破防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巴基斯坦小夥來中國投奔舅舅,一個眼神讓無數網友破防

想必多年之後,他仍舊會記得來舅舅家做客的這一天。

舅舅家的桌子又大又漂亮,結實嗎?摸一摸,敲一敲,聽一聽,彎下腰來用臉蛋感受下它那光滑的涼涼的觸感。

巴基斯坦小夥來中國投奔舅舅 一個眼神讓網友破防

● 圖片來源:抖音@中巴薩米(除標注外以下均是)

旁邊灰黑色的鐵家夥,聽舅舅說叫“全自動洗衣機”,隻要把髒衣服放進去,就能幹幹淨淨地、香香軟軟地出來。

他把門開了又關,學著舅舅拿手指頭敲一敲,無聲地讚歎。



香檳金的冰箱門如此絲滑,舅舅打開門,裏麵是擺放整齊的、五顏六色的食物。



轉眼間,他一屁股坐到了地上,看起來冰冰涼涼的瓷磚,竟然暖呼呼的。



舅舅說,這是因為家裏有地暖,在中國,電、水、天然氣每天24小時供應。



再瞧瞧窗外,寬闊的大馬路上燈火通明,一派祥和。



舅舅家的一切,他都覺得新鮮,大大的眼睛裏滿是好奇、驚訝、羨慕。

當然,也夾雜著一覽無餘的拘謹、失落、小心翼翼。

小夥子是巴基斯坦人,長這麽大頭一回來中國。



舅舅家的生活奢侈到他無法想象,而這些東西,卻是很多中國人視為空氣的日常。

明明是頗具反差感的畫麵,但網友們卻一點都笑不了——那明明就是從前的自己。

“80年代,我去城裏姐姐家,那些樓真高啊,抬頭看到頂,帽子都會掉。”

“想起我8歲時第一次到城裏,看到盛飯的都是小碗,好奇城裏人怎麽能吃飽的。”



“我81年第一次進城,看別人屋裏掛個紅薯,用繩兒一扯就亮了,回家我也給屋裏掛個了紅薯,怎麽扯都扯不亮。”



“40年前看見村裏郵局送信的摩托車,都高興地喊:電驢子!電驢子!現在,自己的第一輛電驢子淘汰快20年了。”

強烈的代入感,讓網友直呼“心疼外甥”,但最心疼的,莫過於舅舅薩米了。

盡管,全程最嘚瑟的也是他。

如今的外甥,就是十多年前的自己,而外甥所麵臨的現實,亦是他難以逃避的現實。



薩米是個木雕匠人。

瞧他手上雕刻的這塊,遠看是個木板,將它打開,瞬間變成個精致的果籃。





買一個回去放著,既不占地方,看著也很上檔次。

而他身後那一堆木雕工藝品,均出自他手。

若不是視頻為證,網友們很難相信這糙大叔竟有這般靈巧的雙手。

木雕,是薩米家的祖傳手藝,幾代人都指著它過日子呢。

說來好笑,當年薩米毅然決然離開巴基斯坦,就是為了不幹這活兒,太枯燥太累了。

2006年,年輕氣盛的薩米背上簡單的行囊,目標明確,直奔中國。

在薩米心中,中國就是他們的兄弟國家,就連小學的教科書上都寫著呢!

既然不想在老家混,那我去投奔大哥總沒錯吧?

就這樣,薩米來到了南京,從學習中文開始,一點一滴積累著生存的經驗。

幸運的是,在一次同學聚會上,他遇見了“會跳舞的學妹”——他後來的妻子,周莉。

周莉很熱心,麵對懵懵的薩米,她又是幫助他學習中文,又是幫他解決生活中遇見的難題。

薩米很感激,每次從巴基斯坦回中國,都會給她帶各種家鄉特產,雖不貴重,但周莉總會被這種真誠和樸實打動。

相扶相持的感情,在綿延不斷的日子裏漸漸濃稠。

有情人終成眷屬。



● 薩米一家

老婆孩子熱炕頭,讓身在異鄉的薩米體會到了家的溫暖,也激發起了他養家糊口的鬥誌。

那時候的他可沒有舅舅領路和撐腰,所有的斤兩都要自己扛。

闖蕩的這些年裏,他扛過大包,擺過地攤,遭受過社會毒打,領教過人心複雜。

同時,他也走過了許多地方,南京的夫子廟、北京的紫禁城......也許是少年時成長環境的影響,薩米總是不自覺地就被各地的手工藝品吸引。

普通百姓家的剪紙窗花、街邊飯館裏的長嘴銅壺、酒器茶具,無不令他著迷。

家族血脈猛地覺醒,薩米又重拾了祖傳的木雕手藝,隻是這回,他不再是被刀架脖子,而是從內心裏想要將巴基斯坦的特色帶到中國。



2017年,夫妻倆來到了青海西寧,正式經營起了手工藝品店鋪。

薩米的判斷沒有錯,那幾年,中國的“非遺熱”在年輕人中越來越火,民族的、古老的、手工的東西很受歡迎。

僅短短幾年,薩米的生意就從線下拓展到了線上。

生活富足了,薩米也變得膀大腰圓。

明明可以就此安心享受中產的優雅生活,薩米卻更焦慮了,這種焦慮,比一無所有之時更甚。

他想要為家人,為社會多做些什麽。

因為,現在的自己已經不是那個飄飄搖搖的小樹苗,而是一棵大樹了。



最近幾年,外國人隻要喊一聲“我愛中國”就會獲得大量點讚。

薩米也的確掌握了這流量密碼,不僅如此,他比別人喊得更大聲,更用力。

誇中國哪哪都好隻是基本口號,跑去天安門看升旗也無疑討喜。



但有些狂言卻不是誰都敢說:



更難得的是,有事他是真上。

2023年12月,甘肅臨夏突發地震,在新聞上看到消息的薩米第一時間從青海西寧趕去現場。



● 圖片來源:四川觀察

深夜,零下十幾攝氏度,薩米發現當地的老人小孩在緊急避難時沒來得及拿衣服,穿著單薄的他們在寒風中瑟瑟發抖。

他二話不說,趕緊去買了一批棉服、棉被、小孩的帽子手套等保暖物品給他們禦寒。

還不忘捎上了水、方便麵等食物,保證他們不挨餓。



下一站,薩米又補充了幾批物資,馬不停蹄地趕赴青海,去看望受災的民眾。



這不是薩米第一次出手。

2021年7月,河南發生水災時,薩米亦出錢又出力。

彼時的他在經濟上也不算寬裕,心急如焚的薩米還號召了遠在巴基斯坦的朋友捐款,有捐五百的、兩百的、三百的,最多的一位捐了兩萬元。

薩米在視頻中坦言,巴鐵們幫助中國,是不給自己留後路的。



想當年汶川地震,巴基斯坦對中國的援助真可謂是舉全國之力。





為何巴鐵這麽鐵?薩米用他不流利的中文一口氣羅列出一長串:

巴基斯坦的27列地鐵,中國送的;

第一個高鐵,中國幫著修的;

最大的發電站、最大的港口,中國幫著製造的;

果農們的水果滯銷,中國人買下來的;



為了記住中國的恩情,他們將中國的國旗印在了硬幣上,把中國國旗炫在了自己的戰鬥機上,把中巴友誼寫進了教科書裏。





這“患難兄弟”的感情,薩米一直記在心裏,所以中國有難,他義不容辭。

薩米回想起童年時,家中長輩總會聊起父親。

作為一名軍人,父親曾經駐守過中巴邊界,跟中國軍人的接觸如家常便飯。

那時候的中國也不富裕,有一回,爸爸不知道從哪搞來一大袋鬆子,大家圍坐在一起吃。

聊著、笑著、吹吹牛皮,那情景,跟一家人無異。



11月,全國多地降雪降溫,不少人已經開始為抗寒做準備。

除了保暖衣物,還有窩在被窩裏追劇的零食、閑置了一夏天的火鍋、好看好喝儀式感滿滿的暖飲......

而同樣的11月,巴基斯坦接連發生三起恐怖襲擊,19日、21日、23日,狂風暴雨般的衝擊讓整個國家陷入混亂。



● 巴基斯坦接連發生三起恐怖襲擊

這個節骨眼上,薩米把外甥接到了中國。

對於戰爭,薩米有著深深的恐懼。

在跟印度打仗時,父親犧牲了,那時候的薩米才3歲,無依無靠的時候,是姐姐把自己拉扯大。

所以對於外甥,薩米格外心疼。

同樣恐懼戰爭的,還有他大哥,大哥一直在巴基斯坦部隊服役,如今老去了,才得以退役。

揪心的是,自己用了半輩子來保護的國家,至今沒有迎來和平。



在薩米的短視頻中,他一次又一次向親戚們誇耀“中國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國家”。

因為,我們在淩晨兩三點依然能外出溜達,總有飯館24小時開放,我們聽到鞭炮聲無需掩頭恐慌......



鏡頭中的外甥麵對這樣的生活,眼神中所流露的絕非隻有物質上的豔羨。

那種慌亂與惶恐,分明有著更深層的東西,一種中國人能感同身受的東西。

在薩米的評論區裏,很多網友留言,“終於明白了李鴻章當年去美國見識了一番後,回來的心情”。



1896年,李鴻章首次訪問美國。

當他身著清朝官服從郵輪上走下來時,仿佛走進了一個光怪陸離的世界。



● 1896年李鴻章訪美照片

這裏的人西裝革履,利落又精神,跟長馬褂一點都不同。



● 1896年,李洪章(中)、索爾茲伯裏勳爵(左)、寇鬆勳爵(右)

這裏的建築高聳、巨大,著名的世界大樓竟有20層高,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他走進一個密閉的空間,老人家十分納悶:“這房間也太小了吧?恐怕連一條椅子也放不下。”

然而這小房間“呼”地一下,就從平地穿梭到了樓頂,人家告訴他,這叫“電梯”。

李鴻章心裏五味雜陳:“貴國隨處可見的摩天大樓,我們大清卻建不了。”

那次遊曆歐美,李鴻章抽過雪茄,在德國住過豪華的凱撒宮,在他以為汽車已經是世界上最高級的交通工具時,倫敦地鐵已經運行了30多年......

回國後,李鴻章一言不發。

近百年後的1980年,劉將軍赴美考察,人生中第一次見識到美國航母,美方以保密為由,不讓我們靠近,老將軍隻能墊起腳尖,前傾著上身,隻為了能看得更清楚一些。

那一刻,將軍眼神裏的渴望和期盼,中國人永遠不會忘。



● 1980年,劉將軍赴美考察

今年5月3日,我國的嫦娥六號帶著巴基斯坦的衛星一起升空,發射當天,很多巴基斯坦人民拿著中巴兩國的國旗守在電視機旁,淚流滿麵。

這標誌著,他們成功邁出了太空探索的第一步。



● 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帶著巴基斯坦多任務通信衛星升空

不久後的5月30日,我國的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又將巴基斯坦的多任務通信衛星發射升空。



●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一切都像是“捎兄弟一把”這麽簡單,殊不知,我們如今的榮耀是一輩又一輩人在廢墟之上建造的。

1956年7月,新中國造的第一批汽車剛剛出爐,僅僅3個月後,國防部就宣布要搞火箭。

一窮二白,怎麽搞?

北京軍區空軍466醫院的食堂裏,一百多號人排排坐著,他們,全是精挑細選的技術精英。

然而這麽多人裏,隻有一個人見過導彈,而且,他是全中國唯一一個見過導彈的人,他就是錢學森先生。



● 1955年9月17日錢學森登船回國時留影

就是在這樣的境地裏,中國航天事業正式啟動了。

我國近幾十年的發展,世界矚目,無需贅述。

這背後,有著祖輩們的鮮血,父輩們的汗水,以及我們自己的奮鬥與奔波。

也許,我們中的很多人都已經對冬暖夏涼的室內、越發便捷的交通、隨餓隨點的外賣習以為常,習慣到這一切仿佛是理所應當。

然而透過薩米外甥的視角我們才猛然驚覺,當下的和平與富足,竟是如此珍貴。





正如某老鐵所歎:“你百無聊賴的今天,是無數人夢寐以求的明天。”

今年6月的某個晚上,薩米和朋友們一起開車在路上行駛,在路口等待紅綠燈時,他看到遠處的地麵上,一麵中國國旗被遺落。

雖然危險,薩米還是不顧勸阻跑過去將國旗撿起,他輕輕拍去灰塵,低頭親吻了一下,將國旗帶回車上。

這一幕,贏得了無數網友的點讚。

查看評論(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