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為生孩子狂撒錢:生第3胎一次性獎勵1000萬!
東京新青年
2024-11-26 09:57:29
有日媒預測,日本今年出生人口或將首次跌破70萬。根據厚生省最新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日本出生人口數量(不含外國人)僅為32萬9998人,較去年同期下降6.3%,連續8年創下曆史新低。
為了催生,日本急了。各路專家使出渾身解數、各出奇招。其中,保守黨黨首百田尚樹竟提出針對女性的“癲公催生政策”:
18歲起不允許讀大學、25歲起還單身就終身禁止結婚、30歲起一律強製切除子宮…
毫不意外,這些天百田尚樹被日本人問候得體無完膚。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最近日本又冒出一位男專家提出催生建議:
生第3胎獎勵1000萬!有錢大家就樂意生孩子!
這位男專家是日本法政大學經濟學部教授——小黑一正。他建議,生到第3胎,日本應停止發放兒童津貼,改為一次性獎勵1000萬日元(約合46萬人民幣)。
根據日本最新修改的兒童津貼製度規定,日本小孩在高中畢業之前,每人能在18年內領取到來自政府發放、共計750萬日元的兒童津貼。
小黑教授認為,與其按月發放津貼,等18年才發完,倒不如在孩子一出生就豪爽獎勵1000萬日元。
一次性到賬1000萬日元,對於父母而言,無疑更具吸引力。
小黑教授樂觀認為,這點小錢對於日本財政而言,是不成問題的。
“哪怕以後出生人口數量新增10萬人、20萬人,財政負擔隻增加1兆、2兆日元左右。既然如今日本的‘兒童未來戰略方針’預算為3.6兆,那麽完全可以嚐試一下。如果出生人口仍然沒有增加的話,那就立即叫停。”
小黑教授還指出,目前解決日本少子化的關鍵,就是多生!最好大家都生3胎或以上!
“日本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大概60%的家庭隻生兩個孩子,總和生育率僅為1.2左右。”
總和生育率,是指平均每對夫婦生育的子女數。在國際上,通常以2.1作為人口世代更替水平,也就是足以維持人口世代更新、人數不增不減的生育率水平。
通俗而言,就是平均每對夫婦大約需要生育2.1個孩子才能使人口保持平衡。
根據厚生省2023年度國民生活基礎調查顯示,日本兒童青少年占比排名全球倒數第二。全日本有孩子的家庭為983萬5000戶,隻占所有家庭的18.1%。其中,三孩及以上的家庭僅占11.7%,而沒有孩子的家庭超過80%。
小黑教授覺得在這種情況下,就算將日本結婚率提高到80%,大家隻生兩個孩子的話,生育率僅為1.6。這對於解決少子化,毫無幫助。
但如果每個家庭都生3.5個孩子,即便結婚率還是60%,生育率也會高達2.1,那麽出生人口就會逐步上升。久而久之,少子化問題就能得以解決。
小黑教授的言外之意就是,既然年輕人不結婚,那麽就讓那些已婚家庭都生3胎!多生多拿錢!
對此,日本人並不樂意。他們甚至擔憂,一次性獎勵1000萬,很快會被那些不負責任的父母揮霍而盡。畢竟,日本有很多父母不懂財務管理。
“就算在孩子出生時就發放獎勵,也會有人拿來揮霍的啊。要想給予父母慷慨的援助,建議從零歲開始的保育費、大學之前的學費、夥食費、醫療費等方麵入手,最起碼實行教育免費化、對孩子還在上學的家庭實行免稅。發錢不是獎勵大人,而是保障孩子。肯定會有父母在收到1000萬日元後,直接拿去買化妝品或者去玩彈珠機。有很多父母不能管理好自己的財務,因此希望放棄這個政策!”
“與其催大家生3胎,還不如建立起‘讓人想要生孩子’的機製,這樣會更有效。像這樣一次性支付大量現金,有可能會被濫用。所以我覺得還是建立‘不用花太多錢就能撫養小孩’的製度會比較可行,比如夥食費免費、學費免費。”
日生基礎研究所人口動態高級研究員天野馨南子也持否定態度。她直言,生育不單單隻與錢有關。
2020年天野在埼玉縣進行過一次生育調查,結果顯示當地絕大部分已婚家庭對生3胎持“謹慎觀望”態度。
天野指出,像小黑教授這種“生3胎才是好的”建議,已婚家庭是完全不能接受的。在這種“眾人抗拒”的情況下,就算獎勵1000萬日元,估計也沒什麽人願意生3胎。因為,這就是作為母親的真實感受。
生育,絕非是用錢就能解決的易事。對於日本女性而言,事業與生育更是兩難全。
日本經濟學家、慶應名譽教授竹中平藏認為,日本生育率低於2.07也是持續半個世紀的事情了。經濟激勵固然重要,但日本存在非常嚴重的社會結構問題。更嚴峻的是,日本到如今還不能選擇“夫妻別姓”。至於勞動力改革,很遺憾如今的日本政府對此無能為力。
“兒童未來戰略會議”委員高橋祥子指出,在其他發達國家中,女性勞動參與率越高,家庭經濟就越穩定,出生率也會持續走高。
在日本恰恰相反,事業和生育往往隻能二選一:要麽工作,要麽育兒。
日本的就業市場,是令女性心碎的存在。日本男女薪資差距明顯,甚至超過20%。
如今那些50多歲的男性企業經營者或管理者,他們在年輕時會支持妻子出去工作的人僅占10%左右。這種“男主外、女主內”的保守思想在日本根深蒂固,如今,因結婚生育辭職的職場女性高達60%。
為此,高橋認為很有必要對日本這種“女性隻能二選一”的社會結構進行改革。畢竟,生孩子的主力是年輕一代,而不是中老年人。
有部分日本寶媽覺得,日本職場對於已婚已育的女性十分不友好。
“子持ち様”是用以揶揄、嘲笑那些正在奶娃的職場父母的歧視用語,特指那些因為孩子身體不好,需要請假早退,在職場受到特殊待遇的職場父母。
今年30歲的瞳(化名),就被身邊的同事稱為“子持ち様”。
她住在東京都,是一名會計。休完產假和育兒假之後,她在孩子生日前一天,便將女兒交給幼兒園,重返職場。
瞳坦言,雖說公司裏全是女性,但有孩子的同事甚少,基本上都是單身或者已婚未育的同事。
由於會計工作的特殊性,從月末到月初那段時間,她都是最繁忙的。然而有一次女兒突然就在這期間發燒,瞳不得不在月末決定請假一周。
剛複職就請假,瞳雖深感愧疚,不過強烈母性促使她留在家中照顧女兒。
一周過後,女兒尚未痊愈,她還是決定送女兒到幼兒園,自己回去上班,以免給同事造成麻煩。
結果當天下午她就接到幼兒園的電話,女兒身體狀況仍然沒有好轉,她不得不在月初時再請假3天。
“很抱歉我一直都在請假。”女兒終於痊愈,瞳回到公司第一時間就向上司智子道歉。
智子也是已婚已育,很能體諒瞳的處境。她還安慰瞳,小孩就是很容易生病的,沒關係的。我們遇到困難時相互幫忙、相互體諒就行了。
瞳很是感激,相比通情達理的上司,她覺得身邊的單身同事很過分。
其中,同事沙織反應最大。她覺得,瞳接連請假早退,給大家帶來工作上負擔。
“不要以為自己有孩子,就能得到優待!”沙織的這番話,讓瞳感到很刺耳。
瞳甚至聽到疑似沙織在背後散播謠言:“瞳總是以孩子為理由曠工!太不負責任了!”有幾個不明真相的同事誤信了,後來在工作上也給瞳臉色看。
同事的不理解,讓瞳感到很委屈。
瞳說出自己的遭遇,本想獲得他人的理解和共情,沒想到日本人不買賬,直接戳破她“喪偶式育兒”的真相。
“看了前文,感覺這個人身上有蠻多問題的。一味強調隻有上司才理解她育兒的艱辛,還說周圍的同事不理解她。更令人在意的是,她的丈夫為什麽不一起分擔育兒的責任?如果丈夫能承擔一半,那麽她也不用頻繁請假。”
在日本,隻有女性才會麵臨“事業與生育二選一”兩難局麵。對於男性而言,他們既無需經曆懷孕生產的巨大痛苦,也不用承擔日複一日的艱辛育兒。這種“喪偶式育兒”,在日本非常普遍。
橫濱市立大學對市內育兒情況進行調查發現,絕大多數父親基本上都是“甩手掌櫃”,他們長時間都在工作,無法保證其基本育兒時間。與之形成鮮明對比,母親總是在育兒和做家務,平均育兒時間甚至比理想時間多出3個多小時。
如此沉重的育兒負擔,導致如今很多日本女性都不敢貿然結婚。
對於她們而言,結婚意味著失去工作、失去時間、失去姓氏、最終失去自己的存在,變成他的妻子、他的媽媽,而不是她自己。
因此,天野馨南子指出,要解決少子化問題,首先就要提高日本女性的地位,改變日本“男尊女卑”的社會風氣。
她認為,日本城市和地方的男女分布不平衡是少子化必須解決的一大課題,而加速少子化進程的原因,是大部分地方年輕女性離開家鄉,導致結婚率偏低。
東京是日本人口最為集中的大城市,也是日本唯一一個人口正增長的都道府縣。
相比男性,有更多出身地方的女性選擇在東京工作生活。這樣導致地方的男光棍,特別是20多歲的年輕光棍眾多。
比如男女比例失衡最為嚴重的石川縣,當地20多歲的男性是女性的5倍。
天野坦言,地方女性之所以來東京發展,是因為日本地方充斥著“不讓女性留下”的守舊風氣。即便有家族產業,基本上都是由長子繼承。男女比例失衡,結婚率自然低。再放任不管,日本地方遲早垮掉。
小編認為,生育絕非僅與錢相關,要養育好一個孩子,1000萬日元隻是杯水車薪。如今越來越多日本女性選擇不婚不育,除了經濟上的考量之外,還因為她們的結婚生育觀呈現多元化趨勢,像“傳宗接代”這種功利性生育意願逐漸消退,她們的生育行為更接近一種情感的需求。
在“事業和生育二選一”中,越來越多日本女性會選擇前者,選擇後者的一般會少生或者不生。
日本必須要改變如今男尊女卑的社會風氣。日本勞動力市場也要在尊重女性意願的前提下、重整工作環境。不改變“男女不平等”的現狀,不保障女性的就業、育兒等諸多方麵的權利,撒再多的錢,日本少子化也不會有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