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出現未成年人違法案件,圍觀者的心緒總是複雜的。如何懲罰,如何拯救,是輿論關注的焦點,也是留給整個社會的命題
日前,網上流傳一段監控視頻顯示,11月2日晚9時多,一名小女孩進入電梯,隨後一名男孩也進入電梯。男孩站在小女孩身後,第一次伸出手想要碰小女孩後背,隨後在電梯門打開之際,他衝上去捂住小女孩口鼻,快速關上電梯門。被捂住的小女孩不斷掙紮,但男孩並未鬆手。小女孩最後疑似已昏迷,男孩將小女孩抱出電梯。
11月4日下午,樂平市公安局發布警情通報稱,14歲男孩劉某某對7歲女童王某某進行捂嘴並猥褻,在將王某某抱出電梯時被路人發現後逃離現場。劉某某的行為構成猥褻他人,警方已依法對其作出行政拘留處罰。
一名看起來年齡並不大的男孩,卻對一名更小的女孩做出了這般行為,看罷視頻,相信圍觀者都會感到震驚和憤怒。警方的通報對事件作出了定性——男孩行為構成猥褻他人。但在小區這樣相對封閉、安全的環境裏發生這種事,再結合報道中來自涉事小區業主等多方麵說法,該事件所帶來的討論乃至爭議,尚沒有通過一紙通報完全平息。
比如,據大皖新聞報道,女孩母親表示,“警察抓到後才知道是未成年人,滿14周歲但不滿16周歲,第二天就放了,說未成年不追究刑事責任”。另有媒體報道引述事發小區物業工作人員的說法,“當天淩晨三點鍾把他(涉事男孩)帶走了,第二天下午又送回家了,今天早上又把他帶走了”。
通報指出,警方已依法對涉事男孩作出行政拘留處罰。根據《治安管理處罰法》規定,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依照本法應當給予行政拘留處罰的,不執行行政拘留處罰。據此,男孩被帶走、送回又帶走的過程若屬實,當中是否存在因為輿論關注而發生變化的過程?這其實是有必要解釋清楚的。
因為,對未成年人“犯事”的處置,由於涉及法律適用等問題,外界關注度很高,也易引發質疑。如常見的一種擔憂是,是否會因年齡原因而袒護“犯事者”,進而助長一些“低年齡”不法行為的僥幸心理?若對涉未成年人案件的處置過程能依法予以適度公開,打消人們心中疑慮,也有助於為案件處置過程增添公信力,同時未嚐不是一種普法教育。
另外,從視頻看,男孩在電梯內的一係列操作,給人一種與其年齡並不相稱的“老手”觀感。據瀟湘晨報報道,當日上午涉事男孩家屬在業主群裏道歉,表示“小孩一直都是好好的,從來不會這樣子,那天突然跟中了邪似的。現在人也帶(走)了,大家都放心吧。就算他放出來了,我也不會讓他在那邊待”,並發出涉事男孩被家屬用皮帶抽打教育,以及被戴上手銬帶走的視頻。
對於男孩行為的原因和家庭的後續教育,關乎著小區居民的安全感和監護人的責任。在行政拘留處罰之外,是否有必要對其采取相應的矯治措施?他的家庭教育需要哪些補課?這些都是值得重視的現實問題。
而作為受害一方的7歲女孩及其家庭,如何能夠走出陰影,同樣也不容忽視。正當的法律維權應該得到支持,但撫平小女孩遭遇的創傷,也應得到專業化的幫助。
其實,每每出現未成年人違法案件,圍觀者的心緒總是複雜的。一方麵是關於懲罰,擔心對施害者的懲罰是否到位,能否讓其付出該有的代價;另一方麵是關於拯救,社會該如何拯救並預防這樣的未成年人“犯事”,幫助他們重新走上人生正軌,也避免日後犯下更大的錯誤。這些問題,是輿論關注的焦點,也是留給整個社會的命題。
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鄭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