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自貢市自流井區亦趣自然保育中心向封麵新聞報料:在自貢發現了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世界100種惡性外來入侵物種”之一的新幾內亞扁蟲(Platydemus
manokwari)。據悉,這也是自貢地區首次發現,或也為四川首筆記錄。
被戴上了“世界100種惡性外來入侵物種”的帽子,新幾內亞扁蟲這種原產自新幾內亞島,已入侵美國、法國、澳大利亞等多個國家的“大反派”,在我國對生態環境有何影響?
“世界100種惡性外來入侵物種”之一新幾內亞扁蟲
?“今年8月的一天夜裏,中心工作人員在一處城市公園觀測到了它。”自流井區亦趣自然保育中心理事長李一凡介紹,當時正值夏夜雨後,蝸牛、蛞蝓等陸生貝類甚為活躍,而以它們為食的捕食性扁形動物也隨之出沒,除了常見的笄蛭渦蟲,我們注意到一隻頭部尖尖的扁蟲,遊走在潮濕的苔蘚上。
憑借多年生物多樣性調查研究一線工作經驗,擔任IUCN物種生存委員會多個物種專家組成員的李一凡本能地在腦中冒出了惡性入侵物種“新幾內亞扁蟲”這個名字。“它一直在爬,我們拍攝了一些照片和視頻佐證。”
當天回家後,李一凡就在網上查閱了更多關於該物種的信息和資料。隨後,又在同一位置,再次觀察到了新幾內亞扁蟲的活動。
“新幾內亞扁蟲在中國的首筆記錄,是2012年的香港。”李一凡介紹,隨後從2018年起,在廣東等地陸續被發現,並逐漸入侵內陸,推測或為苗木所攜帶。目前已在國內多個省區被觀察記錄到。
據了解,隨著202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生物安全法》的實施,全國各地陸續開展了外來入侵物種普查。但在該項普查工作中,無論國家還是四川省裏下發的調查物種參考名單中,均未包含新幾內亞扁蟲。而在去年由亦趣自然保育中心承接的本地外來入侵物種普查工作,以及交流、了解到的其他省內同行開展的普查工作中,也並未在四川省觀測到該物種。
無獨有偶,國家層麵無論從林業、農業還是生態環境口發布的幾個關於外來入侵物種、有害生物的名單、名錄中,目前亦並未收錄新幾內亞扁蟲。
“最近有短視頻博主在攀枝花疑似發現該物種,尚不了解是否與當地相關部門及調查、科研單位取得聯係。”李一凡進一步介紹到,因此,此次發現,或為四川省首筆新幾內亞扁蟲的記錄。
?
這種看似毫不起眼的“小家夥”,到底有著多大的破壞力?對自然生態有何影響?“新幾內亞扁蟲為扁形動物門渦蟲綱三腸目地渦蟲科物種,又名馬諾誇裏扁蟲,因其模式產地位於印度尼西亞西巴布亞省省會城市馬諾誇裏而得名。”李一凡介紹,它之所以被列為“世界100種惡性外來入侵物種”,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過去的幾十年時間裏,“團滅”了太平洋多個島嶼的原生蝸牛。
據介紹,新幾內亞扁蟲捕食蝸牛、蛞蝓等陸生貝類,如果後者大量減少甚至滅絕,對當地的生態環境的影響將形成連鎖效應。“舉個例子,許多蝸牛、蛞蝓是食腐動物,也就是大自然的分解者、清潔工。如果它們的種群數量降低甚至滅絕,其後果不堪設想。”
“新幾內亞扁蟲原產自低緯度熱帶地區,其早期影響也主要出現在周邊的太平洋島嶼。如今,隨著人類活動,逐漸擴散並出現在更多更高緯度地區,如美國佛羅裏達州於2015年發現,澳大利亞布裏斯班於2023年發現。然而,關於其入侵的情況,目前尚無更為深入的研究,需要更多基礎數據來協助評估。”李一凡介紹,這應該引起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我國生物安全領域第一部基礎性、綜合性、係統性、統領性的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生物安全法》,於2021年4月15日即第六個“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起施行。
根據第八十一條:“違反本法規定,未經批準,擅自引進外來物種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根據職責分工,沒收引進的外來物種,並處五萬元以上二十五萬元以下的罰款。”
“違反本法規定,未經批準,擅自釋放或者丟棄外來物種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根據職責分工,責令限期捕回、找回釋放或者丟棄的外來物種,處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的罰款。”
“如今,隨著國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公眾開始關注自然、了解自然。而作為普通民眾,尤其是其中的自然愛好者群體,有發現時一定要及時告知政府相關部門和專業機構。”李一凡說,後兩者之間也應建立起更為頻繁、密切的合作關係,如設立各種專家組、智囊庫,並建立起更為高效的工作機製,及時發現生態環境的各種“喜”和“憂”,也讓關注轉變為行動,由“量變”到“質變”。李一凡表示,下一步他們將搜集更多該物種證據後,向相關部門報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