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酸危機,席卷中國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中國人的尿酸水平在快速升高。

一項納入了200多萬人的研究顯示,從2001年到2017年,中國大陸15歲以上人群高尿酸血症(HUA)的患病率從8.5%攀升到了18.4%,翻了一倍多,華南更是“重災區”

很長一段時間內,人們隻知道長期尿酸高,痛風和腎結石的風險會增加。但隨著醫學研究的不斷深入,尿酸升高與其他慢性病的關聯開始浮現。



這是一個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中國人的尿酸為什麽越來越高了?又是什麽造成了地區差異?我們試圖揭開這個問題的一角。

中國高尿酸地圖

大多數高尿酸血症患者沒有症狀,得知自己尿酸升高,常源於一張體檢單。在人們模糊的印象中,近些年來查出尿酸升高的人越來越多。

這並不是錯覺。2021年發布的一項研究中,研究者分析了177項研究、200多萬人的數據,發現2001年時,中國大陸15歲以上人群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還在8.5%,到了2017年,數值攀升到了18.4%,不到二十年翻了一倍多

2022年發布的另一項全國性調查也得出了驚人的結果。利用中國營養與健康監測數據、納入了52627名受試者,該調查發現我國18~59歲成年人高尿酸血症預計的總體患病率為15.1%,意味著每20個成年人中,有接近3人尿酸異常


這是總體的趨勢。如果更為細致地分析,則會發現尿酸升高的情況在不同地區存在著差異。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14億人分布在廣袤的土地上。在上述涉及200多萬的人研究中,研究者進一步將中國大陸劃分為了7個地區,東部、北部、中部、南部、西南、西北和東北(見下圖)。其中以兩廣為代表的華南地區,和以雲貴川藏為代表的西南地區,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領跑全國,分別為25.5%和21.2%。

尿酸危機,席卷中國

華南地區和西南地區,15歲以上人群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領跑全國丨原圖:參考資料1

極高值出現在廣東省,15歲以上人群患病率達到42.2%。在另一項針對廣東省東莞市清溪地區2940名健康體檢人群的調查中,男性血尿酸異常檢出率更是高達51.89%,研究者直稱“尿酸升高威脅著清溪地區人群健康”。


數據揭示著中國人高尿酸的現實。根據《中國高尿酸血症相關疾病診療多學科專家共識(2023)》,在中國,高尿酸血症已成為僅次於糖尿病的第二大代謝性疾病

當平衡被打破

人體內的尿酸,主要始於一種叫做“嘌呤”的有機物。

嘌呤有兩種來源。一種是“係統自帶”的,自人出生起就存在於體內,是遺傳物質DNA和RNA的重要組成成分。一種是外來的,當人們攝入含有嘌呤的食物時,它們隨之進入體內。

在健康人體內,肝髒會把多餘的嘌呤處理掉,此過程中便會產生尿酸。作為代謝廢物的尿酸可溶於血液,約有2/3通過腎髒排出,其餘1/3則通過消化道。


正常情況下,人體內尿酸的產生和排泄維持著動態平衡。但很多因素能打破這個平衡,使得尿酸生成過多或者排泄減少,從而升高人體內的尿酸值。

正常嘌呤飲食情況下,成人在不同兩天測得的空腹血尿酸水平均超過420μmol/L(7mg/dL),即可被診斷為高尿酸血症。

生理因素中,年齡和性別對於尿酸水平的影響是明確的。

隨著年齡的增加,腎髒的結構和功能會發生變化,過濾能力也會生理性減弱。大約從30~40歲開始,腎小球濾過率每年大約減少1ml/min/m2。這種自然變化,會升高人體的尿酸值。

男性通常比女性更容易尿酸高。從青春期開始,男性的尿酸開始普遍高於女性;在50歲以前,男性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約是女性的2~4倍,50歲之後,兩性間的差距開始縮小。




成年男性通常比女性更容易尿酸高(藍線為男性,紅線為女性)丨原圖:參考資料1

雌激素被認為是造成性別差異的主要原因。雌激素能影響腎髒的清除和重吸收等功能,其高低與尿酸水平呈現負相關。由於第二性征的發育、激素的不同,尿酸水平在青春期開始出現性別差異。這也是為何,成年男性尿酸普遍高於同齡女性,但絕經後女性人群與男性的差距逐漸縮小。

社會在變化,我國人口預期壽命增加、老齡化加劇,加上健康體檢的普及度變高,比如覆蓋率更高的職工體檢、特殊人群福利性檢查等,被檢出尿酸升高的人群比例自然也會隨之增加。

但這還不足以成為中國人尿酸水平迅速增高的原因,更解釋不了地區差異,這背後還有更多的因素在“發力“。


遺傳和生活方式的“雙重打擊”

家族和雙胞胎研究是兩種常用的遺傳學研究方法。前者觀察具有血緣關係的家庭成員,後者比較同卵或異卵雙胞胎,以發現疾病或症狀與遺傳的關係。通過這兩種方法,研究者們發現,人群中血尿酸水平的差異,有25%~60%是遺傳因素決定的

全基因組關聯分析(GWAS)是一種研究大量個體的基因組,以找出與特定疾病或性狀相關的遺傳變異的方法。利用該方法,目前已發現多個與高尿酸血症和痛風相關的基因,有研究者甚至在中國漢族人群中,發現了特有的易感基因RFX3和KCNQ1,它們可能直接或間接引起高尿酸血症和痛風。

可見從遺傳學角度來看,中國人並沒有特定的基因優勢來“免疫”高尿酸血症和痛風。



不同人群易感位點的比較,其中RFX3和KCNQ1(該基因同時也是糖尿病易感基因)為中國特有丨參考資料7

尿酸升高是一個全球性的健康問題。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就經曆了尿酸水平普遍上升的情況,人群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一度超過20%。但得益於較早發現並重視這一現象,近年來這些國家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已經開始趨於穩定。

相比之下,中國人群的患病情況呈現出獨有的特點。首先,患病率開始上升的時間較晚,但增長迅猛;其次,年輕化趨勢明顯,在一項針對54580名兒童青少年的匯總研究中,我國3~19歲兒童青少年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從2009~2015年間的16.7%上升到了2016~2019年間的24.8%,甚至高於美國、韓國兒童青少年的同期患病率。

如此迅速的發展,跟生活方式的變化脫不開關係。除了遺傳因素,目前醫學界普遍認可,生活方式會影響尿酸水平,比如飲食習慣。

一些食物是天然的“升尿酸”大戶,它們要麽本身富含嘌呤,要麽能通過其他途徑讓身體產生更多尿酸。代表性食物包括海鮮中的某些魚類和貝類(鳳尾魚、沙丁魚、鱈魚、龍蝦、貽貝、扇貝等),常見的一些肉類(牛肉、羊肉、內髒等),酒精飲料(尤其是啤酒),以及果糖。


隨著生活水平的改善、物流的發達,我們吃下的這些食物正在增多。

近十年間,我國動物性水產品消費上漲明顯,人均食用水產品消費量增長了33%。成年人飲酒流行率也從2007年的35.7%增加到了2015年的41.3%。還有研究發現,與2002年相比,2018年中國居民紅肉平均攝入量增加了134.3%,含糖飲料(工業果糖的主要應用領域之一)增加了16.1%,兩者的平均攝入量均高於膳食指南的推薦水平。

吃得更多,風險也會上升。來自北京協和醫院的研究者們係統分析了19項研究,發現高尿酸血症與紅肉、海鮮、酒精、果糖的攝入呈正相關。具體來說,食用紅肉、海鮮、酒精和果糖分別增加了研究受試者24%、47%、106%、86%的高尿酸血症風險。

有升高風險的生活習慣,自然也有降低風險的習慣,但現實情況是,後者我們做得也不太好。

合理的飲水可促進尿酸排泄。輕體力活動者建議每天飲水1500~1700毫升,高尿酸血症與痛風的人心腎功能正常時,每天飲水2000~3000毫升。但飲水不足的情況很常見,比如有研究抽樣調查了北京、成都、上海、廣州四個城市成年居民的夏季飲水量,發現1/3的人每日飲水量不足1200毫升。


規律、適量的運動也有利於尿酸的代謝。無論是預防還是改善高尿酸血症,目前國內外指南都鼓勵運動作為非藥物療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每周至少進行150分鍾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這個運動量也是世界衛生組織認為的“體力活動充足的最低標準”。

但有研究顯示,從2010年到2018年,中國成年人體力活動不足的比例從17.9%上升到了22.3%,18~34歲年齡組增加最為顯著。可以說,目前至少有超過五分之一的中國成年人,體力活動水平沒有達到上述的最低標準。相比之下,根據《柳葉刀-全球健康》發布的一項大型研究,在澳大利亞、英國、美國等28個西方高收入國家,2000~2022年成人體力活動不足的情況,呈下降趨勢。

當增加風險的事情幹得更多了,減少風險的事幹得更少了,整個群體尿酸升高的現象,或許就難以避免了。

地區差異:有的省份咋高成這樣?

在一個家庭裏麵,飲食習慣會有相似性;在一個特定地區,飲食習慣也會趨同,形成獨特的地區飲食模式。因此在進一步探索中國高尿酸血症地區差異的原因時,研究者們也將其與各地飲食文化聯係了起來。


一種頗為概括的對應關係是,如果一個地區海鮮攝入豐富、酒文化盛行、紅肉內髒食材多見、高果糖食品流行,那該地方可能麵臨著更高的尿酸危機。

以海鮮為例。中國水產品消費市場裏,廣東省的消費量一騎絕塵。根據推算,我國居民水產品食用消費總量最多的3個省為廣東、浙江、江蘇。2022年,全國動物性水產品食用消費總量鮮重約4837萬噸,廣東省吃掉了761.20萬噸,占比15.7%;人均60.15千克,超過了平衡膳食寶塔推薦的攝入量上限(50.23千克/年)。



中國水產品消費市場裏,廣東省一騎絕塵丨參考資料13

中國疾病預防控製中心發布過一項研究,通過對31個省級行政區189198名成年人進行的代表性調查,發現中國南部地區的飲酒率也是最高的,在過去12個月內,男性飲酒流行率為69.1%,女性為28.4%。




2015年中國各省男性過去12個月的年齡標化飲酒流行率丨參考資料14

當然,疾病和症狀的地區差異是個非常複雜的問題,獨特的飲食習慣或許能解釋一部分原因,但無法描述全貌。

實際上,人們對某些食物的偏好,一定程度上也受遺傳因素的影響。科學家們已經發現了一些特定的基因變異,會影響我們是否喜歡某些食物,例如喝酒的習慣,遺傳因素的影響可能在43%到53%之間。可見,一個地區飲食模式的形成不僅僅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更是遺傳、環境交織在一起構成的複雜畫麵。

地區高發的特定疾病也可能和高尿酸血症相關。有研究分析了900多萬人的數據,發現中國南部以及西南地區慢性腎病(CKD)高發,廣西、四川兩個省份最為嚴重,其次是貴州。研究者猜測,遺傳差異加上飲食習慣是這些地方慢性腎病高發的原因,比如西南地區高鈉的熏製肉類消費量大,可能增加腎病的風險。


慢性腎病和高尿酸血症密切關聯。一方麵,高尿酸血症是慢性腎病的危險因素;另一方麵,得了慢性腎髒病,腎髒功能受損也會影響尿酸的代謝。廣西、四川、貴州等地不低的高尿酸血症患病率,或許也跟特殊的疾病譜有關係。

果糖的甜蜜陷阱

在眾多能升高尿酸的食物中,果糖值得單獨提起。它本身不含嘌呤,容易被忽視。並且果糖的流行,背後離不開工業化、商業化的共同推動。

果糖原本主要存在於水果和蜂蜜中,然而我們吃下的大部分果糖並不是這種天然來源的。1957年,美國生物化學家理查德·馬歇爾(Richard Marshall)和同伴發現了一種酶,可以將玉米糖漿中的葡萄糖通過結構重排轉化為果糖;大概十年後,日本工業技術研究院的高崎義幸(Yoshiyuki Takasaki)團隊,實現了這種酶的量產。

從此,甜度高、生產成本低、高度濃縮的工業果糖製品登上曆史舞台,也成了人們攝入果糖的主要途徑。


果葡糖漿便是以果糖為主要成分的糖漿製品。在含糖飲料、甜品、醬料等超加工食品中,這種成分隨處可見。糖業公司嘉利高(Czapp)2019年時做過一項分析,同樣是甜味劑,果葡糖漿與食糖(白糖、冰糖等)相比價格優勢明顯,分析人員認為這會刺激工業上繼續加大果葡糖漿的使用量,飲料領域可能發生更多果葡糖漿替代食糖的現象。



根據智研谘詢發布的行業報告,無論是市場規模、產量還是需求量,果糖在中國市場也都呈上升趨勢,如需求量從2016年的300.3萬噸增長至2023年的約383.93萬噸。但在差不多同一時期,全球其他國家或地區高果糖甜味劑的生產處於停滯或下降局麵。

美食環繞、市場向好,但在升高尿酸方麵,果糖是一個“甜蜜的陷阱”。

食糖的主要成分是蔗糖,由一個果糖分子和一個葡萄糖分子組成。果糖和葡萄糖是最常見的兩種單糖,除了一些化學鍵不同外,兩者在結構上幾乎一樣。但微小的差異卻讓它們的甜度、在人體內的代謝途徑截然不同。


我們通常使用“相對甜度”這一指標來衡量甜味物質的甜度,其中蔗糖被設定為基準,甜度值為100。與蔗糖相比,葡萄糖的相對甜度為70~80,果糖的相對甜度則高達150~170,在較少的用量下便可達到與蔗糖、葡萄糖同樣的甜度。與此同時,果糖的甜度優勢在低溫環境下會更顯著,比如在0~10℃的環境中,果糖溶液的甜度可以是相同濃度葡萄糖溶液的兩倍以上。



果糖的甜度優勢在低溫環境下會更顯著,因此更受需冷藏、可冷藏超加工食品的“青睞”丨原圖:參考資料22

葡萄糖被吸收進入血液後,主要用於供能,多餘的會以糖原的形式儲存在肌肉、肝髒中,或進入脂肪細胞以備不時之需。果糖進入人體後,則會被運送到肝髒進行代謝。在肝髒中,分解果糖的酶開始工作,一係列複雜過程中會有一種叫做單磷酸腺苷(AMP)的物質形成,而它正是尿酸生成的底物



因此攝入的果糖越多,促進合成的尿酸也越多。而加了大量果糖的超加工食品,通常飽腹感差,享樂效益也明顯,這會導致即使生理上我們不需要能量,還是容易忍不住大快朵頤,甚至越吃越想吃,尿酸升高的風險也加大。

飲食中的糖攝入量與一係列代謝性疾病有關,比如異位脂肪堆積、肥胖、心血管疾病等,研究者們認為這很大程度上可歸因於過量攝入果糖,並且尿酸合成過多可能是重要的中間機製之一。這也讓尿酸和更多慢性疾病的關聯開始浮現。

尿酸與疾病的關聯,遠不止痛風

前麵提到,臨床上高尿酸血症的診斷界值是420μmol/L(7mg/dL)。這是個頗為“曖昧”的數值。人體血液中尿酸的飽和濃度就約為420μmol/L,當超過這個數值,原本溶於血液的尿酸便會以單鈉尿酸鹽晶體的形式析出。

當這些晶體持續不斷地產生、越積越多,便可以沉積在關節以及周圍軟組織,這便是痛風的生理基礎


早在18世紀末,醫學界就已經發現尿酸和痛風的關聯。作為現代社會最常見的疾病之一,痛風會造成患者一個或多個關節突發的重度疼痛、腫脹、發紅。它所帶來的痛苦,被描述為“疼到連床單的重量都難以忍受”。

在傳統認識中,尿酸升高的風險直指痛風以及腎結石(晶體沉積在腎髒導致)。醫學術語中的“無症狀高尿酸血症”,指的也是沒有痛風和腎結石相關的表現。但隨著醫學研究的不斷深入,這個傳統認知被打破,越來越多的研究開始揭示高尿酸與其他慢性病的關聯,比如高血壓、糖尿病、肥胖、代謝綜合征等。

一項納入了18項前瞻性隊列研究、55667名受試者的薈萃分析發現,高尿酸血症和高血壓的風險增加相關,尿酸水平每升高1mg/dL,高血壓發病風險增加13%。而高血壓又是一係列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素,比如卒中、冠心病。

還有研究者追蹤了9471人,平均隨訪時間2.9年,發現尿酸較高的人,後期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也相對較高,尿酸水平每升高1mg/dL,調整其他變量後2型糖尿病風險增加9%。該研究甚至還發現,如果一個人的血尿酸水平在一年內增加了30%以上,那麽患糖尿病的風險會增加30%;相反,如果尿酸水平下降了10%以上,那麽糖尿病的風險會減少21%。

多項研究顯示,肥胖和高尿酸之間也關係密切,可能存在雙向關聯。肥胖患者的代謝特征、飲食習慣等,可能導致體內尿酸增高;而高尿酸血症也可以通過一係列機製,對血脂代謝產生影響,增加肥胖風險。




尿酸與慢性病之間可能涉及的一係列機製丨原圖:參考資料27

更有研究者分析了中國台灣人體生物資料庫(Taiwan Biobank)1萬名參與者的數據,發現尿酸可能通過增加血壓、增加甘油三酯(脂肪的組成成分)水平、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值,來增加代謝綜合征的風險。

除此之外,不同醫學研究中還陸續發現了高尿酸血症與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慢性炎症甚至阿爾茨海默病等的潛在聯係,雖然充分闡釋因果關係和機製還需要更多時間和研究,但一個基本共識是尿酸這個指標應該得到更多的關注

祖先的印記,現代的生活


在很多哺乳動物體內,有一種叫做“尿酸氧化酶”的物質,它可以分解尿酸,將其轉變為水溶性更強的尿囊素,因此更容易被腎髒排出體外。但在人類和一些高等靈長類動物中,這種酶是缺失的。

研究生物演化學的學者們猜測,尿酸氧化酶相關基因的缺乏對人類祖先的生存可能有益。遠古環境惡劣,人類祖先中那些能夠長時間忍受能量短缺的個體,更有生存機會。而該酶的缺乏可以增加尿酸,然後通過增加血壓、脂肪存儲等方式,增加生存優勢。整個“優勝劣汰”的演化過程是漫長的,曆經數百萬年。

而人類生存環境的轉變來得太快。短短幾十年、上百年時間,食品工業飛速發展,物質極大豐富,現代居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但環境變化的速度,和人類自然演化的速度並不匹配,生活在當下的人們還沒有演化出解決大量尿酸的能力。



研究者還原的尿酸氧化酶的演化過程丨原圖:參考文獻29


根據中國專家共識,在高尿酸血症患者管理方麵,應給予飲食、運動等方麵的健康指導,製定個性化的生活方式幹預,效果不佳時啟動藥物治療。尤其是年輕的高尿酸患者,要降低後續風險,從此刻開始改變生活方式是最好的,比如飲食上多食用全穀物、新鮮蔬菜等,每周至少進行150分鍾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並戒煙限酒等。

但現實情況下,這並不容易。人們攝取食物有兩大主要動機:對抗饑餓和追求愉悅。在當前這個充滿不確定性和壓力的時代裏,食物帶來的愉悅感似乎在發揮更大的作用,甚至成為了很多人尋求慰藉的方式。而容易引起尿酸升高的食物,很多正是所謂的“快樂源泉”。

持續的合理飲食、規範運動、及時尋求並響應醫療建議,也需要投入金錢、時間、精力,或者需要適宜的場所。但很多人可能因工作繁忙、生活節奏快、居住環境限製或經濟能力不足等,不具備這些條件。

更何況,即使個人可以通過改變生活方式讓身體指標更健康,但群體性的健康問題早已超越了個人層麵,更是社會問題。尿酸水平的普遍升高,甚至血糖、血壓、體重等更受關注的健康指標的群體性變化,不僅是個人行為的反映,更是時代特征的縮影,要解決它們自然也需要社會更多的努力和支持。

但所有人都知道,這是一個漫長也艱難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