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倒,已經成為事實上的“老年人殺手”
每日人物
2024-09-24 01:53:23
正如王春蘭夫婦所說,他們看上去充實和豐富的晚年生活,一定是以“能走動”為大前提。而“趁著能走動多看一看”,也是許多老人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而中斷這一切的,很可能就源於老年的一次跌倒。
這些年來,國內和國際上對於跌倒和衰老的認知,也發生了迅速的深化。世界衛生組織2021年公布的結果顯示,跌傷已經成為世界各地非故意傷害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全球平均每小時就有78人因跌倒而死亡,平均每小時會有超過4200人因跌倒必須接受治療。
而在致命的跌傷中,60歲以上成年人所占比例最大。跌倒,已經成為事實上的“老年人殺手”。
日記本裏的意外
黑色的人造革封麵微微發皺,每頁的正反麵都寫滿了字——這是75歲的王春蘭寫完的第九本日記本。
衰老常與遺忘有關,但王春蘭用這種方式與時間對抗。她說自己要“爭取和老伴一起活到100歲”。絕大部分日記,王春蘭記錄的都是輕鬆日常的小事,關乎開銷或是兒女。而2023年9月17日的日記,用稍顯淩亂且顏色不同的筆跡,記下了少有的意外狀況——
“下午6點,為民打完撲克,準備回家,騎車摔了一跤。”
張為民與王春蘭兩人已經相守53年,他們有三個女兒,都在太原。已經80歲的張為民,身體一向硬朗,每天都能騎自行車去公園遛彎,會跟其他老人一起唱唱歌,或者打打撲克。當天,他說他“一個思想不集中,就摔倒了”。
而在摔倒前那幾天,王春蘭也隱隱感覺有些不順,比如女兒正好感冒了,又比如她買西紅柿的時候,不小心按錯了,用手機支付多付了10元錢,她提醒自己“以後可得細心”。到了當天晚上,老伴就不小心跌倒了,聽到這個消息,她心裏一緊。
▲王春蘭與老伴。
老年人的跌倒問題,是一個常常被忽視,但又需要高度關注的問題。世界衛生組織的調查顯示,65歲以上老年人跌倒的發生率超過30%,70歲以上老年人跌倒的發生率更是高達約40%。而一半以上的老年人跌倒後會出現髖部、手或手臂、椎體骨折或頭部、胸部的損傷,嚴重的還會帶來生活質量的驟降。
當晚九點,張為民被確診為左手腕骨折。所幸,在所有骨折情形裏,這是相對較輕的一種。不過,從王春蘭的後續日記裏,依然能看到這次跌倒給他們的生活所帶來的不方便和波動。
9月18日,她和老伴早上七點就打車去醫院,醫生說“接骨不太理想”。
9月19日,她很擔心骨折會影響老伴的睡眠,還好,“為民睡得很好,手腕也沒疼”。
9月23日,她給二女兒打電話,讓她早點回來,開車送他們去醫院再拍片子。
9月27日,再次去醫院看片子,結果大夫說接骨接錯位了,又重新接了一下,她感歎“真麻煩”。
……
▲王春蘭的日記。圖 / 每日人物作者
都說傷筋動骨一百天,這次骨折,張為民也經曆了大約一百天。其間經曆了從不願告訴家人怕家人擔心,到不得不去醫院,再到接受現實的過程。他反複接了幾次骨,來回跑了七八次醫院,還在女兒的要求下放棄了騎自行車。至於自行車,就直接搬到了家裏的客廳,成了一個擺設。王春蘭在日記裏總結,“人生不是一帆風順,人生就是這樣”。
某種程度上,張為民是幸運的,因為他摔到的地方是上肢,並且也順利痊愈。相比之下,如果老人摔到了下肢或是後腦,則要凶險得多。許多人不知道的是,目前中國65歲以上老年人外傷致死的首要原因,正是跌倒。
跌倒是如此常見,以至於人們常常忽視它的危害。北京協和醫院的老年醫學中心主任孫曉紅,也親身經曆過跌倒帶來的斷崖性改變。
那是2003年的時候,當時,她的公公已經接近90歲了,但老人身體狀態特別好,“可以一口氣從一樓上到七樓”。非典來襲之後,大兒子出於好意把父親接到家裏照顧,結果到那邊的當天,老人就摔了一跤。
“老人不適合換環境,因為沙發和他自己家的沙發不一樣,那邊是那種中式的沙發,木頭沙發上鋪個墊子那種,老人一坐就滑到地上了,結果就摔骨折了。”孫曉紅說。
▲北京協和醫院的老年醫學中心主任孫曉紅。
當時是二十多年前,國內對於老人跌倒的認識遠沒有現在深刻,“回到家之後,我們的觀念依舊是傷筋動骨100天,外科醫生也沒有說接上了之後就可以去做康複了,我們還真的是八抬大轎一樣,把老人從一樓給抬到三樓,然後在家裏養病養了一百天。”
沒想到,一百天過後,老人的狀況變化非常大。之前,老人每天能帶個小馬紮,出門走到廣場去轉一圈,看看人和車。而在家養了一百天病之後,“最後就隻認識表和麻將了,看表就隻會看12點和6點,因為12點要吃午飯,6點要吃晚飯”,所有的認知能力,包括記憶力在內,全都衰退了。
然而,當時孫曉紅作為醫生,還並沒有真正理解在公公身上發生了什麽。
係統性的災難
老年人跌倒的可怕之處也正在於此,跌倒還伴隨一係列的次生災害。
從骨科角度看,跌倒常常隻是意味著一次骨折。然而,更大的後續傷害是隱形的——那是來自於臥床不起的時光給老年人帶來的身心磨損。
自打從消化領域轉到老年領域以來,孫曉紅目睹了國內對包括跌倒在內的老年領域認知不足的現狀。她見過非常多因跌倒而住院的老人,也感受到跌倒給人的生活所帶來的打擊。“我國人均壽命已經達到了發達國家水平,達到了82.7歲,但作為醫療人,我們追求的不是臥床插一根鼻胃管式的那種生存,而是追求延長一個人獨立自主生活的時間,隻有這樣的‘健康生存年’才是有質量的。”
孫曉紅的觀念轉變,源於她所感受到的一種使命感。
那是2016年的時候,當時的孫曉紅已經從事了17年的消化內科疾病的治療和研究工作,她發現一個現象,很多患者從胃鏡等生化檢測上,看不出來有器質性問題,就以為是胃動力有問題。結果研究之後,又發現還跟分泌有關,“其實腸道和腦是形成了一個腦腸互動的,也就是說,不能隻看胃,而是要把病人當成一個全人來看”。
“脫離具體疾病,把人當作一個整體來看待”的這個理念,與當時她的好朋友、全國老年醫學的開創者劉曉紅是高度一致的。兩人當時都住在順義,上下班順路,聊起來頗為投緣,“劉曉紅就給我講,老年人你也不能單純看心髒的問題、呼吸係統的問題,因為各個係統之間都有可能會有治療的矛盾和協同,必須得整體地看。”
轉變了觀念之後,孫曉紅開始慢慢轉向老年病的領域。“大概是16年,一位外國人給我們講安寧療護,我感觸很深,過去我們麵對死亡,比如說麵對一個晚期腫瘤病人,在內科沒有辦法、病人無法承受手術的時候,通常醫院會勸說病人放棄,避免人財兩空。但後來聽了關於生命的末期管理的課程之後,這些病人也是需要生活質量和尊嚴的,做好了這個,簡直是個功德無量的事。”
與此同時,在國際上,醫學界對於跌倒的重視程度也在不斷加深。世界衛生組織2021年公布的結果顯示,跌傷已經成為世界各地非故意傷害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全球平均每小時就有78人因跌倒而死亡,在致命的跌傷中,60歲以上成年人所占比例最大。
▲在致命的跌傷中,60歲以上成年人所占比例最大。
不光如此,來自39個國家、96位專家還組成了“世界跌倒預防指南小組”,並於2022年製定了一份《世界指南:老年人跌倒的預防與管理》。
這份指南中,把五種情況的老年人都列為“高跌倒風險”,包括跌倒導致就醫、一年裏跌倒超過2次、持續1小時無法自主站起、短暫意識喪失、衰弱等等。與此同時,調查也顯示,就算以上要素都不符合的“低跌倒風險”老年人,未來一年仍有約30%的概率發生跌倒。
也正是這種視角,給跌倒這類意外事件賦予了全新的認知。在過去,跌倒就隻是跌倒,骨折就隻是骨折,接上了之後慢慢等康複就行了。但如果把老人當成一個全人來看,跌倒會帶來一係列“滑坡式的變化”。
作為醫生,在老年科,孫曉紅親眼見過這種滑坡,她也終於慢慢理解了當年發生在自己公公身上的變化。
比如,跌倒之後的臥床,對老人的影響是一係列的。“老人一臥床了之後,肌肉就會流失,你就能眼瞅著老人的腿上、胳膊上的肌肉迅速地變細了,這是肉眼可見的。
在不可見的部分,比如吞咽肌肉變弱,吞咽的力量也沒有了,老人口腔裏頭就會有一些分泌物什麽的,可能就會嗆到肺裏,那也會造成肺部感染,有的最後就會因此離世。還有的,則會出現認知和情緒的問題。”
▲跌倒後帶來的影響是一係列的。
有一次,孫曉紅的科室裏來了一位89歲的高齡老人,老人因為跌倒,導致股骨頭骨折,家屬們送醫很及時,也在醫院做了股骨頭置換,打上了鋼釘,一切看起來都很順利。然而,卻在後麵的康複治療中出了狀況。
“到了康複醫院,老人吃不下東西,半夜還喊叫,結果對方沒辦法,又把病人轉回到了協和醫院,住進了老年科。”這時候,家屬雖然說老人每天都排便,但對消化內科長期有研究的孫曉紅依然懷疑是排便問題,一拍片子發現,老人肛門口堵的都是糞球,“像石頭一樣硬”。
原來,是由於跌倒臥床引起了糞便堵塞,如果發現得晚,老人很可能有生命危險。
這種種案例都表明,對老人來說,跌倒不僅不是一個單一的事件,而是很有可能演變為一種係統性的“災難”。
“這也是許多跌倒,被稱為‘人生最後一次跌倒’的原因。”孫曉紅說。
不是“小心點”就可以的事
“人生的最後一次跌倒”令人聞之色變,然而,要預防跌倒,僅靠醫療機構的力量遠遠不夠。
中國正在快速步入老齡化社會。經濟學家任澤平團隊所發布的《中國老齡化報告2024》顯示,中國老齡化規模大、速度快——全球每4個老年人就有1個中國人,再過六年,中國將進入占比超20%的“超級老齡化社會”。
這使得跌倒的出現越來越頻繁,尤其在一些老齡化比較高的社區中,跌倒也成為造成老人死亡的原因。在這件事上,山西太原市小井峪街道十二院城社區網格員小張的記憶極為深刻。
那是小張剛入職社區大概一兩個月的時候,當時,她與同事一起去小區去看望一位老人,“老人可能有點腦梗,走路也不太方便,但是整個人之前的狀態還是特別好,我們每次去的時候,老人都特別的熱情,招呼我們坐一下,跟我們聊天可開心了,所以我們就也經常去他家裏邊看望他。”
然而,那年八九月份的時候,小張又一次去老人家裏,老人家是二樓,這一次他們往上走,就看到一扇虛掩的門,剛走到門口,就看到老人摔倒在地上了,老人說自己想開門的時候,也不知道咋的,就摔了。
“然後當時我倆也是手忙腳亂的,因為我們也沒遇見過這樣的事情,不知道該怎麽處理,想扶他也起不來,感覺說話都有點不太清楚,然後我們就這樣半扶著,能喂點水,然後又詢問哪不舒服,還趕緊給他家孩子打電話,又打了120,我們也就隻能做這件事情,心裏邊很慌,也不知道該怎麽做。”
結果,大概過了一周之後,小張得到消息,老人去世了,沒有搶救過來。“應該是跌倒了,然後腦內的血管破了。這是我們工作以來,遇到的第一件因為跌倒,然後直麵死亡的事。”
這給她帶來了巨大的衝擊。
為了減少這樣的關於“人生最後一次跌倒”的情況出現,一些公益組織也開始發揮他們的力量,希望教會老人預防跌倒。
2023年9月17號是重陽節,這一天,貝殼公益“我來教您防跌倒”項目正式啟動,該項目由北京貝殼公益基金會和北京白求恩公益基金會聯合發起,很快也普及到了山西太原。所以,當貝殼公益來到小張所在的社區,尋求開一門防跌倒公益課程的時候,小張當時正在前台值班,“我一聽這項目挺好的,然後就把這個事情舉薦到咱們社區的副書記那”。
後來,在當地社區,這成了最受老人們歡迎的課程。
很多人常常有一個誤區,認為防跌倒沒什麽好學的,也沒什麽好教的,無非就是“走路多加小心”罷了。但隻有當你看了貝殼公益做的《我來教您防跌倒》教材之後才知道,這多達126頁的教材,從心態、營養、運動、疾病、適老化改造等七個方麵,完整科普了跌倒的預防手段,它集合了國內在老年醫學方麵一線權威人士的心血,堪稱一本“防跌倒寶典”。
▲“我來教您防跌倒”項目現場。
而關於跌倒課對老年人的必要性,貝殼公益的誌願者鄭建芳也有過親身經曆。小區裏有位韓阿姨跟她很熟悉,去年冬天下雪的時候,韓阿姨一下坡滑了一下,往前一杵,手就腫了,一拍片子就顯示骨折了。
“韓阿姨摔了以後,我帶了三斤排骨去她家,想著給她補補骨頭。”鄭建芳說,韓阿姨在乎麵子,摔倒之後都不想出門了,“她怕別人看到丟人,說她架著胳膊還到處跑,不安安穩穩在家待著”。
鄭建芳趕緊安慰她:“我說大家都可有愛心了,不會那樣想的。”
那段時間,正好十二院城的防跌倒課堂即將開課,韓阿姨一聽就有興趣了。
於是,韓阿姨就帶著胳膊上的夾板來聽課。大家果然都很關照她,沒有一個人嘲笑她。她也在課堂上解開了“摔倒是一件很丟人的事情”的心結。
而參加這樣的課程,也是老人們逐漸直麵衰老、承認衰老的過程。也隻有正視了衰老,才能意識到預防跌倒的重要性。
後來,在很多社區,它成了老人們報名最火熱的活動,因空間和人數有限,有時候甚至一場活動報名的老人能達到三四百人,最後隻能選出十分之一的人參加;還有的老人在這個社區沒報名上,又到隔壁社區報名聽課;還有的時候,來的老人超出了原定會議室的容納範圍,不得不又換到了更大的會議室。
需要這節課,不止因為能防跌倒
老人們參與防跌倒課的積極性真的有這麽高嗎?
2024年9月8日,每日人物也參加了一次王春蘭和韓阿姨所在社區的防跌倒課程。
當天,一共有十九名老人參加,整個社區會議室坐得很滿。在場的老人,從六十出頭的低齡老人,到接近九十歲的高齡老人都有,負責講課的是當地社區醫院的李醫生。課堂上一問一答,氣氛活躍,李醫生自己也覺得,這有些像是熱鬧的小學課堂。
▲王春蘭社區的防跌倒課。圖 / 每日人物作者
“跌倒會帶來哪些後果呀?”台上李醫生問。
“骨折”“肌肉拉傷”“花錢”“花錢倒是小事”……台下老人們互相討論起來。
隨後,李醫生引導老人掌握正確摔倒姿勢,一般來說,往前倒要比往後倒要安全,因為往前手部會有緩衝,頂多上肢骨折,而往後倒無論是摔到髖還是後腦,都更加危險。
除了身體層麵之外,這堂課的意義,也遠不止防跌倒這麽簡單。
沒有親身經曆過衰老的人或許很難體會,對老人們來說,防跌倒課程更大的意義,還在於消除了老人們的心理負擔。
王春蘭老伴的經曆就非常典型。當他傍晚騎自行車摔倒的那一刻,第一時間出現在他腦海裏的想法並不是喊疼,而是一種自責,“怪我自己思想不集中”,他覺得自己給家人添了麻煩。在這樣的念頭下,他不想第一時間把摔倒的消息告訴老伴,“這不能告訴她,告訴她她肯定擔心。”
▲王春蘭的老伴摔倒時自責“怪我自己思想不集中”。
對於老人們來說,有時候,“給家人添麻煩”甚至是比生病本身更令他們害怕的事。
貝殼太原站公益項目官員張建龍就遇到過這樣一位老人。這位老人第一次因為跌倒摔斷腿之後,去醫院治療,醫生告訴他,可以買一個手扶車出去慢慢推,保持腿部的活動。
“但是老人回去沒有買手扶車,因為他覺得丟人,他說我推個手扶車出去,會讓身邊的人怎麽看我?年輕人會怎麽看我?親戚鄰居又會怎麽看我?就感覺我好像老了不中用了一樣。”張建龍說,後來老人自己想出一個解決辦法,推了一個自行車出門,這樣每天在小區慢慢走,就看不出來是跌倒過。
結果,有一天,老人推著這個自行車,被自行車腳蹬絆了一下,又摔倒了,另一條腿又摔斷了。“最後,老人兩條腿都斷了,老人躺在醫院裏,說如果能早點聽醫生的,或者早點上防跌倒課就好了。”
而防跌倒課程不光對聽課的老人有幫助,也讓參與課程的每一個人,包括誌願者、醫生、社區工作者都得到了成長。
網格員小張覺得自己能加入到防跌倒課程的推廣是一種幸運。“我覺得這個課堂它不光教會老人們怎麽防止跌倒,最主要的還是從內心來告訴他該怎樣生活。”
她遇到的社區裏的一位老人,子女都在外麵工作,從物質層麵來講,老人衣食無憂,“但是我每次去他家的時候,屋裏邊燈光比較暗,老人就一直開著一個收音機,不管播什麽節目,隻要有聲音就行。”
從這個收音機上,小張感受到了一種孤獨。“就感覺他的生活非常的沒有希望,沒有朝氣。”
“我就說你快來學一下防跌倒課吧,你子女也老不在家,你學一學,就當保護你自己。”軟磨硬泡之下,小張說動老人來到課堂。第一次參加,老人聽課很多地方都聽不懂,誌願者就馬上解釋,直到老人弄懂為止。
“老人學了幾次以後,我就明顯覺得這個老人精神變好了,”小張特別有成就感,“每次上課他都很期待,說小張是不是今天該上課了,記得給我報上名。我感覺他的生活有了希望。”
自去年貝殼公益“我來教您防跌倒”課程開啟以來,已經在全國10個城市開設了1302場,走進了271個社區,惠及老年人2.6萬人次。有的老人在參加課堂之前,說自己“活了這麽大歲數,每年都要摔一回”;有的老人幹脆把上課當成了精神寄托的一部分,“哪天要是沒課還感覺空落落的”……
這也是貝殼公益成立六年以來的願景,為了實現“有尊嚴的服務者,更美好的居住”的目標,它希望通過連接更多公益資源,讓社區每個人成為公益的參與者和受益者,打造更美好的社區生活。包括跌倒課在內,還有此前貝殼公益“我來教您用手機”等項目,共同打造了一種社區模式的“貝殼式公益”。
▲貝殼公益“我來教您防跌倒”課程現場。
從這個角度上,防跌倒課程已經超越了一堂課本身所能承載的東西。
就像是2024年9月8日那天,身處跌倒課現場,時刻能感受到一種矛盾。一方麵,身處聽課的老人們之中,能看到衰老是無處不在的——無論是花白的頭發,帶著老年斑的皮膚,又或者是腫大的指節,彎曲的脊背,都提醒著幾十年的光陰對人的磨損,那是生命中的暮年。
但另一方麵,又能感受到一種旺盛的生命意誌,這是老人們被這堂課程所激發出的,一種想“好好活著、享受生活”的願望。無論是當台上的醫生給大家普及防跌倒知識的時候,還是教老人打八段錦提高身體素質的時候,很多老人雖然連彎腰、抬手都很難做到,但他們還是非常努力地去做。
原因很簡單,因為,它帶給了老人們當下最需要的東西——
陪伴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