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天,我偶然刷到一條關於衛生巾刺繡活動的分享。一眾作品中,唯一一位老年女性的作品尤其吸引了我:在全場最長的衛生巾上,她繡了一顆沒有受精的卵子和幾滴經血。
她是米姨,一位62歲單身母親。活動上,她講述了這樣一段故事:去年,她27歲的獨生子希望接受結紮手術,未婚未育的他接連被醫院拒絕之後,選擇向她求助。她幫兒子寫了一封同意書,並陪他去了醫院。
大約3年前,我在一家醫學人文類媒體撰稿時,就關注到沒有生育史的男性想要結紮是很困難的。當時我接觸了幾位親曆者,他們被多次勸退之後,有的專門跑到外地尋找能給自己做手術的醫院,有的不得不暫緩計劃。沒有人選擇向父母求助。甚至在他們終於結紮之後,大部分人的父母也不知情。
因此,我很驚喜看到了這對母子的故事,好奇他們多年來是如何與彼此相處的,得以讓兒子願意為了結紮向母親開口,而母親願意毫無保留地支持他?同時我也好奇,像衛生巾刺繡這類新興的女性主義活動,參與者大多是年輕人,這位62歲的女性是抱著怎樣的想法加入的?
於是,我請活動組織者引薦了這對母子,和他們分別聊了聊。我們從關於結紮手術的經曆聊起,延伸到避孕責任的性別差異、生育觀的演變以及更多私人化的、這個家庭中的閃光細節。
他們有著幾重“對立”的視角:女性與男性、上一輩與這一輩、有過生育史的與不育主義的……但也很容易從他們的講述中剝離出相同的落點——自決與尊重。
以下是他們交錯的講述:
結紮之路
阿強:向我媽求助之前,我已經問過3家醫院
大約初中的時候,我就有了以後不要小孩的想法,成年之後,想法就很堅定了。以前也刷到過年輕的丁克選擇做這個(男性結紮)手術,當時就覺得會很省事,但沒有往自己以後(會不會做)這方麵想,因為年齡還小。是和現在的對象在一起之後,她也不想要小孩,就提議我去做。
一開始(聽到這個提議)可能有點抗拒吧。這個抗拒不是因為別的,是從經濟方麵考慮,當時的經濟狀況不是特別好,我以為這個手術挺貴的,覺得(使用避孕套時)注意一點也行,就一直拖著。
(後來)就怕有意外,因為避孕套也不是百分百避孕的,而且我們雙方都不那麽喜歡使用它,可能體驗上沒那麽好。我也去了解了手術的花銷,發現還行。(實際上,最後隻花了1100塊左右。)
從她第一次提議到我去落實,可能過了一年多。這一年多,她又說過幾次。我也會想,拖的次數多了,會不會讓她覺得,我可能不是真的願意去做?但我是真的願意的,也有點為了表明決心,就行動了。
在這之前,我對男性結紮手術並不了解,總覺得做手術是一件比較大的事,會有點本能地恐懼。她是學醫的,了解得比我多,也做了一些功課,她告訴我,其實就是一個小手術,風險不是很大。後來我自己也在網上了解過手術的具體流程,發現沒什麽好擔心的,就去了醫院。
向我媽求助之前,我已經問過3家醫院,都沒能做上手術。先是跑了兩家三甲醫院,一家的醫生問:結婚了嗎?生幾個了?得知我未婚未育,就說:那我們不能給你做。我就換了一家,結果醫生說他們醫院沒有做這個手術的資質,不知道是真的,還是一種婉拒的說辭。
這是我沒預料到的,本來想著到醫院就直接做了。最後是第二家醫院的醫生提了一嘴,可以去問問某生殖醫院。
這家醫院也是建議有了後代之後再做,以免後悔。未婚未育的話,要家長寫同意書才行。我了解到這個情況之後,就直接在微信上跟我媽說了。
阿強畫的《結紮日記》
原本她並不知道我在計劃結紮,我想著做完了跟她說,我能做主的話,就不用麻煩別人。我後來也看過一些(遇到類似情況的),他們要麽就謊報(自己已婚已育),或者再找小診所之類的,要麽就不了了之,很少有人向父母開口求助。我沒有不好開口的感覺,我有百分百的把握她會幫我,因為一直以來,她都是讓我自己決定自己的事。
手術那天我是帶著我媽一起去的。(醫生)沒有仔細看那份同意書,因為(家長)本人都已經出現了,肯定是同意了,(同意書)就隻是給檔案室留個底。
當時醫生問是全麻還是局麻,我腦袋裏一下子閃過一個(想法),反正人生難得體驗一次,我自己也好奇嘛,也想體會那個過程,如果能知道怎麽操作、什麽感受,又能畫出來,應該挺有趣的,所以就選了局麻。畫它的目的,一部分是想給自己的這段經曆留個紀念,也有一部分是想要給更多人科普。
手術時間很短,可能也就十幾分鍾。我是躺著的,而且有塊布遮住(下體),其實是看不到醫生的很多操作的,就隻能大概feel到他在做什麽。推麻藥那一下是疼的,過一段時間,你能感受到手術刀在動,但具體怎麽動就不知道了,挺奇妙的。然後,這邊搞定了,現在開始另一邊。
雖然看不見,但我是一邊接受手術一邊跟醫生聊天的。我問他,現在在做什麽?接下來該怎麽做?他都有回答我。這個醫生挺健談的,他也是挺久沒有見過局麻的了。
術後要注意的就是一周之內傷口不能碰水,所以洗澡隻能用擦的,不能淋浴。過一周去複查,醫生看了一下,傷口恢複得還可以。那時候幾乎沒什麽感覺了,前麵幾天壓到還是會痛、會感覺到輕微的腫脹。
米姨:他已經是成年人了,完全可以自己決定
(他計劃結紮的事)是後來才告訴我的。之前他一直都沒有想到要跟我說,因為他覺得自己可以去處理。
那天我跟朋友在外麵,突然收到他的信息。我說,沒問題,我可以幫你,而且我願意陪同你去醫院做這件事。你想做什麽,自己想好了、不會後悔了,我都會支持。
我當時還回複他:這麽奇怪,你這麽大的年齡,完全可以自己決定,為什麽還需要父母的同意呢?他已經是成年人了,不是小孩子,可能不懂得怎麽去分辨信息。如果全社會的人到了他這個年齡,還是得尋求上一輩的人的允許,我覺得有點怪。
我也跟朋友表達了這樣的想法。朋友就說,他們可能也怕,如果不通知家長,後麵會不會有醫鬧之類的。
陪他去醫院之前,我也在網上找了一些資料。以前我對男性結紮手術具體怎麽做是不知道的,以為真的要把陰莖去掉、把兩個蛋蛋割掉。原來不是,隻是找輸精管出來,兩頭用線紮緊,從中間剪斷,再放回去,就行了。當然也是會疼、會流血,但這個手術(與女性結紮手術相比)還是簡單一些,因為男生的生殖器官是外露的嘛,不像女生的,是在裏麵。
阿強手繪男性結紮手術過程圖解
那封信(同意書)是我在家裏提前寫好的。我問我兒子要寫什麽內容,他說也沒有什麽模板,我就寫,我是誰,我的證件號碼,誰誰誰是我兒子,他的證件號碼,我同意他做結紮手術。我們還多帶了兩張紙,萬一他們不接納(這種寫法),有什麽需要修改的,我就再寫。因為他是很堅定地要做這個手術嘛,那我肯定要幫他做得完全符合醫院的要求。但醫生也沒(仔細看),因為家長已經陪同在身邊了。
手術時間應該在半小時之內,醫生會讓你再停留幾十分鍾,看看有沒有什麽不舒服。我兒子跟我說了一下手術過程,後來他覺得無聊,還拿平板出來畫畫。我後麵也沒有特別再叮囑他什麽,相信他自己的處理能力,而且(那個階段)最重要的是讓他休息,如果他老是要回應你,也是累呀。
避孕責任的性別選擇
阿強:被問“為什麽不讓女方做”,我把女性避孕手術也畫進《結紮日記》
以前,我們幾乎都是使用避孕套來避孕,除非是對方正好要調整經期,才吃過避孕藥。
我覺得誰承擔的避孕責任比較多,要看是哪一方不想要(生育),男方不想要,他自己就會更注意,反之亦然。我在網上看到的,或者從比較好的朋友群裏側麵了解到,女生(承擔更多的情況)會多一點,因為一旦懷孕是她們受苦更多。我知道的,有吃長效避孕藥的,也有勸說男方戴套男方不戴、之後吃緊急避孕藥的。不過現在應該好一點,畢竟主張男女平等,以前像這樣(女方相對被動)的情況可能更多。
之前我去醫院谘詢,有個資曆比較老的醫生說,你未婚未育,為什麽想做這個手術?我說,我從小就想丁克。然後他就說,女生做也可以啊,女生做還方便一點。
我們是權衡過的,我做手術之前看了資料嘛,也看過女性的手術怎麽做。我就跟醫生說,我也了解了一些,女生做的話,對她(身體上的)傷害更大,可能出現的並發症會多一些,男生做的話,傷害沒那麽大,會好一點。那個醫生就笑笑不說話。
後來我在《結紮日記》裏畫了一個番外篇,是女性避孕手術的科普。不是有醫生說“為什麽不讓女方做”嘛,我就有了(把女性避孕手術)畫出來的想法。
我主要畫了兩種,輸卵管結紮和上環。除了術式的圖解,我也備注了風險以及跟男性結紮手術的對比。比如:輸卵管結紮術後可能出現炎症、粘連甚至嚴重感染,而且(相比於輸精管結紮)恢複時間長、費用高;上環可能引發長期的疼痛,如果時間太久,環可能長在肉裏,導致取環難度增加……
當然我也寫了,我不是在宣揚丁克,也沒有按頭要你們結紮,大家自行決定。隻是暫時不想要小孩的話還是做好措施,避孕方法有很多可以選的嘛。
阿強畫的女性節育手術圖解
米姨:當年我媽去做絕育,醫生說,生7個還不夠
我們是出生在香港的,很早之前,應該是我中學階段吧,香港就開始推行“避孕男子有責”,相關語(之一)就是結紮。當時(這方麵的宣傳)鋪天蓋地的,他們還找了一個男藝人,粵語片時代比較代表正氣的人物、演黃飛鴻的關德興,叫他去講,男性去做絕育是有氣概的、是對家庭負責任。
但隻是政府很想推動這件事,他們當然是(帶著)美好(的願望),實際上,真正去做絕育的男性少之又少。當時很多人都覺得,為什麽要結紮呢?多生幾個不是很好嘛?看到這樣的宣傳都嗤之以鼻,覺得有什麽好宣傳的,對男性不尊重。他們那時候的認知,結紮好像就變太監了、沒有雄風了。不說當時,今時今日,有些人都覺得是這樣。
我媽是在生了我最小的弟弟之後,自己去做了絕育手術。她不想再生了,覺得生了7個已經太夠了。但當時醫生還說,生7個還不夠,應該夠8個才去做絕育手術。
我媽生我最小的弟弟的時候,都差不多40歲了。按理說我們後麵這幾個都不需要出生的,7個孩子裏,第一個是我哥哥,第二個是我姐姐,(我爸媽)兒女雙全,應該已經滿足了。但他們就覺得多子多福嘛,還老是說多一個人(隻是)多雙筷子的事,覺得沒什麽大問題。
(有個)奇葩事是,我媽生第一胎的時候,我外婆正懷著最後一胎,兩母女同時懷孕,我最小的舅舅還比我最大的哥哥小幾個月。所以那個年代的人,在生育上真是挺可怕的。
我媽是自己決定(絕育),沒告訴我爸,做完之後才告訴他。她預料到我爸不會支持。後來我才了解到,我爸當時不知道是迷信還是什麽,說(我媽)做了之後,就把他生意上的順境一下子斷了。很多時候(上一輩)就說,女生有什麽就是克製家庭,老是怪女生。
我兒子在麵臨這個(避孕問題)的時候,醫生也提出,為什麽你要做結紮?為什麽不讓女的去做?
其實這有什麽奇怪的呢?這個世界不是男的就是女的,大家都要互相負責,不是單方麵去承受。為什麽好像理所當然地讓女性去做呢?
很多時候(社會)對女生加注了(一些“理所應當”的義務),好像女生回家就要做家務,男生隻管賺錢就行了。但我沒有,我都讓我孩子幫忙做家務啊,他自己的衣服破洞了、紐扣掉了,他自己縫啊。為什麽一定是女生懂得做這些、男生就不懂?
我們這些上一輩的女性,可能受教育的機會比較少,沒辦法,才要依附男性。現在的女生都很獨立,很多人(跟男生)受一樣的教育,為什麽他們不能做同樣的事?
為何生育
阿強:寵物就等於是我的小孩
我不喜歡小孩,而且為了養一個小孩,要付出很多金錢和精力,我不想。
我從小就對金錢有點敏感,不喜歡在別的地方的開銷占據我大部分的金錢,而且感覺老了就沒有那麽多精力可以及時享樂,我想在自己身體還好的時候,(把金錢和精力)更多地投入到自己想要的生活,而不是被小孩分走。
(不想生育)也有一部分原因是,覺得自己也不是大富大貴,生個孩子出來,也沒什麽好給Ta的。
寵物就等於是我的小孩。我從小就養寵物,之前跟我媽一起生活的時候養過貓,後來因為一些原因送人了。大學之後自己住,就開始自己養,現在我養了兩條貓、一條蛇。養寵物其實跟養小孩差不多,也會有一種陪伴,甚至給我的正向反饋(應該)還比養小孩多。
阿強養的兩隻貓
我找的(對象)都是傾向於丁克的,這是一個大前提。我和現在的對象在一起4年了,我們一開始就明確了,雙方都不想要小孩。
過去更多是從自己的角度去思考(想不想生育),當你跟一個人在一起,肯定會有這方麵的溝通,會把生育對女方的影響也納入考量。
比如,生小孩會影響(女性)就業嘛,公司可能不太喜歡找有備孕傾向的女性員工,我覺得這是一種歧視。我前公司有過那種情況,女性員工在休完產假回來之後,(管理層)想了一些方式把她擠走了,盡管有賠償。在一些人懷孕期間,我也聽過其他同事吐槽管理層對她們不滿。反正能側麵了解到職場對待(經曆生育的)女性的一些方式。
米姨:曾經,我沒有真正尊重他的到來
收到(我兒子請我寫同意書的)信息的時候,我不覺得驚訝。他一直說自己不會生孩子,從大學就開始說了。
我問過他為什麽不生孩子
,他說自己不喜歡孩子,也覺得現在當父母太辛苦。我說,好啊,你喜歡丁克就丁克嘍,沒問題。我一直都尊重他自己的決定,因為畢竟這是他的生活。
經常有人(跟我兒子)說,你這麽小幹嘛去做結紮?老了一點怎麽辦?誰照顧你?
如果你要生一個孩子是為了養老,那你很有目的性了,是有條件的愛,不是無條件的愛。說句不好聽,養老應該是你自己做好準備。我從來沒有(讓孩子給我養老的)想法,我根本就不希望成為他的負擔。有供養自己的能力,你就不需要看別人的臉色,不管Ta是你的孩子,或者是你的父母。
父母應該知道自己為什麽要生孩子、生了之後怎麽教養。很多人好像是因為別人(家長)的需求而生孩子,自己根本沒有多少真正跟孩子溝通的時間、了解孩子成長的機會,我覺得太奇怪了。
當初我麵臨生育問題的時候,也希望我自己有(足夠的)能力去養,(所以)我為什麽一直拖延、拖延,到34歲才生孩子。
我1991年結婚,1996年生孩子。結婚沒多久的時候,天天都想快點懷孕,我跟我前夫都想,因為他比我年齡更大。我們很積極地去做愛,就是沒有(懷孕),哈哈。那時候會有點挫敗,為什麽呢?我們很努力啊!
婚前我們都有用避孕套的,但(成為了)夫妻就覺得不需要用。當時覺得,結婚、生孩子好像是必經的事嘛。那個年代灌輸給你的思維就是這樣,自己是一個普通人,普通人不就是按照大部分人認同的觀念去做嗎?不會有太多自己的想法。
?《使女的故事》
當時他的父母比較關注(我們的備孕狀況)。每個年代其實都相似,人們都會麵臨催婚、催生,現在不也一樣嘛?隻是現在的孩子會果斷地去說不,自己的人生自己做主,我覺得很棒。
後來我不那麽急著要孩子了。因為我們的經濟狀況一直不是很充裕,能夠(收支)平衡,但沒有太多餘量可以存。而且我覺得當時那個房子不夠,隻有一個房間,沒有一個給嬰兒的房間。
生我兒子下來也算有意外的成分吧。我們其實沒有太準備好,主要是沒有打好經濟基礎,我就發現自己懷孕了。當時也覺得,(已經到了)這個年齡,就生吧。
懷孕沒多久的時候,曾經出現過流血的情況,立馬就去醫院了。發現是(胚胎)落在子宮頸很低的地方,容易流產,(醫生)就讓我不要多動。
當時我剛剛停了(上一份)工作,準備找工作的時候發現我自己懷孕了。我想,懷著孕找工作,對公司不公平嘛,雖然這本來也是他們人力成本的一部分,但說真的,很多公司不願意的。所以我也就沒有再找工作,(懷孕期間)是在家的,沒有像職業婦女那麽勞累。不過我有做一些兼職,比如幫人打打文件或者做點簡單的手工,都不穩定,有這次沒下次的。
我生孩子之前還去上課。但也隻是我一個人去上,我前夫沒有去上。很多人都覺得生孩子是女生的事,準爸爸很少去聽的。
老師告訴我們,如果你是順產的,他們可能要用剪刀把你的陰道口剪開,不然你自己撕裂的傷口會更嚴重。她說,不怕的,剪的時候你一點疼痛都感覺不到,因為生產的疼痛已經大於剪開陰道口的疼痛。所以我已經有心理準備,會好一點。我還學習了生產的時候要怎麽呼吸來減少疼痛,但真的到了那個時候,忘了,全都忘了,疼得沒那麽清醒了。
其實我覺得帶他來(這個世界),是有點不負責任的,我自己的人生都沒有做好規劃,就把他帶來。而且當時我跟我前夫的感情不好,但我想維係這個關係,覺得生一個孩子(或許可以)維係。我是錯誤的,沒有真正尊重他的到來,抱著這樣的臆想把他生下來,對他是不公平的。
我也問過他,有沒有覺得我虧欠了你?他就說,這有什麽好說?發生的都已經發生了,有什麽關係?我覺得他是無奈地接納了。
我的母親,成為母親
阿強:我設計的第一個紋身就是給她紋的
我不覺得成長在單親家庭有什麽問題,不知道我媽會不會覺得,是不是我覺得童年不完整、覺得小時候家裏過得不是特別好,就潛移默化地有了不想要小孩的想法。
以前她會說,覺得自己對不起我。在我看來沒有必要,我認為自己過得還挺好的,就是正常的家庭生活。如果說(我不想要小孩和我的生長環境)有一點關係,可能是我會想,既然她覺得對不起我,是不是我以後幹脆不生,就不會對不起任何小孩?但總的來說,還是自己的喜好占主導。
?《麥兜故事》
我跟我媽的關係一直都很和諧,我們是一種很自在的相處模式,有什麽話都會直說,(她)沒有那種長輩的威嚴。
她一直是一個很尊重我決定的母親,在我比較重要的人生節點,她從來沒有左右過我。我想走美術生(這條路),她就支持我去學美術。
更早的時候,初中本來想去一個好一點的公立學校,但我麵試沒考好,最後去了私立學校。那時候會有點自責,因為當時家裏的經濟是會靠她那邊的家人幫忙,私立學校開銷更多,也會讓她更不好意思跟家人開口。但她不會責怪孩子之類的,反而安慰我,說我已經盡力了,做得挺好的,叫我不用擔心,她會支持。
她對很多事物的態度都很開放,比如她身上有我幫她紋的紋身,有好幾個。紋身師算是我的副業吧。我設計的第一個紋身就是給她紋的,當時就很直接地問她,要不要紋一個?她說可以啊。然後她有說一些想法,我根據她的想法去設計,珊瑚是代表她,骷髏是我喜歡的元素。
紋的時候,她說沒有她想象的疼。我師傅也有示範,她就跟我說感受上的區別,師傅紋得很流暢,一條線下去的,我可能會斷斷續續,在同一個位置多紋了幾下。
這麽多年,我們沒有吵過架。勉強算得上矛盾的,可能就是我單方麵覺得她太容易相信別人。
前幾年,她碰到那種傳銷,帶他們去所謂的“公司”視察,其實就是“聽課”洗腦,讓他們買一些產品。她跟我說有這樣一個活動,我去查了一下,發現是傳銷,就回她住的城市,跟她一起去找那些人當麵對質。
當時那些人已經開始勸她找親戚要錢,她也去了,隻是沒有要到。對峙的時候,那些人還試圖對我洗腦,我就一直錄音,咬死了讓他們退錢,最後他們退了一部分。
?《麥兜故事》
米姨:我從不後悔成為母親
我是2000年離婚的,孩子4歲。離婚是我提出的,我前夫不願意的。
我們的主要矛盾在於,我會去準備一些備用的金錢,但他不會去考慮這些。我一直都希望他調整嘛,最後他還是沒有調整過來,我就說不行了。
我幫他還債,把我們原本在供的樓房賣掉了。然後我問他,你到底還欠多少債?我們賣了房子之後,餘下的欠款怎麽處理?他說,我不知道到底欠了多少人的債。而且他為什麽要借這麽多錢,我也不知道,他一直沒說。我就更堅決地要離婚。
你根本沒辦法去改變一個人,他的習慣、性格反正就是這樣。除非他自己想通了,他想改變,就可以改變。
2001年,我跟我兒子獨立出來生活。然後再過一年,我們搬來內地。來了這邊,還是做文書類的工作,和在香港差不多。主要問題就是要用普通話,我雖然在香港學了一年,但一上來也是聽不清楚他們說什麽的。打字也是,我就拿一個字典,有不懂的就查。
養孩子的開銷是我自己承擔的,我家裏也會支持一下。撫養費是判了,但他沒有履行。我沒有去追,他拿不出來也沒辦法,我隻能接受了。
我不知道(我兒子不想生育和成長在單親家庭)有沒有關係。我沒有斷絕他跟父親的聯係,他想跟他父親、跟他父親那邊的家人見麵,我是歡迎的。我一直跟他強調,我們的離婚跟他沒關係,隻是我們兩個相處不來。他跟他的表姐、表哥關係都很好,家裏的那些第二代,他是最小的,他們對他都很照顧。我覺得他雖然成長在一個破碎的家庭,但他不缺愛的。
?《麥兜·我和我的媽媽》
我從不後悔成為母親,我很驕傲我生了他,因為我覺得他比我強。
我們的相處像朋友一樣,什麽都聊。有時候我們會有挺深入的交流,我會把曾經做得不好的一些事跟他說,承認自己的錯誤。我退休之後,他也鼓勵我去多嚐試,想做的事就去做。他說,你有自己的朋友圈子,挺好。
他從小到大,我一直都支持他。他選專業的時候有問過我,選心理學還是選美術?他本來學了畫畫,我問他,你為什麽想選心理學?他說,可能會比較賺錢一點。我說,如果你因為賺錢好賺一點(去選這個專業),但你自己沒那麽喜歡,你將來沒有更大的動力往前走。我讓他想想到底自己想成為什麽樣的人,按照自己的心去做選擇。
我覺得他一直都很清醒自己要怎麽走。高三那年,他想暫停學校的文化課,去讀(藝考)專業培訓,我支持他。考完(藝考)的時候,他回到學校再上那些文化課,覺得自己落後了,要求去找補習老師,我也支持他。
我跟他說,媽媽在學曆方麵沒辦法幫助你,因為我本身是一個學渣。做人重要的是有自己的思考,你對比過那些利弊,覺得自己可以承受,那就去做吧。誰都不知道哪個是絕對正確的,我們總得有碰壁的時候,承受就好了。
我身上的所有紋身都是他紋的。第一次應該是2018年,他在學習階段,要找一些人來做模特,就問我願不願意做他的試驗品,我說沒問題。他問我想紋什麽,我就覺得自己沒什麽特別的,那絕境重生一下吧,就讓他設計了一個骷髏下麵生出一些珊瑚,珊瑚就代表我。我覺得挺好玩的,有點麻麻的疼,但沒有太疼。
第二次他問我有什麽喜歡的東西,我說旋轉木馬,覺得旋轉木馬是我比較喜歡的兒時記憶了,就紋了一個馬。第三次是他自己畫了一些圖,問我喜歡哪一個,我說我喜歡這個鹿頭。
很多跟我同齡的人,他們覺得紋身不好,也搬出來以前都是犯罪的人才刻這些東西。我覺得分哪個角度吧,真的小混混去紋那些龍啊虎啊,是有這樣的,你自己本身不是(小混混)就是啦,你覺得這個是藝術,那就好了。
阿強給紋的木馬紋身
我覺得過去我的人生是沒有(完全)被尊重、被理解。我爸媽是不會跟孩子說太多話、不會太聆聽孩子的感受的。他們沒有時間去做這些事,孩子太多了,說句不好聽,照顧(一家人)日常的飲食起居已經累得不得了,哪來那麽多的精力去跟每一個人交流?
我爸媽之前把我們保護到,不給你有太多的社交,不願意你帶同學回家,也不願意你去同學家玩,所以我覺得(我當時的)人際交流是欠缺的。而且很多活動他們沒有太鼓勵我參與,比如我去做義工,他們覺得是浪費時間。在他們心目中,好像是以賺錢能力去定義你的好壞。
年輕的時候我很喜歡跟孩子交流,其實我應該去做幼兒教育,或者去做社會工作者。但這兩個我都沒機會去做,因為都不賺錢。文書類的工作是我一點都不喜歡的,加上我比較懶惰、不求上進,就虛度了前半生。
我不想我的下一代也沿著我之前走過的(路),我會比較開放,讓他敢於去說出自己的想法。
回響
阿強:那些陰陽的評論,我沒有理
我把畫的《結紮日記》分享到網上,有挺多不好的評論,比如喊我“龜男”,還有“又不是有什麽百萬家產怕被繼承,為什麽要去做結紮”這種陰陽的話。現在那些評論很多都看不到了,有可能是他們刪掉了,也有可能是被舉報掉了。
我看完了(那些評論),但我沒有理。嘴長在別人身上,人家說什麽,我也管不著。我不會生氣,反而覺得很搞笑,會截圖發朋友圈之類的。
評論區有挺多人@自己的男朋友,那些男朋友要麽就無視掉,要麽就不想做。也可能他們私底下聊了,不想公開談論。
有四五個人私信我,谘詢這個手術的相關事宜,都是女生,想勸說男友也做。後來好像有一個人的男朋友去做了,她還來問我術後怎麽保養,其他幾個人就沒有後續了。
男生是有(之前認識的)朋友替別人問,我想到他也想丁克,就問他,你要不要也做?他說怕疼。我跟他說不是很疼,他說,再說吧。
我是去年3月做的手術,距離現在一年多了。這一年多,我的身體沒什麽不適,性生活的體驗也沒什麽變化。醫生提過,殘留的精子肯定需要一段時間才會完全排空,在那之前,謹慎考慮要不要解除(避孕措施)。
我知道結紮之後是可以做複通手術的,結紮時間越長,複通幾率越低。但我不在意複通的問題,這不是我主要考量的點。我都已經選擇了,是想好了才做的決定,為什麽還要去考慮會不會後悔?
米姨:在全女客廳分享陪兒子結紮的事
參加衛生巾刺繡活動,就是想去試試看啊,想去認識新的事物啊。
我(最早)是看一個公眾號發了全女客廳的項目,說女性們有意願聚合在那邊做一些主題活動就報名,我就報名了。我會看好多不同的公眾號,想了解不同年齡段的人怎麽想,這樣思想沒那麽固化,也不會跟我兒子脫節嘛。
全女客廳的活動以年輕人居多,她們這些年輕人挺好玩的,我作為老年人,也不覺得有什麽(奇怪)。(衛生巾刺繡活動)之前,我還參加過幾次她們的活動。有一次是女書的主題,在今年春節之前,我們跟人家學女書怎麽寫,還用它寫了一些春聯。我覺得挺好的,這種文字除了美之外,也有一些力量支持給到女性。
米姨參加女書活動學寫的“愛”字
我在全女客廳認識的一個女生,做了一個60+女性的開放麥,讓這些人講講成長過程啊、代際相處啊、性生活啊,她就讓我去做一個分享,在今年3月9號,算是婦女節的一個特別企劃。(我)就這樣認識了幾個年齡大一點的,其中一位是她女兒帶她來的。
分享的就兩個人,我和另外一個更年長的女性。我沒有特別去準備講稿,就介紹一下我在香港的時候做過什麽事情,那時候我經常換工作,第一份工作是在醫院的化驗室做打字員,每天很空閑,有次人家要去解剖屍體,問我們有沒有興趣看,我就跑去看。也有涉及到老年人對性的理解之類的,我就說,我們也是需要性生活的,不是說60+的人就不享受性行為的樂趣。
香港是不需要(強製)戴節育環的,但我來內地之後,身邊的很多朋友,同齡的或者比我小一點的,都是戴了節育環的,她們到現在都在戴。
離婚之後我也有交朋友的,也有性生活。避孕都是男方戴套,如果他不想戴套,那就不要做了。這麽不尊重我,那就把他踢開。之前還沒結婚的時候,我吃過長效避孕藥,但是(體驗)真的不好,胖得不得了,自己都覺得太難看,後來就沒有再吃過了。
(衛生巾刺繡活動)前一天,通知我們要自己帶衛生巾。我沒有衛生巾,我都絕經十多年了,就在網上那種送貨的平台買。沒想到現在的衛生巾有這麽長的,我們那時候沒有,(經血)經常漏在外麵,很尷尬的。我想,買個大一點的,(繡起來)可以發揮多一點嘛。結果到最後很痛苦的,哈哈,時間不夠。
(活動上)組織者提議,要不要分享一下你陪兒子結紮的事?我分享了之後,大家都很讚同。也有人問,你沒有要抱孫輩的想法嘛?我說我沒有。我更早之前就跟我兒子說,要是你生孩子,我不會主動幫你帶,因為這是你做父母的事。隔代教育,孩子會跟父母產生距離,是不健康的。
後來我繡的是一顆沒有受精的卵子和一些經血,也是(分享這件事之後)有感而發。無論怎樣,女性都要保護好自己,發生性行為之前,要考慮清楚我是不是想跟這個人發生關係、有沒有備孕的計劃。正因為我自己以前沒有想清楚,所以更希望分享給下一輩,(希望她們)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
米姨的衛生巾刺繡作品
其他人繡的作品也挺有意思的。尤其是那個在衛生巾上繡了一塊錢的,因為她小時候,母親老是讓她省著用衛生巾,說“一片衛生巾就是一塊錢”。其實是挺打壓孩子的,她會覺得自己(來月經)好像浪費了好多錢。
我覺得現在我們的性教育還是比較欠缺,沒有真正公開、透明地當成一個科目去做。像香港是有“家庭計劃指導會”這樣一個機構,提供性與生殖健康方麵的資訊、教育、醫療和輔導服務,他們有專門去做一些青少年的性教育課程和活動,是很公開的,但進度還是比較緩慢。這個過程還是很漫長的,要慢慢去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