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母姓,意味著什麽?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重啟人生》

生日和姓名,是證明一個人身份的必備工具。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生日就是一組“人生激活碼”,而姓名,則是可以直接指認某人的工具。

名字幾乎可以說是人類的必備專利。除特殊情況外,任何人都會有名字。而任何不是人類的東西,一旦被賦予了名字,也仿佛瞬間就有了人類靈魂。

我們對名字的存在早已習以為常,但事實上,名字不僅與個人身份有關,更為重要的,每個人的名字都折射著整個社會的過去與未來。

你的名字,不隻是你自己的名字。

01.

名字,是一種“社會事實”?

任何人被取名的時刻,就是被賦予靈魂的時刻。或者說,被剝奪名字的時刻,也是被剝奪靈魂的時刻。

舉個例子,《西遊記》第34、35回中的“紫金紅葫蘆”,拿著這個葫蘆喊了某人的名字,如果回應了,就會被吸到這葫蘆裏;在《千與千尋》的神靈世界裏,人忘記了自己的名字,也無法回到原本的世界。這些都顯示了姓名與我們的主體性之間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名字”也是極富社會性的一件事。而“極富社會性的事”,在社會學中又被叫做“社會事實”,它是法國古典社會學家塗爾幹提出的概念。

塗爾幹指出,傳統的人文社會科學界常有兩種看待世界的立場:一種立場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實都是由物質實實在在地、客觀地構成;另一種立場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實都不過是我們每個個體心中主觀想象出來的。

但除此之外,還有一類事物既不是實實在在地由物質構成的,也不是我們每個人單憑自己的主觀想象就能成立的,它是由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生成的,也因此隻存在於人際社會關係中。

它雖然沒有物質實體,隻存在於人際社會關係之間,卻會對所有人產生有如物體一般的實際作用效果,這種東西就稱為“社會事實”,名字、語言、宗教、法律、出生率、離婚率、失業率等等都屬於社會事實。

《重啟人生》

02.

名字是社會的過去與未來?

在不同的社會、不同的時代,“取名字”都會有不同的規則和邏輯。名字直接反映了一個社會在一個時代中對個人主體的想象,而且這種想象還是一種有時間差的想象。

名字一般反映了父母對子女的期待,但這種期待不是父母憑空想出來的,因為父母是生活在社會中的,子女未來也生活在社會中。所以名字直接反映了父母期待自己的子女未來能在社會中過出什麽樣的人生,進而直接反映了一個人對於未來社會的期待。

姓名不隻賦予了一個人靈魂,不隻是最屬於個人的社會事實,而且也是當下社會對未來社會的期待投射,折射著每一個社會的當下時代對未來的想象。

《請回答1988》

回顧我國的姓名發展曆史,根據公安部《二〇二〇年全國姓名報告》,新中國成立後的十年間,男性取名排行前幾名分別為建國、建華、國華、和平,這些名字和曆史直接相關。而女性取名前幾名則為秀英、桂英、秀蘭、玉蘭,大概都和很有氣質的花草植物有關。

1960到1980年間情況有點改變,男性很多取單名,以軍、勇、偉、強、剛為大宗。女性也是單名居多,以麗、豔、敏、芳為大宗,不過女性的名字邏輯表明,這時候人們從對內在氣質的期待轉變成對外在顏質的重視。

到了2000年之後,取名字的邏輯和之前出現了明顯差異。2010-2019年間出生的男性,常以浩、宇、子、軒這些字來取名,最多人取的名字排行前幾名為浩宇、浩然、宇軒、子軒。女性則以欣、梓、詩、涵為大宗,最多人取的名字前幾名為欣怡、梓涵、詩涵、梓萱。

這一發展曆史表明,名字的性別差異有減緩的趨勢。男性取名字不再追求陽剛之氣,女性取名字也不再講求柔美外貌,而是更多追求儀表氣質與知識內涵兼具。

而與此同時,這個時代的社會,也是一個需要具備全方麵條件、從而在很多領域力爭上遊的社會。

03.

隨父姓、隨母姓,還是新複姓?

名字不隻涉及到一個社會的現況和對未來的想象,也常常涉及到家庭或性別議題。最與這方麵有關的,就是“姓”。

在我國,現在的小孩不一定要隨父姓,也可能隨母姓,或結合父母雙方的姓而采用“新複姓”。

南京大學社會學院的許琪老師在2021年發表了論文《隨父姓、隨母姓還是新複姓:中國的姓氏變革與原因分析》,他關注的是1986-2005年全國範圍的姓氏情況。

許琪的研究從一個前提出發:姑且不論傳說中以母係社會為主的上古時代,中國有史以來的傳統長期都主要是父係社會,孩子必須跟隨父姓。而姓氏又代表著家族,家族各方麵的傳承,例如財產之類的隻能傳給同姓的子女,而且主要是能把姓氏傳承下去的兒子。

所以,“子隨父姓”意味著隻有男性才有家庭傳承與繼承權,才能真正擁有屬於這個家族的權力。除非男性是以入贅的方式結婚,這個家庭才會出現“子隨母姓”的情況,而入贅的男子也常因此承受比較大的社會壓力。這也意味著,“子隨父姓”製度其實是家庭性別不平等的一個重要構成。

《失去名字的女神們》

但近代有越來越多的新聞報道指出,當代中國有越來越多家庭在夫妻雙方的協議下,亦即不是因為入贅的關係,小孩也隨了母姓。結合夫妻雙方姓氏的新複姓也時有所聞,這似乎表示中國的家庭性別觀念越來越平等了。

而許老師通過統計分析技術進行深入研究之後,得出了一個神奇的結果:越是在農村地區、或母親受教程度越低,隨母姓的情況反而越常見。

但進一步研究發現,在上述條件之外,還要加上其他因素,才會出現更有可能隨母姓的情況。這些因素例如:母親是獨生女,父親是外地人且收入較低,家中子女的男孩數量較多,至少不隻一個兒子等等。

加上這些因素,隨母姓就變成一件更符合我們想象的事了——母親是獨生女,意味著母親的娘家麵臨無法傳宗接代的困難。如果母親的老公在家庭中處於較弱勢地位,或是這對夫妻正好有兩個以上的兒子,那第二個兒子就很可能隨了母姓,好讓作為獨生女的母親的姓氏依然可以傳承下去,以解決母親那裏無法傳宗接代的問題。

而這種情況下,“隨母姓”其實本質上是隨了母親娘家那裏的父姓。也就是說,“隨母姓”在這種情況下並不意味著家庭性別平等,反而恰恰是父權製度導致的現象。

許琪老師的研究還發現,結合父母姓氏的“新複姓”主要出現在大城市裏父母雙方受教育程度比較高的家庭。這樣的父母通常在性別觀念上會比較現代一點,所以這也表示,新複姓相較是家庭性別平等化的產物。

這項研究極具反轉張力,同時反映了一項社會學的真諦。所謂社會事實,不是我們在報章雜誌上隨便看到一些說法就能夠憑自己的觀念或立場來評論的。因為真正的現實情況可能非常複雜,在沒有深入研究的情況下往往表現得非常理因如此或違反直覺,所以完全不是我們隨便拍腦袋就可以憑想象議論的。

而社會學作為一門研究社會事實的科學,它的工作內容就是通過各種科學、係統的方式,對社會現象進行直接、一手的調查,並且根據實際調研得到的材料來進行係統性的分析。無論是學生還是工作者,帶著好奇心提問,自己找出答案,都可以是一種生活樂趣。

查看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