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一個從古至今令人魂牽夢繞的話題。“城堡”說有之,“圍城”論也不少。近日,關於“30至44歲人群未婚比例大幅提高”的話題引發關注。數據顯示,從2000年到2020年,30—44歲未婚女性的比例從0.8%上升到5.6%,相同年齡段未婚男性的比例從5.5%上升到12.7%。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件事。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或許在老一輩人眼裏,青年男女到了適婚年齡結婚生子,是自然而然的事。但這一觀念,正在受到更多的審視。上世紀50年代,新中國第一部《婚姻法》頒布,盲婚啞嫁、包辦強迫的封建婚姻製度不複存在。此後,隨著教育的普及、公共服務的完善、物質生活的豐富、社會的包容性提高,人們享受美好生活的方式不再局限於婚姻與家庭。
有人先成家後立業,追求相互扶持、共同進步;自然也有人希望在年輕時專注學業和事業,先誌同道合、再情投意合。正因如此,甚至出現了“英年早婚”的說法,不反對二人世界的浪漫、生兒育女的幸福,也承認一個人的自在、貓狗雙全的快樂。其實,在豐盈的物質與精神世界裏,不論早婚還是晚婚,隻要是遵從真實內心的選擇,保持健康積極的生活方式,都是通往美好生活的道路。
8月10日,七夕當天,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民政局婚姻登記處,新人辦理結婚登記手續。新華社發(譚雲俸攝)
當然,必須要承認,“我從來不想晚婚,卻有預感獨身”,是一部分未婚族的心聲:並非不向往熱烈的愛情、美滿的婚姻,而是難以找到那個ta。有調查發現,在不婚晚婚群體中,僅兩成受訪者未來不打算結婚,大部分人仍有進入婚姻的意願。隻不過,“願而不能”,對不少人來說,結婚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婚姻觀念發生變化。“沒有愛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現代人在感情中更加注重心靈與情感的契合、愛好與三觀的同頻。這樣高質量的感情關係自然進步得多,也稀少得多,秉持著寧缺毋濫的觀念,很多人決定“與其湊合、不如單著”。
愛的能力有待提升。有網友吐槽:“上學時家長對愛情、婚姻閉口不提,一等自己大學畢業尤其是跨過30歲,家裏就開始上演催婚大戲。”現代婚姻家庭關係是一門學問,而我們的婚戀觀教育存在一定的缺失和缺位,導致一些人對婚姻認知模糊,缺乏經營感情的責任意識、溝通技巧、理解能力,自然難以長久經營親密關係。
自不必說,交際圈小、生活節奏快、婚戀成本高等,也是阻擋人們找到愛情、跨入婚姻的門檻。簡而言之,大齡未婚現象,是社會變遷與個人選擇交織作用的結果,值得理解,更應當尊重。感情無法強求,婚姻更非兒戲。在情感的賽道上,無需分出快慢,每個人都是在獨特的人生軌跡中尋找“唯一契合的靈魂”。
其實,與其糾結早與晚,不如把精力用在分清好與壞。婚姻並不是簡單的兩人集合體,而是對同舟共濟另一生命體的尊重和承諾。與戀愛相比,婚姻需要麵對更多現實難題。婚姻殿堂裏的幸福,不能隻用愛情做支柱,隻有和責任、寬容、互敬榫連卯合時才能圓滿。
好的另一半,應當是戰勝生活挑戰、穿越人生風雨的最佳拍檔。我支持你的夢想,你懂得我的不易,才能難關一起闖、甜蜜一起嚐,與子攜手、白頭偕老。
這正是:
早婚晚婚不婚,適合自己就是滿分;
相知相愛相守,用心經營才能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