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蘇無錫男子在社交平台發布信息稱,其年過六旬的母親在一足浴店被誘導消費,兩年花掉30萬元積蓄,還給足浴店打了12.8萬元的欠條。29日,當地市場監管部門回應極目新聞記者稱,此前已經介入處理過此事件。
據當事人袁先生介紹,2022年底,他在母親手機上發現一筆8800元的消費記錄。當時母親告訴他,是辦的足浴卡,袁先生還跟其開玩笑,日子比自己過得都瀟灑。袁先生稱,家裏存放有很多母親購買的保健用品,很多器具別人說能治病,母親就買了。“當時我以為就是隔三岔五買一點,是可以控製的。”直到2024年6月,母親向他借12.8萬元錢,袁先生才知道,母親已經花了30萬元積蓄。
購買的部分產品
袁先生給極目新聞記者提供的一份筆錄顯示,母親講述其2022年11月,開始在無錫市濱湖區蠡湖大道一家超市賣場內的足浴店消費。第一次是去接受免費足浴泡腳,被店員推銷足浴會員卡後,辦了一張2400元50次的卡。此後足浴期間,店員稱店裏的項目可以治療一些老年病,並推薦產品和項目,幾千元到幾萬元一套。當時母親覺得價格貴,肯定有效果,就開始買。
此後的一年多時間內,母親購買了多個產品,陸陸續續交了約32萬元的費用。除了個別次數使用微信轉賬,其他都是付的現金,其間商家沒有提供任何收費票據和合同。店裏開展的項目主要包括泡腳、推拿、熱蒸和針灸等。
直到2024年6月11日,母親再次準備購買一個12.8萬元的項目時,發現自己沒錢了,給店方打了欠條後,向袁先生借錢,致相關情況敗露。
袁先生提供的數張購買產品的紙質記錄顯示,其母親購買的每套產品實際支付價格都超過萬元。袁先生稱,這些產品都是精油產品,價格虛高,在此過程中,母親是被誘導消費。袁先生稱,其多次找到店裏,均未找到店麵負責人。
極目新聞記者發現,該店目前所掛營業執照顯示成立日期為2024年1月17日,並未登記聯係電話。記者撥打此前袁先生母親轉賬打款的商戶電話,無人接聽。
投訴登記
袁先生稱,事發後,他將此事投訴到市場監管部門並報警,但未解決問題,市場監管部門稱沒有繳費記錄證據不足,警方則建議其走法律途徑。
29日,極目新聞記者聯係當地轄區市場監管局,工作人員回應,此前已經介入處理過該事件,且已經處理完畢,詳情建議詢問當事人。
針對此案,河南澤槿律師事務所主任付建認為,如果足浴店店員通過推銷會員卡、聲稱項目能治療老年病等方式,促使當事人不斷購買高價產品和服務,就屬於誘導消費的行為。
付建建議,當事人可以保留所有與足浴店的交易記錄,包括轉賬記錄、購買產品的紙質記錄等。收集在足浴店接受服務的相關證據。如果已向市場監管部門投訴並報警,但如未獲解決,可繼續向上級部門或消費者權益保護組織投訴。如認為足浴店的行為構成詐騙或其他違法行為,可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足浴店退還費用並賠償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