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研擬“房屋養老金”引論戰,爭議為何?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中國政府近日宣布正在研究建立“房屋養老金”製度,將要求業主負擔部分房屋維修資金。盡管官方強調以不增加個人負擔為原則,消息仍在微博上引發熱議,官方也出麵辟謠。

(德國之聲中文網)中國住房城鄉建設部副部長董建國上週五(8月23日)宣布,正在研究建立“房屋養老金”製度,且已經在上海等22個城市試行。他說:“個人帳戶通過繳納住宅專項維修資金已經有了,試點的重點是政府把公共帳戶建立起來。”

不過“房屋養老金”的用途和動機為何?公共帳戶的資金又從哪裏來?相關討論內容在中國社群平台微博上引發論戰,不少人批評該項製度為“變相加征房產稅”,指政府“想盡辦法割韭菜”、“我都沒人幫我養老了,我還給房子養老”。

許多中國網友留言,“人的養老金都沒有多少,工資也沒有多少”、“修繕房屋不應該有物業出錢嗎?年年給物業交那麽多管理費也不見他們維修了點啥?”、“70年產權叫我們給養老?”

另外也有人質疑,雖然公共帳戶宣稱是地方政府籌資,但在地方政府麵臨財政危機的情況下,該如何負擔,“蓋房子的不負責人,政府也沒錢修,最後房子是誰的誰自己負責”,呼籲中國政府先解決人民的養老問題。

除此之外,有中國網友認為,官方在中國房地產“低迷到搖搖欲墜的當下”,還想到前所未見的房地產養老金製度,無疑火上澆油,並質疑該項基金最終將淪為“小部分人的私房錢和提款機”。

盛極而哀 中國房產業風雨飄搖

外界估計,房地產業占中國GDP的四分之一以上。2021年,中國強化對房地產業融資的監管,此後產業又麵臨接二連三的危機,開發商先後爆發違約,被迫展開債務重組。盡管央行和地方政府放鬆限購政策,但在經濟發展預期低迷的情況下,刺激措施似乎難以奏效。

房企接連爆雷

中國房地產商碧桂園2024年2月28日表示,27日遭債權人提出了清盤呈請。消息一出,碧桂園28日在香港股價下跌約12%。在中國政府欲重建各界對房地產業的信心之際,此事也對經濟前景蒙上陰影。此前碧桂園是為數不多的沒有出現資金問題的中國大型開發商之一,但2023年上半年虧損達到了67億美元。9月中,碧桂園獲得債權人的批準,將六隻境內債券的償還期限延長三年。

恒大資不抵債

中國房產巨頭恒大集團才剛於今年1月底遭香港高等法院裁定資不抵債,勒令清盤。碧桂園債務估計約1.36萬億人民幣(約1900億美元),接近其1.43萬億人民幣的資產;恒大集團負債則達到3000億美元。恒大2023年9月22日提交給證券監管機構的公告中稱,由於房地產銷售不如預期,該公司認為有必要重新審視350億美元的債務重組的方案。9月底,恒大證實其創始人許家印"因涉嫌違法犯罪,已被依法采取強製措施"。2021年恒大陷入資不抵債,導致了一係列開發商違約,引發了中國的房地產泡沫崩解。

金融信托巨頭陷入財務危機

2023年8月,有報道稱中國最大私人信托公司中融信托出現財務危機,無法完成信托產品的兌付,影響範圍可能達到人民幣3500億元。其母公司中植集團也承認有流動性困難,計劃債務重組。8月16日,約二十名抗議者在北京中融信托大樓前抗議要求還錢,他們購買了高收益的金融產品,卻無法得到兌付。信托業曆來是房地產商重要的資金來源,房地產業的爆雷也使信托業陷入危機。

放鬆限購刺激房市效果不彰

中國央行2023年8月宣布降低首次購房者現有抵押貸款利率,以及部分城市的購房首付款比例。從8月末到9月初,廣州、深圳、北京、上海相繼官宣實施"認房不認貸"政策,名下無房人群的購房門檻比之前降低,不少購房人將由二套房資格變為首套房資格,首付比例大幅下調。此後有報導指北京的房產交易出現小幅反彈。但更多的專家指出,這些措施可能會使房地產交易中產生短期反彈,但不足以穩定房地產市場。”

空置房屋“14億人住不完”

據中新社發布的一段視頻,中國國家統計局原副局長、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的賀鏗9月23日在2023中國實體經濟發展大會上稱,“現在房地產供應過剩,空置的房屋究竟有多少,各個專家估出來的數字相差很大,但是14億人可能住不完。”他認為“房地產企業必須轉型,早轉型早主動”。

數百萬套房屋未售出

資產管理集團思睿投資(Grow Investment)首席經濟學家洪灝表示,調整中國的房地產行業可能需要多年甚至長達十年的時間。“原因是,我們為中國人建造了太多的住房。”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8月底,全國未售出房屋的總建築麵積為6.48億平方米。根據路透社的計算,以平均房屋麵積90平方米來算,中國未售出房屋的總建築麵積當於720萬套房屋。這還不包括因現金流問題已售出但尚未竣工的大量住宅項目。

什麽是“房屋養老金”?

綜合《中國網》、《觀察者》等中國媒體報道,中國房屋養老金製度分為個人帳戶及公共帳戶,個人帳戶支出為現存的“住房專項維修資金”,民眾在購屋時已繳納;此次各方的關注重點則是公共帳戶的資金該從何而來。

中指研究院市場研究總監陳文靜表示,房屋養老金製度的建立,將為房屋體檢、房屋保險提供重要資金支持。此外,公共帳戶的資金來源是各界關注的重點,以一定比例提列工程土地出讓金、維修經費的增值收益、財政補貼、創設配套金融產品等,都可能是重要探索方向。

中國中央財經大學教授尹飛表示,房屋養老金製度主要使用的是公共資金,公共帳戶的款項來自於公共資金,以“不增加個人負擔,不減損個人利益”為原則,由地方政府探索資金籌集渠道,因此不會加重屋主的負擔。

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副院長嚴躍進則反駁“房屋養老金是變相房產稅”的說法,稱公共帳戶後續會加快建立,“是政府自己籌資的,不需要個人出資”。中國城市經濟學房地產專委會主任王業強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指出,房產稅是財產稅,居民持有不動產需上繳國家的稅收;房屋養老金則是為房屋未來維護及修繕而設立的資金規及帳戶,兩者本質上不同。

《觀察者》報道,中國當前在住房維修及安全管理上麵臨最大的問題是“錢不夠”,盡管中國政府規定,購房者在購屋時須按建安成本的5%至8%繳納房屋維修資金,但金額無法滿足城市安全維護及老舊社區更新的需求。

據中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數據,截至2022年底,中國有接近20%的城鎮房屋已建成超過30年,進入使用年限的中後期。預期至2024年後,將有近八成的房屋成為“老小區”,即屋況存在牆體結構安全隱患、屋麵滲漏、設施老化等問題。

中國社群媒體上陸續出現有輿論稱,房屋養老金主要針對目標為“老、破、小”建築物,呼籲民眾趕緊脫手。不過中國官方尚未公開對房屋養老金及適用對象的統一定義。

對於中國民眾質疑建物的安全維修應該由物業公司主理,破舊小區更新也應由屋主自行出資負責,上海市房地產科學研究院院長嚴榮表示,雖然法規已確立“誰擁有誰負責,誰使用誰負責”,但房屋安全可能會危及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可能對公共地區或設施產生安全隱患或損害,因此須建立合適的製度安排。

中國房市難振

房地產困境仍是中國經濟複蘇的最大阻力之一。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本月15日發布的7月經濟活動數據,中國新建住宅價格年度跌幅達4.9%,創下自2015年6月以來最大幅度,超越6月的4.5%。

《金融時報》報道指出,中國政府在今年5月曾要求中國人民銀行和國有銀行發放3000億人民幣的保障性住房再貸款,欲推動地方政府收購未售房屋,用作社會住宅出租。不過中國人民銀行數據顯示,該項計畫至今為止僅發放247億人民幣貸款,僅占原始計畫的8%左右。

盛世?危時?鳥瞰中國經濟

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正遭受重創,經濟增長緩滯。汽車、光伏等產業嚴重內卷,曾經的增長動力如大型基建如今放慢。對普通民眾而言,則仍是努力生活,辛勤勞作。

基建放緩

江蘇南京,距離上海約300公裏的省會,成排高鐵列車在南站停靠。中國計劃2024年新開通14條高鐵,全長1700公裏。多年來,中國一直力推基礎設施建設。但如今,大規模基建放緩。

東三省的困境

圖中是今年春節前夕遼寧沈陽的一個市場。近年來,在房地產危機之下,中國經濟受到重壓,影響到就業、社會的方方麵麵。沈陽所在的東北地區曾是中國重工業的搖籃,如今經濟蕭條。

查看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