撲得慘絕人寰!胡玫版《紅樓夢》,注定失敗隻是因為偏見?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今年暑期檔,有許多焦點電影的輿論環境並不理想——但像《紅樓夢之金玉良緣》這樣基本無人維護的“天嫌”作品,也算是獨一份了。

這部由胡玫執導、改編自古典名著的“心血之作”,從預告放出的第一天起,就遭到廣大網友不間斷的“正義拷打”:從“金玉良緣”這一疑似違逆原著基本立場的副標題,到過於路人、完全不貼原著的選角,再到過於鮮豔的畫麵色調、過分激昂的預告片配樂,方方麵麵,都被罵得狗血淋頭。

而影片於今日(8月16日)公映後,也如期票房撲街,首日票房不到170萬(加點映和預售也僅200萬出頭),預測最終票房目前也降到不足千萬——主打一個線上人人喊打,線下無人問津。作為一部四大名著IP改編電影,可謂撲得慘絕人寰。

評論方麵就更不用說。雖然在豆瓣尚未開分,但縱覽評論區,影片已經被原著粉絲的一星評論所淹沒——同為電影學院78級女傑的胡玫導演,看樣子有點要“拯救大兵李少紅”的跡象。

這部電影真的如此差勁嗎?忍痛“試毒”後,我們來客觀說道說道,看看這部電影的惡名,是否“名副其實”?

不可能一部電影拍全紅樓,抽取“陰謀與愛情”雙線有合理之處

首先要明確一點:拍攝分量如此之重的名著,雖然能吃到一些關注度紅利,但如若翻車,也將迎來最殘忍的反噬。

可以說,現在還拍古典名著,單從付出回報的角度看,就根本落不著好。而對於《紅樓夢之金玉良緣》這樣一部試圖用116分鍾囊括《紅樓夢》主線情節的作品,想被觀眾認可的難度,就更是修羅級別。

《紅樓夢》120回的內容,1987年央視版拍了36集(最後六集半未遵循程高本續書),2010年李少紅版拍了50集,電影《紅樓夢之金玉良緣》的敘事容量不要說與它們比擬,就算是比起1989年北京電影製片廠推出的六部八集電影版《紅樓夢》,都遠遠不如。

對於單部《紅樓夢》電影而言,由於體量不足,勢必要提取出一條完整的電影敘事,刪減、簡化、橋接原著的情節恐怕在所難免,這顯然是一個巨大的先天劣勢。

或許你會說,百年華語電影史上,單部拍攝且口碑不差的《紅樓夢》電影其實也有好幾部:1944年“金嗓歌後”周璿主演的淪陷區電影《紅樓夢》,1962年海燕製片廠拍攝的越劇電影《紅樓夢》,同年香港邵氏的黃梅調電影《紅樓夢》,1977年大導演李翰祥執導、林青霞反串賈寶玉的《金玉良緣紅樓夢》……

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些電影幾乎無一例外都不是傳統敘事電影,而是是由唱段分幕組成的戲曲片,它們的外在形式相當舞台化,專注於用明星魅力和演唱表現寶黛釵情愛悲劇。因此,觀眾也不太會苛求這些電影還原書中的非情感部分。而對於《紅樓夢之金玉良緣》,情況就顯然不是這樣了。

但就算改編困難很大,就算原本定下的三部曲被砍成了一部,對一直有“紅樓夢”的導演胡玫而言,硬著頭皮撞南牆就是要把電影拍出來。而她和編劇何燕江的改編策略,是從原著中抽取出了“陰謀與愛情”的雙線敘事:前半部賈府侵吞林如海死後林家財產、後半部為利益聯姻而欽定“金玉良緣”的陰謀,正是寶黛釵愛情悲劇的幕後推手。

有一說一,縱使《紅樓夢》是一部全景式的封建貴族生活百科全書,有著細密的群像描寫和海量敘事細節,但對於電影改編而言,這個主線敘事其實沒什麽毛病。關鍵在於“陰謀”和“愛情”塑造的水平如何,能不能有機聯係在一起。

影片和原著顯著不同的一點,是挑明了賈家“代管”後挪用林家家產的陰謀,這點在原著中並未明說,但見於某些紅學家們從字裏行間產生出來的推測(最主要的證據,是12回賈璉攜黛玉回蘇州參加林如海葬禮,第72回賈璉則暗示自己曾發過一筆“三二百萬”的財,除了清點林家財產之外別無可能)。

而圍繞著這樁“經濟賬”,影片著重表現了《紅樓夢》中最早由冷子興“刺破天機”的關鍵隱線:賈府在經濟上的日漸衰落。

電影開篇不久就原創了一場賈家男子送別王子騰上任九省統製的龐大會議,會上點出了賈府的經濟窘境。而在後續王熙鳳和賈璉的床幃私房話中,在王夫人和薛姨媽的聊天中,在薛蟠犯渾吐出的“內幕”中,即使沒看過原著的觀眾,也能清楚地理解賈家選擇薛寶釵(巨富小姐)而非林黛玉(家產已被賈家掏空)的利益動機。而黛玉高度缺乏安全感的神經,也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釋。

至於愛情方麵,電影也有獨特的敘事方法:以寶玉等待黛玉回京為兩人愛情戲的開端,書中初相見的“名場麵”則是在得知黛玉已死時,作為寶玉腦中的閃回出現,起到感念“木石前盟”的催淚效果。

這麽一總結,整套的改編思路,似乎還可以?

時空錯亂,拚接式的乾坤大挪移令原著粉難繃

但!是!落實到具體執行上,成片呈現出來的結果,卻能讓許多原著黨以頭搶地——因為這部《紅樓夢之金玉良緣》為了串起徹底改編後的“陰謀與愛情”敘事,影片讓原著中那些耳熟能詳的情節段落順序完全錯亂,橋接、合並性質的調整多到離譜,幾乎已經到了麵目全非的地步。

例子實在是多到罄竹難書,隻能隨便說幾個。

寶黛釵三人關係的時間線被改寫。原著中第4回入賈府、和寶黛兩人一起長大的寶釵,在片中是和黛玉回京同步進京(時間對應原著第16回),送宮花(原著第7回)的段落,也被安排到同一時間。這麽一來,寶釵徹底成了寶黛長大後才“插足”的“第三人”。

同一時間,黛玉收到寶玉送的北靜王聖賜香念珠,然後卻轉到了“探寶釵黛玉半含酸”的情節(對應原著第8回)。其實由於寶釵送宮花的時間被推遲,這樣的調整也未嚐不可——但隨後來到的史湘雲說出了“愛哥哥”的口音笑話(本應發生在原著第20回)並惹惱黛玉,隨後寶玉送去香帕撫慰,黛玉寫作了《題帕三絕》(對應原著第34回)……

八竿子打不著的事件被糅合到同一時空中,這下“瞬息全宇宙”(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了。

當然,這肯定不是影片所有操作中最猛的一個,將“共讀西廂”(原著23回)和“黛玉葬花”(原著27回)兩大超級名場麵嫁接到一起,將寶玉丟玉(原著94回)緊接著放在元妃省親(原著18回)之後,才最讓原著粉感到顛覆。

亂了,全亂套了。或許完全拋開原著來看,電影中的敘事順序倒也能說得通。但問題在於,這些像拚圖一樣被打亂的碎片,被顛三倒四地重新組合在一起,乃至於還出現了賈母代李紈大觀園評詩的“烏龍”,這真的還是《紅樓夢》嗎?

或許《紅樓夢之金玉良緣》作為同人創作的完整性與合理性還能說得過去,但作為一部改編自《紅樓夢》的電影,被罵能沒有道理嗎?

同時,這種試圖極致壓榨電影敘事效率的“乾坤大挪移”式改編,拚湊、嫁接、趕場的倉促感過於強烈。對於一部116分鍾的紅樓電影而言,《紅樓夢之金玉良緣》中的出場人物完全不算少,但得到有效刻畫的,實在寥寥無幾,還不如不安排出場。

在這一點上,別人也就罷了,但寶釵的戲份和台詞,目測幾乎少到和紫鵑差不太多,這合適嗎?

選角不成功,黛玉糟糕其餘平庸

在沒有上映之前,這版電影被“集火”最厲害的方麵,就是選角“山寨感太強”。

選角對《紅樓夢》的重要程度不必多言,胡玫自己也說過“選角成功,電影就成功了一半”,可見她知道這個道理。當年主導《紅樓夢中人》海選的時候,她還曾因和資本選角意見不合退出,之後才有李少紅接手並拍了劇版《紅樓夢》。可見,胡玫本不應該對《紅樓夢之金玉良緣》的選角“將就”。

但結果,現在我們都看見了。

公允地說,寶玉(邊程 飾)和寶釵(黃佳容 飾)的選角不出彩,但還不至於有那麽差。

邊程的寶玉麵窄瘦高,像是李少紅版小賈寶玉(於小彤 飾)的稍微精致版本,雖然和央視版的經典闊麵寶玉(歐陽奮強 飾)截然不同,但也有富家子弟的身形——然而他的表演太過鬆垮、咋呼,沒有韻味可言,甚至有些令人生厭。

黃佳容版本的寶釵,形象還算比較中正,但沒有太多戲份和發揮空間,就此略過。

至於張淼怡的黛玉,無疑是壓死電影最重的一根稻草。

拋開眼距過大、嬰兒肥等顯而易見的外在槽點之外,這版黛玉,堪比詩鬼的曠世才情,實在看不出來;弱柳扶風、轉盼含情的憂鬱之美,在她身上就像是善感中學女生的鬱悶撒嬌;雖常懷不平其實卻善開玩笑的尖利可愛,更是完全沒有——這不能光賴演員,是導演對黛玉的理解出了大問題。

就舉一個原著第23回中的例子吧——

(共讀西廂時的黛玉)不覺帶腮連耳的通紅了,登時豎起兩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一雙似睜非睜的眼,桃腮帶怒,薄麵含嗔,指著寶玉道:“你這該死的,胡說了!好好兒的,把這些淫詞豔曲弄了來,說這些混帳話,欺負我。我告訴舅舅、舅母去!”

“桃腮帶怒,薄麵含嗔”,這是一種既惱怒又嬌羞,還有幾分玩笑的微妙神態。而在電影中,黛玉的表情,完全就隻像是苦著臉、沒有任何情感內容的呆滯青春期少女。

丫鬟臉的女演員,丫鬟式的人物設定,到處垮著個臉,像炸雷一樣隨機遷怒湘雲,看不出任何優雅和聰慧——這恐怕是史上最不討喜的黛玉之一。

電影不僅對黛玉“憂鬱”的理解完全沒有厚度,對其他人物的靈魂也談不上有什麽恰切的理解,就是洋洋灑灑敘事,走馬燈式出場,過一場流水宴席罷了。即使搭了這樣那樣的景,做了這樣那樣的陳設,沒有靈魂就沒有一切。

至於所有配角的選角,隻能說是總體馬馬虎虎——關注度最高的關曉彤版元春貴氣不足,網紅臉的秦可卿更是不忍卒看,倒是楊童舒飾演的王夫人,卻可能是極少數能讓觀眾覺得妥當的——但在這樣一部質素黯淡的電影當中,少許亮點,也扭轉不了整體。

這就是《紅樓夢之金玉良緣》在人物塑造上的全麵失敗。

拍紅樓是地獄難度,大導們慎之又慎吧

對於影片失敗的結果,胡玫自己不可能沒有預期,在線下首映時也大方強調,自己“上映就不管了”,了卻一樁心願,也算“交差萬歲”。她從2005年籌備《紅樓夢》電影至今近二十年的超長周期,結局卻是如此,也是有些令人感歎。

觀眾肯定她過往那些優秀代表作,也絕對相信她想把《紅樓夢》拍好,但無論是因為能力不足還是外在條件的限製,《紅樓夢之金玉良緣》的成片,就是這樣不太體麵,不說太多批評胡玫的話,隻能說令人感到遺憾。

說句老實話,在央視1987版《紅樓夢》已入“正典”、幾乎支配了全國人民對紅樓人物想象的情況下,《紅樓夢》的任何後續影視化,都不能避免被“先入之主”的印象所影響,換句話說,無論如何都會被噴"不如央視版"——即使人們都快忘了,其實央視版首播時,也曾遭到過來自專家連篇累牘的批評。

在當下的環境裏,能拍出有水平的影視版《紅樓夢》不易,收到觀眾的認可更難——眼見胡玫失敗了,還有不撞南牆不回頭,願意為了自己的“紅樓情結”挑戰極限任務的,上個月剛剛傳來《後宮·甄嬛傳》的“黃金搭檔”流瀲紫和鄭曉龍官宣開發新劇版《紅樓夢》的消息。

用那英老師的話說,祝他們成功吧。

(文/阿拉紐特)

查看評論(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