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初,家住浙江德清縣的鄧女士在社交平台發帖稱,家裏的一顆蘋果長出了“白色蘑菇”。隨後一名在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真菌多樣性與分子進化課題組就讀的博士生聯係到鄧女士,稱蘋果上的菌菇應該是可食用的白參菌,具有很高的食用和藥用價值。鄧女士將長有菌菇的蘋果寄給該課題組以進行研究。8月16日,鄧女士告訴北京青年報記者,課題組將培育出的第一批白參菌寄給了她,她中午做了一道“白參炒蛋”,因為菌菇是從她發現的蘋果上栽培出來的,所以她感覺很開心。
鄧女士此前在蘋果上發現的白參菌
前不久,浙江德清縣的鄧女士發現家裏的一顆蘋果上長出白色蘑菇,覺得新奇就將照片分享到了社交媒體上,迅速引發了網友們的熱議和關注,並引起了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真菌多樣性與分子進化課題組研究人員許博士的注意。
許博士表示,出現在蘋果上的菌菇非常罕見,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因此他私信了鄧女士,希望能夠購買這個菌菇樣本。鄧女士對此回應稱:“如果這個蘋果對研究有幫助,還是讓它去到有用的人員手裏,也算是做好事了。”最終鄧女士沒有收錢,直接將蘋果上的菌菇樣本寄到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7月8日,許博士所在的課題組收到樣本後,立即開始了研究工作。許博士介紹,這個蘋果上長的蘑菇實際上是裂褶菌科的白參菌。白參菌具有極高的食用和藥用價值,一般喜歡長在腐爛的木頭上,此前也有過出現在桃子、柿子、椰子殼的例子,但長在蘋果上他也是第一次遇見。
8月16日,該課題組另一位研究人員木立恒告訴北青報記者:“我們之前很少發現長在水果或者蔬菜上麵的菌菇,我們也很好奇它為什麽能長在水果上麵。在收到蘋果上的菌菇樣本後,最近又有網友給我們寄來了長在大蒜上的白參菌樣本。相關的研究還在進行當中。”據介紹,近期蘋果上的白參菌樣本經過24天培育,誕生了第一批後代,一部分新培育的白參菌已被郵寄給鄧女士。
木立恒表示,課題組成員已經嚐過了此次培育出的白參菌,“這次培育出的白參菌沒有明顯的蘋果味,但後續通過多次試驗,也許可以栽培出蘋果味的白參菌。”
鄧女士告訴北青報記者,她是在8月13日接到課題組的信息,說要給她寄一些白參菌來。8月16日,她收到了課題組寄來的1.8公斤白參菌。
鄧女士此次用白參菌烹飪的“白參炒蛋”
鄧女士表示,當天中午她做了一份“白參炒蛋”,“白參菌長得像一朵花,嚐起來沒有蘋果味。口感偏硬,但是很鮮,越吃越有味道。未來我打算試試不同的烹飪方法。”鄧女士告訴記者,之前也吃過白參菌,但這次吃到的白參菌是從她發現的蘋果上培育出來的,因此她感到非常開心。
“一個不起眼的蘋果在科學家們手裏變成了寶貝,還能大批量種植出來,我覺得是一件很不可思議的事。這也許是我離科研最近的一次經曆了。”鄧女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