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們取下戴了20多年的節育環
看理想
2024-08-16 08:22:25
你聽說過節育環嗎?這是一種放置在女性子宮腔內的避孕裝置。長時間佩戴節育環,可能引發出血、腹痛等病狀,還可能嵌入肉體或者進入腹腔,嚴重影響身體健康。
2014年,藝術家周雯靜把曆史上出現過的300多個節育環1:1複刻,創作出《女人係列·節育環》。這些節育環被放置在反光的藍絲絨布上,乍一看像女性首飾,充滿了諷刺意味。幾年後,作品在網絡上引起轟動,帶動人們關注中老年女性超期佩環問題。
不久前,我們邀請周雯靜與清華大學社會學係教授景軍對談。從節育環出發,探討藝術與社會現實的關係,以及如何促進實際行動的產生。
對談人:
周雯靜,藝術家
景軍,清華大學社會學係教授
01.
承擔生育風險的往往是女性
周雯靜:節育環是20年代一個男性猶太醫生發明的,到了六七十年代被廣泛運用。據統計,全世界使用節育環的人中,有2/3在中國大陸。
中國衛健委的數據顯示,近50年來,5.4億人次的中國女性佩戴過金屬節育器。這個數據如此之大,值得我們去了解其中的問題。
景軍:在我們國家,是不是有很多中老年婦女還戴著節育環?
周雯靜:對,中老年女性超期佩戴節育環是個非常嚴重的現象,尤其在農村。人民政協網曾經發文,指出超期佩環對女性身體的危害,也號召絕經之後的女性及時取環。
景軍:你怎麽從藝術家的角度看待這個嚴重的社會事實?
周雯靜:《女人係列·節育環》是我人生中第一件藝術作品。創作動機來自2011年,我陪母親取下了她佩戴了20多年的節育環。取環之後她大出血,對身體的損傷很大,對我的家庭打擊也很大。
《女人係列·節育環》
我因此開始關注節育環,查詢它的原理,做了長達兩三年的田野。創作過程中我有想過做一個房間那麽大的盆骨,或者把節育環放大到人們可以從中間穿過去,以戲劇化的效果展示。
最終我選擇了什麽都不做的方式,按照1:
1的尺寸還原曆史上曾出現過的300多個節育環的形狀。它看似非常的冷酷,好像也沒有做什麽藝術化的效果,沒想到六年後在網絡上掀起了廣泛的傳播和討論。
景軍:為什麽男的不戴節育環、不吃避孕藥呢?這是父權主義的結果嗎?
周雯靜:不能簡單粗暴地下結論。這裏麵有個前提,承擔生育風險的都是女性。實際上,男性結紮手術更簡單、更便捷,還可以複通。而輸卵管結紮或者流產手術,對女性身體的傷害是巨大的。
但在曆年的數據表格中,我們看到近70%的節育手段仍然是上環和墮胎。有醫生說,節育環的失敗率隻有13%,可是5.4億人次的13%也是一個龐大的數據。“量化是感知的敵人。”
當我們把一切數據化,用理性主義或者科學的話語來解釋的時候,其實忽略了一個又一個具體的人所遭受的具體的困境。我看到網絡上有4萬多條留言,很多人躲在假名字背後講述自己或家人的經曆,那些東西是非常真實的。
從馬克思主義與女性主義的視角來看,節育環可能是社會生產製度導致的結果。西爾維婭·費代裏奇的《凱列班與女巫》提到,從16世紀到18世紀,歐洲在獵巫行動中殺害了將近10萬的女性,達成了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
其中最重要的手段就是控製女性的身體,把她們困在家裏從事家務照護這種社會再生產勞動。女性的節育史,就是女性的身體被一步步管控的過程,也是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的過程。
《使女的故事》
景軍:你認為女性的這種藝術呈現可以被男性取代嗎?
周雯靜:沒有絕對的答案,但女性一定有優勢,因為是她們的切身感受。我還有一個作品叫《增生》,是乳腺鉬靶的X光圖像。
這是為了篩查乳腺癌和乳腺結節的醫學手段,但在整個檢查的過程中,身體被極度物化。醫生會用兩個木塊把胸部夾到最極端的狀態,其實就是在人最痛苦的一刹那把照片拍下來。
還有鴨嘴鉗,孕婦生產的時候不斷有醫生走過來,把鴨嘴鉗插入陰道和宮頸內探測,這個過程是極度不適的。費代裏奇說過,沒有任何一個器官應該被這樣對待。
02.
用藝術重新想象社會現實
景軍:為什麽國內大家對節育環的反應這麽強烈?
周雯靜:這是我們母親乃至奶奶這一輩人共同經曆的曆史事件,節育環使用基數如此龐大,與我們這一代每個人都相關。我看到過很多人的留言,大家談到自己的母親有超期佩環的問題,以及那些佩環之後的副作用,包括宮外孕、子宮不適配等等。
而且讓我動容的是,很多男生說,他們把我作品的采訪視頻當作一個跟母親之間的緩衝途徑,先把視頻發給母親,再與她聊天,問她取環了嗎?他們留言感謝我,因為我的視頻,他們有機會拋開羞恥,了解母親的經曆。
景軍:能通過藝術把社會事件呈現出來很不容易,它並不是簡單的社會現實的複製。學者可能會用社會分析來研究這個現象,但並不會表現出這樣的想象力,這很有趣。
周雯靜:確實是這樣,學者和藝術家共同關注一個事情,可能藝術家能更快把它做出來,因為我們不需要求證,隻要通過直觀感受表達就可以了。但是學者需要求證數據,做田野調查,最後得出研究結果。這也是我們不同的分工。
在上世紀70年代第二波女性運動高潮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很多這樣的女性,她們非常大膽地用女性身體器官的形象創作,通過藝術插圖科普女性身體的現實情況。現在,經過自媒體的幫助,我們也可以進行相關的科普。
《從不,很少,有時,總是》
從70年代開始我們就提健康行動主義,您怎麽看待藝術作為一種技術手段在其中的作用?
景軍:我見過很多為社會服務的藝術幹預手段,比如說我們過去防治艾滋病的時候,會在大街上貼各種各樣的藝術畫,告訴大家遠離毒品,這是跟這生命有關係的。
藝術參與的空間是很大的,隻不過有時候藝術行動並不總能產生想象中的效果。我們之前跟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四川美術學院等中國17家美術學院一起,邀請學生們進行關愛老人的創作,比如第一個題目是關愛老年人的記憶,第二個是關愛老年人的自殺問題,第三個是關愛老年人的抑鬱問題。
首先,我們把入圍作品放在一起進行顏色分析,看這些作品以光明的顏色為主,還是暗淡的顏色為主,大多數學生選擇的是暗淡。第二個是選擇這些老年人是積極的、幸福的,還是悲觀的、孤獨的,大多數人選擇的是老年人是孤獨的。
之後,我們一步一步分析構圖裏的形象,發現藝術家們分成了兩類,一類是看到了魯迅所要講的呐喊,要把對老年人不公的體認喊出來;另外一種是少數,大概隻占三分之一,他們對老年人的解讀是齊白石式的老當益壯。
這兩種解讀都是有意義的,都在用藝術手段解釋社會現實。
《困在時間裏的父親》
周雯靜:根據您剛剛說的內容,選擇把老年人創造成灰暗形象的學生占三分之二,但有沒有可能這是年輕人對老年人的一種刻板印象?
景軍:其實我們也想到了這個結果,因為藝術家的創造也是受意識形態支配的。我們國家長期以來在講所謂的“人口紅利說”,社會裏的年輕人越多,生產力提升的可能性就越大,老年人越多,社會進步的可能性就越小。
學生們把老年人看作孤獨的、暗淡的、走向死亡的,這個基調實際上和“人口紅利說”是一樣的。所以如何運用藝術手段重新想象老年,呈現將老去、將離去的狀態,也是一個特別大的挑戰。
03.
如何促進實際行動的產生?
景軍:今天的討論有一點特別重要,社會學家和藝術家各有自己的一套方法,隻不過社會學家更多的是經驗主義,藝術家更多的是直接主義。
周雯靜:好的藝術家一定有很強烈的直覺。我在您的課程中也學習到,人類學的領域還有藝術人類學。藝術人類學的學者是介於藝術家和學者之間的角色,他們可能既具有直覺,也有田野思維。
景軍:能做到那樣的都是大師了,這是一種不容易達成的狀態。但我想再問一個問題,你為什麽會來我們醫學社會學的課呢?
周雯靜:其實不可能僅憑直覺做好藝術。臨床強調的是田野調查,與病人接觸,聽課給我帶來了巨大的幫助,讓我了解了這些理論,以及人類學和社會學的方法,為我提供巨大的理論支撐。如果我前期沒有了解這些東西,也沒有辦法處理這些感性的感受。
景軍:還是藝術家更偉大,藝術家聽了人類學的課能夠升華,我們聽了、看了藝術的東西,還是不知道怎麽能夠做出更好的社群研究。要怎麽通過觀看藝術作品,來促進經驗主義的分析?
周雯靜:它一定是有交叉的。我在您課堂上得到的感受是,藝術作品不應該隻成為書裏麵的一張插圖,它不僅僅是一張說明性、闡釋性的圖像,而有著更多的可能性,它能夠在社會中產生具體的效果。
比如,有一些年輕女性用節育環這張圖像在微博上發起了帶媽媽取環的運動,真的有人因此去取環,它帶來了實際的行動結果。
《直美與加奈子》
景軍:我很期待節育環這個作品最終會帶來多大規模的改變。多少人會帶媽媽去取環?是幾個人,還是上千上萬的人?如果是上千上萬個家庭,等於用藝術啟動了一次社會運動。
周雯靜?:同樣地,社會學也可以促進社會現狀的改變。網絡上關於如何麵臨老齡化的問題,有著很激烈的爭論。有一批專家說,可以通過提高生育率來解決老齡化的問題。我非常不讚同的這個觀點,您怎麽看?
景軍:如果我們依然把養老的希望和最後照養的希望放在家庭裏,實際上等於忽視社會建設。
我們要有一個去家庭化的思想,不應該把解決社會問題的方式寄托在家庭上,而應該寄托在非政府組織、社工、互助養老上,讓它成為一個多元化的體係。
社會發展可能需要考慮去家庭化,不要對家庭製度有太多的幻想,如果有太多的幻想和期望的話,會失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