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再度減少,這一次撤資創紀錄!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上個季度,外國投資者從國內撤資達到了創紀錄的水平。

根據外匯局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4-6月,我國國際收支中的直接投資負債減少了近150億美元。

如果今年剩餘時間這一趨勢繼續延續下去,那麽這將是自1990年有數據以來,外資的首次年度淨流出。

過去數年,外國直接投資幾乎一直在下跌,用跌跌不休來形容也毫不為過。

為了提振外國投資者對華信心,過去數年,我們也幾乎是喋喋不休地訴說著國內經濟的長期向好,但從實際情況來看,效果難以改變。

為何外資一跌再跌,難以改變?

從實際情況來看,國內新建工廠等新增投資低於預期,是關鍵性因素。

低於預期,即意味著投資回報率低;再者,國內過去多年來“重投資,輕消費”的經濟模式沒有得到轉型,也進一步導致了外資的投資意願降低。

疊加歐美地緣局勢複雜性,以及美國大選的不確定性,共同導致了外資投資的下滑趨勢。

從數據來看,外國企業對華直接投資減少了148億美元,折合人民幣1062億元;從用於工廠建設和並購的資金來看,流出資金已經超過流入的規模。

資本外流的金額已經超過了自1998年啟動統計以來首次出現負增長的2023年7-9月的121億美元。

過去,在華市場一直都是僅次於美國的最大投資地;自我們引入市場經濟以來,一直積極吸引外資,促進經濟高速增長,這個速度幾乎沒有太大變化,哪怕是2008年的次貸危機,也沒有影響到外資投資我國市場。

但轉折點出現在新冠病毒期間。

2022年春天,國內最大的經濟城市上海陷入封控,長達數月的封控一度引起人們的恐慌,對未來擔憂加劇的外資直接投資也從2022年4-6月開始大幅下降。

新冠病毒一直到2023年1月才堪堪結束,人們一度以為失去的外資會回來,正如失去的消費會出現“報複性”一樣。

但事實證明,有些東西一旦形成了既定事實或習慣,那麽就很難回來。

此刻,擺在我們麵前更大的挑戰,可能比新冠病毒還要嚴重。

外資為什麽沒有隨著新冠病毒解除而回來呢?

答案是內部的經濟結構出現了問題。

一開始就是房地產,從恒大陷入債務危機開始,房地產行業的問題就開始不斷顯現,碧桂園、甚至是萬科都相繼出現財務困難,連帶著影響市場情緒,房價開始下跌。

房價暴跌,過去幾十年來積累起來的國內中產群體,率先扛不住。

房子占據著國內家庭資產的七成左右,尤其是大量的中產群體幾乎把所有的資產都押注在房子身上,房價一跌,就意味著中產的財富開始縮水,於是消費就變得謹慎,甚至開始降級。

消費不足,層層傳導,最終我們對外資的吸引力,也開始減弱。

盡管新冠病毒結束了,但轉頭我們就撞上了房地產下行周期,這是一個需要用更長時間來解決的結構性問題。

內需不足,經濟複蘇力度依然薄弱,這是我們今天所麵臨的問題,今年4-6月實際國內生產總值按現經濟“瞬間風俗”的季節性因素調整後的環比數據來看,增長了0.7%,與1-3月的1.5%相比,已經有所放緩。

國內消費不足,國外貿易壁壘升高,內外夾擊之下,都導致外資流出意願加大。

包含在對國內投資之外的外資當地法人等相關企業的債務淨流出高達220億美元,淨流出額創下有可比數據的1998年以來的新高,這也顯示出海外的母公司從當地法人撤回資金的動向正在加強。

毫無疑問,這絕對不是一個好消息。

很多人說,我們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了,外資來不來無所謂,來了固然更好,走了也無所謂,對我們沒有多大的損失。

但說這話,是完全沒有事實依據的。

早在幾年前,高層就曾說過,投資每增長1個百分點,就可以創造數十萬個新增就業崗位,考慮到今天國內就業形勢的嚴峻性和內卷性,這表明在現階段,由於內需和投資的不足,新增就業崗位較少,已經導致了內卷的固化和擴大。

作為一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投資和國際一旦脫軌,後果是非常可怕的;往小了說,新增就業崗位不足,職場更加內卷,普通人的收入上升機會更少。

往大了說,外資減少,是否也意味著我們已經離國際化越來越遠了呢?

毫不客氣地說,我們是現階段國際秩序的最大受益者,這一點是不可改變的事實,從2001年加入WTO以來,我國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裏,都是世界上最大的貿易順差國,每年賺到的外匯,都是一個天文數字。

因此,外資減少,看起來好像是外資的損失,但考慮到其他新興經濟體的不斷崛起和吸引外資不斷增長,對我們來說,外資流入我國市場的減少,我們自己的損失其實要更大。

這一點,已經體現在了就業上麵,這也是為什麽近年來我們一直在不厭其煩傳達經濟穩中向好的原因,那就是吸引外資的回流。

吸引外資當然很重要,但具體應該怎麽吸引,相信這是許多人也都明白的一個共識,透明化、法治化、公開化,以及更市場化,這些都是吸引外資的途徑。

但另一方麵,觀念上的變化可能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早在2018年6月,經濟學家陳誌武去印度開會,就發現了其他國家對我國態度的轉變;會上無論是來自美國,還是韓國、印尼和印度的嘉賓,都在“提防,充滿懷疑”。

當時的陳誌武在微博上寫道:“幾年前不是這樣呀。當然可以怪他們有偏見,但是其他原因呢?”

我想,這就是今天我們應該反思的地方。

外資對我們的態度變了,背後是不是國際上對我們的態度發生的根本轉變?當經濟不再是唯一的吸引外資增長點,那麽我們是不是應該把更多注意力轉移到其他方麵,例如價值觀和觀念。

如果沒有觀念上的全球化,隻有貿易上的全球化,商業關係往往隻能夠做一錘子買賣,不能夠長久持續。

外資減少,國際環境的變化,當然不排除他們的偏見,但除了偏見之外,其他東西也很重要,引入市場經濟四十多年,不管是全球化還是在市場經濟下,普通人都是最大的受益者。

作為最大受益者,我們不僅僅需要賺錢來改善我們的生活,我們可能也需要改變觀念,去融入當下的國際秩序,這一點很重要。

沒有內需,就要創造內需;沒有信心,就要創造信心。

凡是那些對創造內需和創造信心不利的東西,我們就都不應該做。

而這,才是吸引外資的最大依仗。

查看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