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不充分、不對稱的情況下,用刻板印象腦補事發時的場景,很容易讓人陷入主觀臆測、隨意定論的誤區,成為事實上的謬論製造者
8月9日,網傳“一小夥在地鐵車廂內遭老人毆打”一事有了調查結果。據青島市公安局地鐵分局通報,在地鐵乘車時,23歲的和某城對69歲的翟某緒進行了滋擾辱罵,後雙方發生肢體衝突,和某城扯破翟某緒上衣,翟某緒擊打和某城麵部,造成和某城右側鼻骨粉碎性骨折。警方對和某城處以行政拘留處罰,對翟某緒采取刑事強製措施。
通報說明了涉事雙方的乘車信息和具體表現,與之前網傳的信息大相徑庭,事情的原委尤其令人意外。從網傳視頻看,是老人在毆打小夥,這種“老人欺負年輕人”的畫麵感自然容易引發“公憤”。現在看來,有圖未必有真相。通報明確指出,和某城上車後,對周圍多名乘客進行言語滋擾。其後,又對翟某緒進行滋擾辱罵,是令事件升級的導火索。再者,和某城絕非網傳的“打不還手”,而是有動手情節。
網傳的“因年輕人不讓座而導致老人發飆”等內容,也隨之被擊碎。青島地鐵車廂裏真實的這一幕,讓喜好想象者付出了情緒上的“代價”。
這說明,在信息不充分、不對稱的情況下,用刻板印象腦補事發時的場景,很容易讓人陷入主觀臆測、隨意定論的誤區,成為事實上的謬論製造者——在這種情況下,人們所強調的公正評說,反而是最不公正的。誰都不希望如此,但事實就是這麽骨感。
根據通報的情形,涉事年輕人縱然有受害的一麵,畢竟他滋擾辱罵在先。當然,涉事老人的行為確實過了頭,但一來,他擊打涉事年輕人的麵部,是“肢體衝突”的一部分;二來,涉事老人由被滋擾者變成致人輕傷者,以至於受到刑事強製措施,這一變化著實令人唏噓。
在還不掌握事件完整情況下就想當然地“推論”,多會出現所謂的“反轉”。應該看到,一些事件發生時,情景較為複雜,如果不能以多個視角來審視,出現視覺和觀感偏差也就不奇怪了。
在真相不明的情況下按照片段式畫麵、作出“聯想”式判斷,不僅對涉事各方都造成傷害,而且對輿論生態有所滋擾,形成某種亂象。
地鐵上這類身邊事,關注度往往很高。人們對於社會公平正義的嗬護之意,也溢於言表。顯然,當人們痛斥老人逼人讓座不成就動手時,出發點還是維護公共環境的秩序,希望對“霸蠻”者形成道義上的壓力。但是,由於表錯了情,會錯了意,冤枉了當事人,反而帶來種種被動。這一教訓不可謂不深刻。
批評他人非常容易,但看清本質、言之有理不容易。
麵對紛繁複雜的社會事務,唯有更冷靜、更理性,避免浮躁和主觀性,才能更接近事實“本尊”,讓公共表達變得更深刻、更有價值。
此外,和某城上地鐵後就處處惹事,他何以如此狂躁?是否因為在當時的環境中受到其他因素刺激所致?出於對公共安全的考量,聚焦這些問題,加以關注並“解題”,同樣值得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