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做題家,“卷不過”印度潤人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本文來自:表外表裏 ,作者:餘俐伶,編輯:曹賓玲 付曉玲

向“不要臉”的印度朋友學習之後,張莉發現賺錢容易多了。


再一次收到能力範圍之外的項目邀請,她沒有老老實實答“不會”,而是模仿“不管會不會都先拿下”的印度朋友,答了一句“可以試試”,最後邊學邊做,賺了300刀。

曾經,張莉對這種“沒有金剛鑽,硬攬瓷器活”的行為很不齒,但後來她發現,印度朋友攬完活會瘋狂惡補知識,直至能夠在任何時候跟任何人聊起任何有關項目的話題,而自己卻屢屢與機會失之交臂。

提起印度人,人們總會聯想到溜須拍馬、招搖撞騙、狂妄自大的“亞洲笑話”,但與幾位印度人打過交道之後,張莉發現在海外職場印度人很多時候完勝中國人。

以名額少、申請難的美國H1B工簽為例,2022年的獲得者中,約73%為印度軟件工程師,人數達到中國的6倍。

海外高管隊伍的對比更鮮明,2023年《財富》世界500強外企中,華裔CEO隻有3名,印度裔CEO有14名之多。


在張莉看來,印度人或許才是真正的“亞洲卷王”,他們有技巧、有組織、有信念,像過境的螞蟻大軍一般,席卷海外膏腴之地

一、做得再好,也“卷”不過印度人

付費找中國專家改簡曆,阿迪沒收到一個麵試機會,印度朋友幫忙潤色後,她火速拿下4份offer,成功率高達50%,而且都是幾十上百人競爭的崗位。

對如此懸殊的結果,阿迪其實並不意外,當初印度朋友修改簡曆時,她已深刻感受到差距。

打開領英,搜索10個同崗位印度人,挑選出三份最優秀的簡曆,逐字對比摘抄別人用得好的動詞、副詞和量詞……印度朋友一番操作後,阿迪發現自己的簡曆煥然一新。


此前專家修改的簡曆也不差,按中國人的審美標準已經接近完美,但新改的版本,添了許多高級的單詞,也更強調完成比率等工作細節,對比下來舊版顯得空洞乏味。

朋友告訴阿迪,印度人的簡曆往往經過多次轉手整合,能夠囊括大量吸引雇主注意和躲避機器篩選的關鍵詞,所以能化腐朽為神奇。

但她卻覺得,問題的根源在於印度人比中國人更懂海外職場

海外名校畢業、畢業就職世界500強公司的喬力,從小就是“別人家的孩子”,但他真正獲得領導的器重,居然是靠印度同事“掉鏈子”。

明明是一模一樣的行程,喬力把工作內容和所見所聞全部列進去,滿打滿算隻有2頁內容,印度同事卻能洋洋灑灑寫5頁。


仔細一看,裏麵赫然寫著“與某大佬共進午餐,期間圍繞業務進行了愉快會談”“會後與某團隊碰麵,討論了我司項目的可行性”……哪怕隻是簡單寒暄,也寫出了煮酒論劍的味道。

一開始,他對此嗤之以鼻,但“務虛”的印度同事在領導麵前大談特談自己的工作,占據了大部分會議時間,而業績毫不遜色的自己在領導麵前卻說不上幾句話。

再加上不善言辭,幾次類似的事情發生後,喬力在團隊中的存在感越來越低。

直到一次印度同事請假,他終於獲得向領導單獨匯報的機會,把自己對業務的思考和嚐試一股腦都講了出來,領導才仿佛第一次認識他:“我沒有想到你有如此精彩的觀點。”

領導的點評驚醒了喬力:“我們中國人總是埋頭幹事,習慣用成績說話,但海外職場更注重表達,你不說出來,別人就不會關注你。


相比之下,印度出海打工人從小學習英語,又被鼓勵大膽發言辯論,他們開放、積極、溝通的心態與海外職場文化更契合,自然更如魚得水。

想清楚這點,喬力也開始學著“自我包裝”,印度同事寫5頁報告,他就寫8頁。但印度打工人不止卷工作形式,他們還卷人情世故。

手機亮起,蒂婭看一眼屏幕,顯示信息來自前印度領導,她不用點開就知道裏麵的內容:每逢節假日,前印度領導都會發來一大段節日祝福,順便表達對與蒂婭共事時光的懷念。

在國內職場上,領導很少會給下屬私發祝福,更何況是前領導,蒂婭一直以為,離職後隻會江湖再見,沒想到人家並沒有因她離職而改變對她的熱絡。

在此之前,蒂婭總覺得印度同事的熱情有表演成分,畢竟聽過太多“陪老板的老婆孩子逛街的印度同事,跟老板一起晉升”的故事。但這位前領導,工作能力有目共睹,並不是阿諛奉承之輩,他的人際交往能力讓蒂婭心服口服。


同組印度工程師剛入職頭兩年,念念也以為自己遇到了“神仙同事”:小夥子自信幽默,走到哪兒都自帶笑聲,並且勤懇上進,會主動包攬項目雜事、免費當業界協會秘書,到處“發光發熱”。

如果要論升職加薪的競爭對手,念念第一個會想到他。但等自己升職成為印度小哥的上司之後,她發現這些光鮮隻是人設而已。

二、印式職場手腕,是從小練就的生存本能

眼角餘光瞥到又一個部門組長繞過會議桌向自己走來,念念不禁在心裏翻了白眼,知道熟悉的一幕又要上演了。

“Alex真的離職了?這麽一位難得的夥伴走了,真是太讓人難過了。”開場話頭、內容主旨,都沒有超出念念的預期:抒發痛失“熱心”印度小哥的惆悵之意。


每到這種時候,已經看穿印度小哥真麵目的念念隻能苦笑,感慨印度人“手段高”。

“我們組主要負責專利申請,每年的獎金額度和小組申請數量直接掛鉤。”念念說道,然而在她查看每個組員的進程,以重新確立項目計劃時發現,印度小哥一年就申請了一個專利,與4個的KPI下限差一大截。

並且根據專業判斷,小哥唯一申請下來的專利僅中差水平,尚未完成的項目文檔更是亂七八糟,本職工作留下了一堆爛攤子。

然而,還沒等念念從濾鏡崩塌中回過神,印度小哥就離職並靠人設進了一家實力更雄厚的公司;同時,還有原公司這些不明真相的眾人對其念念不忘。

不過,念念強調自己也遇到過有真才實學的印度人,並不是所有印度人都空有其表,但立人設幾乎是每一個印度出海人的必修課。


艾布永遠記得,自己誇讚印度朋友在美國大廠左右逢源、如魚得水時,對方的自嘲:人們所不齒的印度式職場手腕,是我們為了改變貧窮命運,而練就的求生本能。

艾布的朋友來自印度一個標準的多孩家庭,從小就要學會察言觀色,以調整言行和風格,扮演好有利於自己的角色,來爭奪匱乏的食物、玩具、機會以及父母的愛。

打完了家庭成長戰,還有社會生存戰等在前麵。

可以看到,印度的公務員選拔堪稱“千軍萬馬踩鋼絲”,以2023年為例,報錄比約為0.08%;相比之下,人口規模相當的我國國考報錄比約1.48%。

普通工作的機會,也搶破頭。國際勞工組織和人類發展研究所數據顯示,印度的失業率持續飆升,青年失業尤為嚴重,2022年占到總失業人口的83%。


本土的生存空間被一再壓縮,大家不得不“孤注一擲”往海外走。

艾布有位印度同事,就是作為“全村的希望”來加拿大留學的——除了父母,家族的叔伯、阿姨都盡自己所能,每年給他提供經濟支持,幫他在加拿大讀完書。

這位印度同事工作日加班拉滿,周末還要去咖啡店全天兼職,晚上短暫的休息時間,就蝸居在十幾人合租的小公寓裏。

長期的辛苦和高強度工作,讓小哥患上了腎結石,需要馬上做手術,可這個狠人為了省下手術費,硬是忍著劇痛回印度去做。

之所以這麽拚命,就艾布所知的是,“他想快點賺錢、站穩腳跟,幫其他親人出來,報答大家。”


畢竟擺在每個人麵前的隻有一條路:想一切辦法走出去,然後留下去

瑞米在籌建印度分部、遠程麵試碼農時發現,凡是上一波人的麵試裏出現過的考題,下一波人再麵時基本都能答對,最後題庫裏的題都不夠用了。

她們調查一番,發現先麵試的人放下電話,會立馬把考題默寫下來,請人寫標準答案,讓剩下的人集體背誦。

“這種‘成功不必在我、成功一定有我’的精神,讓人歎為觀止。”瑞米唏噓道,國人已經夠卷了,可跟印度人比,小巫見大巫。

而抱團出海的習慣,也讓印度人所到之處,寸草不生。


三、“三個臭皮匠,頂過一個諸葛亮”

在迪拜待得越久,程苒就越懷疑自己到的不是中東,而是印度。

入職辦銀行卡的時候,印度HR便向她介紹自己有印度老鄉在開卡銀行工作,服務能力一流棒,有任何需求都可以找他幫忙。

程苒以為是好意,笑著應下,但很快發現其實這家銀行已經包攬了整個公司的金融業務。更離譜的是,公司裏新招的很多同事都是印度裔,她們部門的“含印量”半年內漲了一倍。

不僅是公司,程苒發現迪拜的餐廳、超市也逐漸被印度人承包,“感覺空氣中彌漫著一股濃重的咖喱味”。


她深刻體會到,“當一個地方出現了一個印度人,很快就會出現一窩印度人”所言不虛。而眼看著印度人接管世界,她的危機感也油然而生,因為在海外華人還是熱衷單打獨鬥。

“這是比較基礎的問題,感覺你可以再回去好好了解一下。”總監的話音剛落,蒂婭就知道,又一個候選人被判了死刑。

這已經是最近半年,總監淘汰掉的第3個中國候選人,雖然是同胞,但總監沒有絲毫心慈手軟,各種學術、應用題輪番上陣,並且刨根問底,候選人有任何一方麵的表現不如意,都不允許錄取。

但印度總監麵試自己的同胞,卻是另一個畫風:問的多是淺顯的常識,專業題答不上來也不要緊,會後點評還能從“表達自信”“想法新穎”上找補,千方百計去放大候選人的優點。

印度人覺得世界就是草台班子,工作可以邊做邊學,會給自己人放水。”蒂婭感慨,但中國人還是做題家思維,一場麵試定生死


這樣的“鐵麵無私”本身無可厚非,但有時候,華人還會壓榨自己人。

聽說印度同學在美國順利找到了工作,不僅工資待遇很好,公司還幫抽工作簽證,愛麗絲立刻心動了。

她優先投簡曆給華人律所,本以為憑借自己的學曆和同胞身份,在華人律所找份工作是手到擒來,沒想到卻吃了無數閉門羹。

愛麗絲麵試過的好幾家華人律所,不僅開出的薪水難以糊口,還不幫抽工作簽證,就算抽,工簽費用還要自己承擔。

年輕律師本就囊中羞澀,這樣的待遇顯然會讓愛麗絲更加艱難,心灰意冷的她找印度朋友吐槽,沒想到卻在印度朋友的介紹下進了一家本地律所。


“印度朋友真的很樂意給人提供幫助。”愛麗絲感歎。相比初出茅廬的愛麗絲,老油條蒂婭不僅感受到印度人的古道熱腸,也對他們赤裸裸的“拉攏”心知肚明。

在整個行業裏,蒂婭可謂“十項全能”,不僅涉及並購、谘詢、風控、戰略等諸多領域,晉升也是同期中比較快的,她明顯感覺到,自己比其他同事更受印度人的歡迎。

但收到印度同事的聚會邀請,她仍會欣然赴約。

猶記得第一次受邀參加聚會時,擠滿現場的二十多人,讓蒂婭驚歎不已。印度朋友告訴她,他們從學生時期開始就一直保持密切的聯係,聚會一般沒有特別的主題,隻要有空就聚。

蒂婭知道,所謂的“溝通感情”可能都是托詞,在這個聚會上,分享行業資訊和內推機會才是重頭戲。


但明知被利用,她也甘之如飴,畢竟她很享受當下的開心,也不介意和印度人互相成為彼此的資源。

她決定,以後要跟著印度人混。

dengzc1971 發表評論於
至今為止最好的分析印度人在歐美得勢的文章。
信筆由墨 發表評論於
中印的水平如何,看看兩國的科技製造,應該不難得知。或許,印度人是牆裏開花牆外香,中國人沒這本事吧。
Q22 發表評論於
印度人偷雞摸狗的事多! 能吹,撒謊不愧疚,拉幫結派。偶然有好老印,不多。1-2%?
簡單一點好 發表評論於
中美文化是不同的。華人的地位要上升, 除了保持自己的勤奮善良等優點,也許還要了解美國文化, 知道美國人的三觀及言行禮儀。比如說美國人愛讚揚人, 不喜歡自我誇耀, 喜歡表達謝意,不喜歡說三道四等。看幾本美國的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good manners, 箴言和新約聖經等書, 甚至怎樣教育孩子的書,也許會有幫助。
dhyang_wxc 發表評論於
有本兒《江湖叢談》,談清末民初的“舊社會”江湖。講的就包括印度人這一套。

書中有“腥加尖,最賺錢”。腥就是有腥羶那個味,吸引人,卻沒有實質。尖,就是專業和真功夫。

歐美職場,有些行業還算好,如果都墮落到了“舊社會”江湖,是很令人sick的一件事。

對於以賺錢為目的的人,當然要“腥加尖”。但很多人尚有良知存留,作不來。這種人勉強去作,也是很令人sick的一件事——中國人能看穿腥,其他印度人和非印度人也能。

這篇文章,不見大體,腥而不尖。

德州呆子 發表評論於
不管會不會,接了活再說 形容了市場上 100%的谘詢公司。
不能再沉默 發表評論於
清漪園 發表評論於 2024-07-30 05:05:35
好文!承認自己技不如人有那麽難嗎?
===================================
這不是“技不如人”的問題。在美國的社會層麵上,印度裔在事實上顯得更為成功。但從我個人角度卻不能欣賞他們的很多做法,不是我學不會,是我在情感上沒法認同。

而印度之“迷思”多多少少能夠支持我自己的觀點,為什麽印度人有怎麽多“優點”,但是“印度”作為一個國家卻那麽落後呢?這個非常說不通,不合常理。
清漪園 發表評論於
好文!承認自己技不如人有那麽難嗎?
不能再沉默 發表評論於
然後會發現:整個國家都是印度人的時候,所有這些印度人的優點就會變成國家發展的噩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