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複性存錢的年輕人:更喜歡存錢了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據央行報道顯示,2022年,在我國人民幣存款的新增水平創下曆史新高以後,在2023年間,存款又增加了25.74萬億元。

麵對眾多的不確定性,人們更喜歡存錢了。在所有的存錢人群中,「報複性存錢」群體能夠脫穎而出,與其目標感極強、相對極致的存錢方式密不可分。這樣的趨勢也體現在社交平台上,存夠100萬提前退休、挑戰每個月花費300元、挑戰報複性存錢100天......儼然成為一條競相追逐的賽道。以豆瓣為例,「靠利息生活」小組,從五年前的不到一萬人,到如今加起來已經超過七十萬人,在小組中,大家最關心的事情之一,就是如何存錢。

報複性存錢是怎樣的表現,會有怎樣的後果,又會帶來怎樣的影響?這或許不僅僅與存錢方式的選擇相關,也與人們對不確定性的態度有關,它關乎人們對於未來的期許,也關乎每個人對於自由的想象。

吃的門檻

每一個「報複性存錢」的人,幾乎都是從「報複性省吃」開始。

26歲的武漢女生徐依依,把存錢這件事做到了極致,她和男友每月吃飯的花費不超過300元,這樣的生活已經持續了兩年。依靠存錢,他們不光開上了一台價值20萬的車,今年3月,還在武漢為一套總價83萬、114平方米的新房付了首付。

7月10日,住進新房的日期還沒到,她仍然住在出租屋裏。早上她拉開窗簾,光照進這個大約50平方米的房間,還是很悶熱。自打兩年前從650元一個月的單間搬到這裏,廚房就成了家裏的省錢核心。

廚房不大,一個水池、一處切菜的空間、一個燃氣灶就占據了大半。她先煎了一個荷包蛋,蛋是男朋友從老家帶來的,上次一共帶了100枚,用牛奶箱子裝著,夠吃幾個月了。自己買雞蛋,一是費錢,二是也「不如村裏自家下的土雞蛋好吃」。

徐依依想吃涼麵了。她倒進了半鍋水,從冰箱裏拿出一根黃瓜,切好絲,水開了,抽出一撮掛麵扔到鍋裏。她每周買一次蔬菜,30元的蔬菜和一捆幾塊錢的掛麵,能吃一星期。配上自己調的涼拌汁、黃瓜絲、煎雞蛋,很爽口。「這一頓早飯花費不到3元。」

午飯最重要,徐依依會做雙倍的量,這也是她和男友的晚飯。40塊錢買的20斤大米,能吃一個月。至於吃什麽菜,要看冰箱裏有什麽。一個人的存錢方式,總能從冰箱的食物構成裏看出來。打開冰箱門,冷藏區基本都是蔬菜,冷凍區塞滿了從老家帶過來的肉、魚和臘腸。徐依依從冰箱裏取出了半包榨菜、一棵娃娃菜、一些香菇。用這些食材做了一葷一素——炒娃娃菜、香菇炒肉。不到6元。

冰箱裏,徐依依從老家帶來的香腸、肉、粗糧。

加起來不到10元,這是她一天在吃上的全部花費。其實這算是花費大的。7月5日,她的三餐是炒麵、燒茄子和土豆炒香腸,花費7元;7月6日,早上吃泡麵,中午吃鍋巴飯,共6.5元;7月17日,番茄炒蛋和孜然味的牛肉燒土豆,花費5元。她會經常從農村老家搬來一大堆肉、菜和蛋,很省錢,「如果老家帶來的肉吃完了,也可以買雞胸肉,便宜」。

除了吃,其他的幾乎不花費。有一回,男朋友在「5?20」那天給她買了花,她發了一頓脾氣。對於大大小小的節日,生日、情人節、七夕、聖誕節......她都要再三禁止男友送禮物,「不然我真的會生氣」。他們慶祝生日的方式,就是網上找個餐廳團購吃一頓。這幾年最奢侈的一次,是團的198元雙人餐,她備注了「過生日」之後,店裏還送她一個杯子。

這樣的報複性存錢方式,在2022年達到了頂點,當時她好不容易找到的工作,每個月到手都會被扣績效,說好的4000塊錢月薪,也從來沒有按量發放過,因此,她更加極致地開始存錢。現在,這種「報複」似乎到了收獲果實的時刻——攢出了一套新房的首付。

今年3月的一個周末,她與男友去看房。如今房價下降不少,她覺得也是個機會。房子114平方米,原價96萬,徐依依和男朋友像唱雙簧一樣砍價,一直砍到晚上8點多,最後砍到了83萬,「其實我想要砍到80萬。」徐依依說。

新房首付二十多萬,是兩人這幾年狠命攢下來的。在武漢生活4年,徐依依月薪4000元左右,男友此前月入7000元,後來漲到了1萬。現在,他們每個月能攢下來六七千元。這還是扣除了1800元房租和3250元車貸之後。在她的理念中,報複性存錢並不是為了攢而攢,而是把錢用在最關鍵的地方,比如他們兩年前買了一台20萬的車。

交了首付,每個月又多出2000多元的房貸,依靠繼續存錢,生活不成問題。下一步是裝修,「買的毛坯房,裝修可能得存錢到明年了。」她加了社交平台上各種裝修公司,問到的最低價是12萬,所以她決定隻花12萬裝修。

在別人看來近乎於生存挑戰,卻是徐依依的生活日常,省吃儉用,撬動了某種未來。事實上,這也是報複性存錢最有吸引力的地方。對另一些打算入坑存錢的人來說,每天做飯並不現實。一來出租的房子不一定能用廚房,二來上班族每天吃午飯要在公司。但人們也想出了五花八門的應對之策。

「報複性存錢是有門檻的,門檻首先就在吃上。如果天天點外賣,那絕對算不上報複式存錢。」在北京國貿工作的王陽為了存錢,專門買了個綠色的小型電煮鍋,每天中飯和晚飯,都靠這個電煮鍋完成。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他也靠吃外賣活著。在寸土寸金的國貿地區,一頓外賣吃掉三十多塊錢是普遍現象,如果希望多幾片肉,還要更貴。算下來,一個月要花2000塊錢在外賣上——這花費,接近很多人一個月的房租。

「錢沒少花,得到的除了一頓預製菜,還有猶豫。」每到中午,公司裏就會彌漫出一股選擇困難症,身旁的同事們會互相問:「今天中午吃什麽?」大家一頓建議,最後點到的也不一定好吃。

王陽幹脆選擇在公司做飯。在生鮮超市,一袋小白菜2.8元,土豆、西紅柿這些跟米飯一起煮煮就能熟的菜,也都不超過10元。煮好倒點醬油就能吃。為了健康,他還對照了中華膳食指南,嚴格遵守每天蛋白質、維生素、碳水化合物、鹽分的攝入標準,一天下來也隻需要十多元錢。

「在嘴上勒緊褲腰帶」,就連國外也如出一轍。7月18日,「日本男子為提前退休,21年隻吃涼水泡飯攢1個億」的話題登上熱搜第五位。這位45歲的男性在社交平台秀出自己的晚餐,餐桌上沒有任何肉類,隻有白米飯、一顆醃梅幹和一塊玉子燒(雞蛋卷)。

他不敢辭職,節衣縮食,拚命攢錢,也不結婚。他寫道:「今天的晚餐是這些,看起來很樸素很日常對吧,但雞蛋對我來說已經是奢侈品了。我擁有9300萬日元的存款(相當於430.3萬人民幣),已經這樣生活了二十多年,吃什麽都覺得挺好的。」

45歲的日本攢錢男性發在社交平台上的晚餐圖源網絡

絞盡腦汁的存錢愛好者

通過壓縮吃飯成本,隻是報複性存錢的第一步。

對於一些沒養成存錢習慣的人來說,隻能依靠一些更直接、粗暴的存錢技巧,來讓自己進入正循環的財富增長中。

在北京工作的「95後」陳平,月收入8000元左右,從去年至今,嚐試了至少10種存錢方法。他喜歡打遊戲,最早產生存錢念頭,始於想買一台筆記本電腦。在他的購物車裏,那台筆記本價格是12999元。畢業工作以來這三年,他每個月都月光,甚至用了信用卡。想買電腦時,他剛把信用卡還清,銀行卡餘額是一個刺眼的0。

那幾乎是個從零開始的時刻。「我對自己很憤怒,也很愧疚。」懷抱著這種強烈的情緒,他搜索要怎麽把錢存下來,「最早看到一些自媒體文章,教人們怎麽在存錢這件事情上上癮」。

有一條很簡單:鼓勵人們用現金支付。一個周末,他還真去銀行取了1000塊錢,正趕上當天同學聚會,吃完飯大家AA,當他掏出兩張100元紙幣的時候,所有同學都像看原始人一樣看著他。

「隻要還參加這些社交,無論是用電子支付還是紙幣,存錢就別想了。」陳平總結。他幾乎把所有的「存錢上癮」的辦法試了一個遍,包括拒絕及時滿足、隨時記錄支出、動手DIY製作生活用品等等,都「中看不中用」。唯一有用的可能是關閉自動續費,但他的WPS和百度網盤會員是雙十一買的,「當時一衝動買了五年,要到2028年這個辦法才能用上」。

圖源劇集《凪的新生活》

最後,他把存錢的希望,寄托在強製儲蓄這條路上。

他開通了一係列能存錢的功能。比如,一些支付平台上會推出「筆筆存」,他設置每消費一筆,都會存5塊錢到一個賬戶中;還有「心願存」,他寫下目標,目標變成了軟件裏的一顆星星,每個月工資一到賬,就會自動轉1625塊錢到那個固定賬戶中。他希望趕在雙十一之前,存到一萬三,買下那台電腦,時間還剩8個月。

強製儲蓄的辦法遠不止這些,還有「365存錢法」、「12存單法」、「52周存錢法」等等。無非就是每天或者每周、每月,固定往一個賬戶裏麵存錢。還有一些存錢APP甚至要花錢開通會員,等於還沒存上錢,就已經開始消費了。他選擇了52周存錢法,這種方法需要第一周存10元,第二周存20元,以此類推,一年下來能存13780元。

相比之下,最奇葩的是「故事存錢法」。在社交平台上,有人會撰寫不同的爽文故事,然後代入自己的經曆,故事裏的所有花費,都需要在現實世界存入對應的金額。他喜歡貓,所以選了一個「貓咖經營」的故事。

3月15日,陳平發工資的日子,也是他開始執行這麽多計劃的第一天。那天,他工資被「心願存」扣掉1625元;然後往「52周存錢法」裏存了10元;在路邊買了一瓶2元的礦泉水,又被強製儲蓄了5元;接著他開啟故事存錢:第一天,主角遇到了一隻會說話的橘貓,決定開一家貓咖,花費了15萬元。這個故事要求他在現實世界裏,存入15元。

之後的每一天,存錢的數額都在增加。在堅持了20天之後,他的錢用光了。他隻能找父母借錢來繼續存。

像陳平這樣絞盡腦汁的存錢愛好者,如今正在變多。豆瓣小組「用利息生活」的創始人尋我,見證了這個群體的擴張速度。五年前,她剛建立這個小組不久,組員不到一萬人,如今,組員加起來超過七十萬人。

尋我覺得,「要想實現用利息生活,第一步一定是先學會存錢」。她把這一條寫到了小組簡介裏。如今,小組裏頗為流行的一種存錢方式,叫做「36存單法」。

具體方法是,每個月存一筆三年期的定期,這樣三年後每月都會有一筆定期到賬。再把當月要存的錢和到期的錢合到一起,繼續存三年。

孫暖是這個方法的堅定執行者。她從2022年3月開始執行這個計劃。當時她存入了第一筆1萬元的三年定期,利率是3.45%,三年後,她可以連本帶息得到11035元。她每個月都堅持存1萬元,也眼睜睜看著利率從3.45%,一直降到了現在的2%左右。

「上了十年班,以前都把錢放在穩健理財裏,後來發現一點都不穩健,最終還是選擇了銀行定期。」孫暖說。之所以說是報複性存錢,是因為有時候錢不夠,她還會東拚西湊湊夠1萬存進去,有一回,還是向父母借的。現在,她已經存了28萬。她無比盼望到2025年3月,收到第一筆1035元利息的那一天。

雖然錢不多,但這樣每個月都能收到錢,安全感拉滿。「有點像提前領養老金。」孫暖說。

圖源劇集《公主小屋》

存錢的「敵人」

不少人決定報複性存錢,最大的契機,是切身感知到賺錢來之不易。

徐依依讀的師範大學,考了教師資格證,她喜歡英語,夢想是當小學英語老師。但最後,畢業能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是房地產電話銷售,這家公司宣稱「每月無責底薪4000塊錢」。

此前,她連續經曆失敗打擊一一應聘兩家教培機構,有的連試講都沒完成就被打斷了。後來到了房地產公司做銷售,需要天天打電話,每天打五六百個,持續了兩個月,最後隻有一個人同意來看房子。

而說好的無責底薪4000塊錢,也沒有足額發,第一個月領到了3000多,第二個月隻有2000多。她去理論,人事說她「來了一兩個月,一個客戶都沒邀約上,沒給公司創造利益」,她邊哭邊爭論,最後對方直接把她微信刪了。

這份工作幹了兩個月就結束了。「臉上長痘,晚上失眠,有時候會偷偷流眼淚,老是覺得自己不行,覺得大學4年白搞了,證書也白考了。」那段時間正好是夏天,武漢很熱,她舍不得開空調。「那會兒炒菜可素了,偶爾獎勵自己一個小雞腿。」身上隻剩大學裏攢下來的幾千塊錢,靠這些錢生活。然後她開始自學PS,200集的課程,她來來回回聽了三遍。

她還買了數位板,用PS畫了一個微信服務的界麵,把錢包裏的數字改成了8888.88元。

學會自己繪製界麵後,徐依依把微信錢包餘額改成了8888.88元

求職時的卑微讓徐依依決定「報複性存錢」。2022年,她獲得了一份新工作,工資也是4000元,但比上一份工作穩定,終於能正式開始攢錢了。「我是那種攢了一點錢之後越來越摳,之前反倒是沒有那麽摳搜。」

成為一個報複性存錢的人,還需要與身邊的消費主義對抗。

相比徐依依,仲華能存錢的上限就高出很多,39歲的他在互聯網大廠工作,月薪超過3萬。仲華的省,體現在穿衣上。至今,他常穿的五六件衣服還是來自於18年前的大學時代。

這個7月,父親來北京看他,想著監督他去買兩件新衣服,仲華帶父親去了北京燕莎奧特萊斯,他和父親約定,「折扣高於6折的,不看。」

一家品牌店門前,掛上了「(買)3件打5折」的招牌,仲華和父親各挑選了一件,沒湊夠3件,就在收銀台前麵等待,和其他顧客「拚單」,結果結賬時,售貨員說「打五折的是部分商品」,仲華選的兩件衣服分別是「65折、72折」,仲華跟拚單顧客說了聲抱歉,轉身離開。

捆綁式消費、會員式吸粉,打開手機就是各種跳轉、優惠券、「家人們」。「我就是單純厭惡現在無孔不入的消費引導。」仲華前幾天清理了一下手機,清掉了自己在30多個品牌裏的會員身份。

「我就是想讓大數據猜不到我,或者猜我是個窮鬼。」即將「奔四」的他,正和姐姐一起償還父親前幾年創業欠下的100多萬外債,公司前段時間又裁員,他3年前就強行讓自己「消費降級」,進入報複性存錢的隊伍。

蘇北在杭州工作,她讀大學時,正趕上建築係輝煌的尾巴,等到一畢業,設計院裏所有的景象都變天了:以前是項目排著隊找上門,現在再小的項目都要去搶。

蘇北是「00後」。剛畢業頭兩年,對她來說是最辛苦的日子,有時候熬夜幹活兒到淩晨,一個星期做出來的項目規劃,最後可能隻等同於一張廢紙。收入有限,所以她牢記了每家餐廳的打折時間——達美樂披薩是周二、周三,肯德基是周四,麥當勞是周一......在這之外,她的午餐更多是用全家便利店裏的飯團解決。

蘇北最頭疼的,是低估了各種存錢方式的複雜程度。「從入門到入土隻需要3個小時。」她看過一個社交平台的對比各家理財的帖子,利率高低、是否方便,還有非要手續費強買強賣的。有個人說自己花了一周把網上一百多款產品對比了個遍,列出了好幾個看上去極其頭疼的表格,「看吐了,看到最後,竟然發現還是個廣告」。

圖源劇集《錢斷情始》

人群中的極簡主義者

進入報複性存錢之後,對人的影響和改變是方方麵麵的,其中最主要的,是每一分花費,都需要反複斟酌。

社交是不可能社交的。對極簡的人來說,花錢的社交隻會帶來痛苦。徐依依記得有一年夏天,她參加公司團建,「熱得要死,本來就不想去,但每個人必須得去,我一想反正公司花錢,就去了。」

最後要回家之前,公司負責人非要讓員工都玩一個滑梯項目,門票50塊錢。「當時平均一天也就賺100元。」她很不情願地滑了,團建結束,離家很遠,她也舍不得打車,一路悶悶不樂地坐公交車回家。

還有一次,是跟同事一起去哈爾濱旅遊。那次旅遊對她來說有點肉疼。她住在賓館,餐餐點外賣,「有時候一天要花60多塊錢。」同事們喜歡去密室,人均要80多塊錢。「大家都去,我不去就顯得不合群,也隻能被拖著去了。」

那之後,對於社交活動,她就基本不參加了。「我喜歡一個人,有朋友的話,感覺有點麻煩。」

這樣導致的最後的結果就是孤獨。每一個報複性存錢的人,或許都會進入這樣的孤獨。「比起跟別人一起去玩我不喜歡玩的東西,我覺得還不如孤獨。」徐依依說。

對待報複性存錢的人,親密關係裏的人也會帶著複雜的情緒。徐依依的男友說,對女朋友的所有要求幾乎都是「多對自己好一點」——雖然他自己也是從農村闖出來,本身已經挺節省了。

在她的父母眼中,自己就節省了一輩子,別人家的父母都說自家孩子不知道省錢,「可我們卻希望女兒和男友大手大腳一點。不希望孩子過得比自己還苦。」

圖源劇集《都挺好》

可在徐依依看來,這更像是一種鼓勵。她對自己好一點的方式就是「存得再多一點」。「其他的,我都不在乎。」

在人群中的他們,每天對於落差的感受都更為直接、強烈。

在北京,王陽每天從地鐵十號線國貿站E口下車,穿過用水晶燈、大理石地板、天南星科植物點綴的國貿商城裏寬闊的過道,穿過四季如春的恒溫空氣,穿過一家家流淌著消費主義氣息的奢侈品店鋪,最終坐在自己的工位上,吃著2.8元一份的水煮白菜。這樣的落差,相信對每個人來說衝擊都很大。

不光如此,同事們對他的評價也變成了「好可憐」,每到中午,當他把白菜放進鍋裏時,對麵的同事會伸頭過來看,「王陽今天又吃水煮白菜了」,接著,遠處的同事們也會圍過來,往他的鍋裏瞄一眼,露出同情的眼神。

某種意義上,這種同情,會讓人有羞愧感,如果對於存錢的信念不夠堅定,非常容易動搖。「我明白我的同事都是很善良的人,她們不會真的嘲笑我,反而是有些心疼我。」這是王陽能堅持下來的原因。王陽也在不斷悄悄對比計算著,這一天相比於同事吃的外賣,自己能多省多少錢,以此來獲取能量。

在公司做飯堅持了一年,同事們也慢慢習慣了他的存錢之道。後來甚至會主動給他「投喂」食物。「今天我米飯多了,分你一半」,「你吃餃子嗎?我這裏吃不下了」,「我這有水果」......就這樣,從最開始的羞愧,慢慢反而讓他有了好人緣。

長期壓抑欲望的報複性存錢,有時也會產生攀比、焦慮和反彈,有人被傳染,有人中途廢棄。

用上了多種存錢方法的陳平,在距離「12999元買電腦」目標越來越近的一天,他看到所用的故事存錢法的博主,竟然發布了一則《存錢停更》說明:「我的經濟能力不足以支撐每天存錢了,非常抱歉喜歡我的寶寶們,貓咖係列以後不會更新了。」

「連寫存錢方法的博主都存不下來錢,那我還存啥?」最後,陳平拿著已經存的8000元錢,買了台配置差一點的筆記本電腦。如今,他看著配置更好的電腦總有些後悔——「為啥我當時沒再堅持堅持?」

蘇北有個拉著她去針灸的朋友,買了好多的理財產品,「她的手機裏麵有六個理財APP,上班摸魚的時候,全部拿來管理這個理財。」之前還一度倒掛,放置了三四個月,才慢慢漲回來。她投了所有的錢,幾萬塊,一年多之後提現出來了,多了兩千的收益。

那一年半裏,她看到朋友一直非常焦慮,動不動就說這個事。「我就覺得沒必要這麽焦慮,這一年半,就這個收益,回報也太低了吧,像是什麽全民的娛樂活動。」

自從開始有存錢的想法,她還經常被大數據推送那種「儲蓄十萬,回老家躺平靠利息吃飯,每天就花十塊錢」的視頻。看得多了,她也能感受到一種焦慮。這種焦慮,通過大數據,會無差別地傳遞給所有人。

「存款就是分數一樣的,有點像還在學校被排名,總覺得怕落人後,具體為了什麽,也說不清,反正是錢嘛,誰還嫌少咋的。」蘇北說。

兜兜轉轉,蘇北得出的結論依舊是——老老實實開源節流。

圖源劇集《昨日的美食》

尋找「第二增長曲線」

想方設法去開源,才能看見更多的未來。

如今,報複式存錢儼然已經成為一條賽道。徐依依本來也想通過發點存錢視頻來賺點外快,進入之後才發現這裏有多麽卷。有人主打一個匯報存款進度「月薪5K5,已存11萬」;有人主打低月薪上班族「月薪3000,上班帶飯一個月不超過250」;還有人做成寫日記的形式「自律存錢vlog」......

到現在,她的「小宅宅日常」也隻有不到3000個粉絲。不過這也給她帶來了一些廣告。廣告按條算,一條100塊,一般都是賣一些食品,上個月接了6條廣告,一共賺了600元錢。但她最大的夢想還是自由,「我不想給別人打工,我看別人做短視頻,可以天天出去旅遊,邊玩邊賺錢,很向往。」

圖源小紅書截圖

尋求收入的「第二增長曲線」,幾乎是所有渴望存更多錢的人們會考慮的事。「用利息生活」小組的組長尋我,也會做兼職。前兩年行情好,最高的時候,她總的勞動收入是現在的3倍,而且還不辛苦。不過,去年下半年以來,收入降低了,工作時間也變長了。

她從2016年開始做兼職會計,一開始是400塊每個月,兩個門店合計800,過了一年變成1500塊,再然後2000塊,每天遠程工作,七八點就要開始算數據,9點之前給老板。「幾年裏,除了一次去外地考試,是晚上去網吧導數據,從沒請過假。」

這份固定兼職做了很多年,直到老板邀請她去外地全職做會計,她沒同意,才離開了。

但在小組裏,有一部分人並不能算得上「報複性存錢」。他們愛錢不假,但相比之下更重視回報,更想通過高收益的方式獲得快速的資本提升。比如投資理財那個組,大多是股民、基民,尋我說,虧損是常態,也是大部分人的命運。也正因為如此,五年前,《人物》第一次與尋我訪談的時候,當時組裏湧入許多股民,「組裏主基調變得激進,和我的初衷不同,所以又建立了儲蓄組。」

而同樣是存錢,也會有程度的差別,所有人都會被問到「存錢幹嘛」的問題,所以,存錢隻是第一步,還需要考慮「怎麽來規劃這些錢」。不同的人,路徑可能不盡相同。而對尋我來說,她可能算得上是相對主動的那種——她會努力尋找可投資的東西。

當年,尋我是靠借家人的10萬塊錢買的房,讓她親眼感受了房價給身家帶來的變化。五年前,她又買過一套法拍房。她覺得買法拍房更有性價比,這是一處公寓,距離景點隻有幾百米,「這幾年房價雖然跌,但這個公寓一點沒跌。」

她在計劃投資更多的房子。「今年上半年,我差一點就買了一處門麵,這個房子,距離我們這裏最有名的兩處景點都不遠,而且價格非常低。當時我們公司工作壓力非常大,我也總覺得吃不消,我就在想,拿下這個房子,自己經營民宿,我就可以從隻能出賣時間、力氣的人,變成了有資本的人。」

她有時候會自己檢討,自己有一些「窮」病,比如愛省錢,花了太多時間在「省錢」上,而不是再造財富上。

在過去,她會買淘寶上的紅包省錢卡,回憶起當時,她說,「過去我會花錢買省錢卡嗎?難以想象,真奢侈」。現在,除了消耗品,衛生紙、牙膏、洗發水以及米麵油等,她覺得自己並不需要那麽多東西。「平時沒什麽好買的,花不了多少錢。而且現在淘寶會送紅包,我一般直接用送的紅包買消耗品,不送就不買,因為也不是剛需。實在有了剛需就花錢買,但確實沒什麽剛需,人活著有一個家,家裏的東西足夠日常生活了。」

現在,她會比較其他的人,老覺得自己還不夠好。她有一個朋友,是幾年前炒股認識的,當然,他家本來就非一般家庭,開戶時就有大幾十萬,後來加到一百多萬給他練手,他也相當認真,「現在我猜人家(資產)是幾千萬以上,因為他說他股票上千萬。和他一心一意炒股相比,我的省錢是浪費時間,浪費生命。」

消費主義遇到報複式存錢的人,最終會敗下陣來。尋我說,自己根本不會受到消費主義洗腦。比如,她最貴的一個包,是過生日家裏長輩送的,也才不到500元,香港的一個牌子。公司也有同事買奢侈品包,幾萬塊錢,而且還不止一個。「要知道,我一個距離景點才幾百米的公寓才20萬,他們居然用N分之一的公寓買包。」

圖源劇集《二十不惑》

等待「那艘小船」出現

而對於報複性存錢的人們來說,他們的終極抱負,除了對不想陷入匱乏的擔憂之外,都有著對於自由的終極渴望。

尋我對於自己的理想直言不諱:「我很俗氣,就是想獲得很多錢,然後自由。」對她來說,這是個「強烈但不急切」的目標,「仿佛是我唯一的目標」。

她為此設置了一套計算公式——最基礎的自由標準是:需要至少擁有現金=(現在的工資收入現金+五險一金+福利)*(退休年齡-現在的年齡)

她小時候家裏沒錢,結果長大了,第一個男朋友嫌她窮。盡管她願意陪對方過苦日子,但對方拒絕了。這段感情現在回想起來,那些傷心難過遺憾都沒有了,「但也感謝他讓我對錢感興趣」。

成長中的選擇也大多與錢有關。比如,她大四的時候想考研,但是家人希望她出來工作。那時候就想,工作就工作,攢幾年錢,等有錢了再回到校園,但是一直沒回去。這也成為一個遺憾。「現在雖然也不想回學校了,但還是渴望時間是自己的,我可以安靜地看書,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這些年,依靠存錢,在小縣城裏,她存下來100萬元左右的流動資金,這給了她足夠多的信心和安全感。原生家庭是給她帶來貧窮陰影的,某種意義上,她依靠存錢實現著階層的躍進。

一個記憶深刻的事情是,對於買法拍房,她記得當時的場景,那一天,在城市主幹道旁,距離景點幾百米的地方有一處法拍房,有120平方米,隻要60萬左右。「我嫌環境差,但不可否認,這個位置非常好,隻是我不想要,還有我總會感慨,20年前,我們是怎麽都不可能想象這個房子隻要我們想要,(它)就是我們的。」

隨著錢越存越多,她也擁有更多的選擇權。當她隻有十幾萬時,隻會看十幾二十幾萬的房子,但現在,十幾萬的房子直接PASS。

尋我說,「我一直在『等待最優的投資機會』,包括位置、價格、投資回報等等。我希望獲得自由,所以,名牌包、車,都無法誘惑我。」

對於人生觀,尋我打了個比方,生命的過程像是一次遠航,她在起航最初,沒有太多的資源,或許隻有一塊木板,邊遊邊伸手,夠到其他的木板,一點點努力、積攢,也許有機會能打造出一艘小船呢?而尋找這個過程,是充滿希望的。

而對於她來說,現在能做的就是不斷存錢,等待「那艘小船」出現。

圖源劇集《公主小屋》

想不開1 發表評論於
囉裏囉嗦。簡單一句話,就是覺著以後進賬難了。
Lacedaemon 發表評論於
萬言書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