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裝退貨率高達80%,別都怪“僅退款”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今年“618”以來,“女裝退貨率”的詞條時不時就會被掛在熱搜上。

前兩天,一家網店老板稱自己有400多件裙子被退回,其中大部分都被穿過,因為染上了難聞的氣味,無法再次銷售,直接損失近8000元。再往前,“某電商女裝商家吐槽退貨率高達80%”的新聞更是引發熱議。

這類說法,得到了一名女裝電商品牌創業者的印證。他告訴新周刊,兩三年前他剛入行時曾與同行交流,40%—60%的退貨率屬於行業平均水平,而今年大家紛紛抱怨退貨率飆升,“尤其是女裝直播,退貨率已經到了80%的水平”。還有創業者告訴記者,一些同行的產品嚴重貨不對板、做工翻車,其退貨率甚至能達到90%。

由此可見,女裝退貨率越來越高,是不爭的事實。

退貨回來的衣服,等待二次銷售。(圖/社交平台截圖)

部分人把矛頭指向隨意退貨退款的消費者,歸咎於她們同時買多件進行試穿,抑或是通過“7天無理由退貨”“僅退款”等平台規則“薅羊毛”。

然而,在相關話題下,高讚的用戶評論往往又是另一個畫風:“商家倒是講講誠信,收到的東西和展示的是一樣的嗎?”“大家不是不願意買衣服,但誰會為這種質量和設計買單啊?”

沒有口袋、尺碼偏小、貨不對板……這些頻頻被消費者吐槽的設計問題,早已不是存在一天兩天了。如今在居高不下的退貨率麵前,商家之外的聲音也該被聽見了。

“最大M碼,沒有我穿得上的衣服”

“現在的市場對大碼和大胸的女孩子蠻不友好的。”95後深圳女孩Lisa說。

Lisa個頭偏矮,體重偏重。一個月前陪朋友逛街時,她想試穿一件喜歡的衣服,卻被告知最大隻有M碼。“以前還遇到過導購上下打量我,說她們店沒有我能穿得上的衣服。”

平時買衣服,Lisa以網購為主,“隻能一次性多買幾件,再退掉不合適的”。她的朋友Wendy也會這麽做:“線上買衣服,我確實是一次買四五件試穿,或者一件衣服拍兩個碼。退貨也簡單,選擇上門取件,往門口一丟就完事。”

另一名95後女孩小羽則討厭麻煩,除非衣服特別不合適或比較貴,她大部分時候都懶得退貨。為了少折騰,她會選擇事先“避雷”。“模特扭得跟麻花一樣,沒有站直了拍的照片,很難看到衣服完整的樣子。這種一買就踩雷。”那些令賣家秀好看的技巧,騙不過有經驗的消費者。

“為什麽女裝退貨率高?”(圖/小紅書截圖)

小羽身材嬌小,前幾年流行oversize款式時,她幾乎買不到合適的衣服。近幾年BM風盛行,她選衣服比以前容易了,卻也感到市場奔向了另一個極端。“UR的T恤不是又寬又長,就是又短又緊很幼態。反之,如果買ZARA等歐美品牌,我們偏瘦身材的人穿,就像小孩偷穿大人衣服。”

事實上,如果以男裝或歐美品牌女裝作為參照,國內女裝的尺碼標準常常是偏小的。網購衣服時,Wendy一般要買L或XL碼,但有一次去迪卡儂的實體店試穿,她才發現:“XL碼裝得下兩個我,我應該穿M碼。”

近日,我去廣州某步行街逛了逛,發現那些無品牌的街頭小店裏,大部分幾十元至百元價位的女裝都隻有均碼,也正如Wendy吐槽的一樣:“大部分店的均碼要麽很小,要麽版型‘擺爛’。”即使是少數有L碼的衣服,看起來也明顯偏小。

某實體店裏,L碼吊帶裙與身材嬌小女生的對比。(圖/阿瑞 攝)

有時,女生們甚至不得不去買男裝。05後的小潘說:“我買褲子喜歡選男款,因為女褲的襠部總是做得很短,坐著又勒肚子。”Lisa更是買過不少男款上衣,但她又不想總是買男裝,最近開始考慮定製店,“把三圍數據和想要的款式發過去,店家做好之後寄來,會比一般衣服貴些,一件至少300元”。

而對於男士們來說,需要麵對上述煩惱的時刻似乎少得多。

我詢問了幾位身材高壯的男性朋友,他們均表示大碼男裝買起來很容易。“一般優衣庫的衣服最大有XXXL碼,如果是網上就更容易找了。”“除非某個顏色某個尺碼賣斷貨了,否則不會有店員告訴我‘店裏沒有我能穿的衣服’。”

貨不對板,從第一步開始

在關於女裝的吐槽聲中,“版型不好”是常常被提到的關鍵詞。圖片展示和實物上身的效果,隻能用“雲泥之別”來形容。

但做好一件衣服的版型,莫非是難如登天的事嗎?00後女裝創業者小春解答了我的疑惑。

2023年初,小春被裁員後,把自己畫的連衣裙設計圖發在了網上,意外小火了一把。當時,很多女生在評論區報出體重,表示自己跟好看的裙子無緣。小春想到,自己微胖的朋友們也總是買不到合適的衣服,甚至羞於穿裙子,於是決定自己創業,“做每個尺碼上身都合適的裙子”。

小春的全尺碼女裝品牌“蝴蝶效應FarfalleCina”。(圖/小春提供)

接觸了許多同行和產業鏈上遊的人、踩過很多坑之後,小春深深明白,要製作出一件足夠好穿的衣服,需要每一個環節上的人都各盡其責。

一件衣服由設計圖轉化為成品之前,首先需要進行製版。製版之於設計圖,如同土木工程之於建築設計,版師通過拆分每一塊布料,將衣服立體而真實地具象化,才能製作樣衣。

小春打過交道的男版師,對女裝的認知大都刻板且教條。“合作的第一位版師覺得我什麽都不懂。我給出了設計圖、明確的數據和參考物,他做出來完全不一樣。我要求他改,他口頭答應了,卻沒做任何修改。他還數落我,怎麽做這麽多尺碼?”

一塊布料的打版紙樣與相應的胚衣。(圖/阿瑞 攝)

而女版師往往會認真聆聽她的想法,針對設計不合理的地方給出建議,製作樣衣也更細致認真。一位資深女版師告訴新周刊:“對於設計圖,版師有自己的理解,首先會跟客戶溝通,盡量高度還原設計稿。有些設計圖根本不符合人體比例,我們也會做調整。”

但有時,如果甲方不願意精細製作,版師也不過是拿錢辦事的乙方罷了。

行業內普遍存在“一鍵推碼”的做法。小春向我舉了個例子:XS碼的牛仔褲,腿部上下都差不多細,而穿L碼的女生往往臀部更豐滿,小腿較細,需要在臀部額外增加放量。但商家往往不考慮體型差異,僅統一按照相同版型,每大一碼放寬幾厘米,便會導致大碼穿起來很緊。

又如連衣裙:“為了凸顯所謂的身材優勢、顯腿長,商家會把衣服的腰部做短。但對於高腰的款式來說,依然是按照原本腰最細之處放量,而不是按照肋骨位置放量,當然會勒。”

版師向我們強調:“樣衣做好後,一定要試穿,看看穿著者的活動是否受限、有沒有哪裏不舒服,再做改進。”

並不是所有人的身材都如人台一樣“標準”。(圖/小春提供)

小春也認為,合理的做法應該是多找不同身材的人試穿不同尺碼。“如果每個尺碼都要做到適合大眾,最少得花兩個月時間試穿、修改,甚至有時可能要從頭再來,才能做出所有尺碼的樣衣。時間和金錢成本,都是‘一鍵推碼’的N倍。”但若做成了,後續再出現類似的版型,做起來也會比較省力。“他們不是不能做,而是不想做。”

部分商家甚至會跳過製版這一步,直接向工廠下單生產,快速出貨、快速賣出。有從業者向新周刊透露,某些商家“在某個尺碼不夠賣的時候,會換標簽充數,比如把S碼標簽換成M碼,賣出去就得了,大不了退貨”。

樣衣的製作同時,還需要選擇麵料。即便是女裝商家,也有可能被供貨商欺騙。

真正的天絲,其標簽上會寫“萊賽爾纖維”,標注60支/80支/100支等密度數據。小春表示:“這種比較貴的材質,其信息都會標注清楚,以吸引客戶。隻寫‘天絲’或者不標支數的,大概率是在造假。”某種程度上,就好比一個人去相親,關鍵不在於對方說了什麽,而是對方沒說什麽。

布料樣品呈現的效果與實際製成衣服的效果也會有差別。(圖/阿瑞 攝)

再如聚酯纖維,經由不同的紡織工藝,可以做成雪紡、仿醋酸等不同品類,“看麵料應該看它用什麽成分做哪種品類,但是很多賣家要麽隻標麵料的名稱,要麽隻標成分”。在逛線下小店時,我發現不少衣服甚至沒有麵料標簽,為此詢問店員時,對方也言辭含混,不予正麵回答。

自然,也存在一些商家甚至品牌“打擦邊球”的現象,使用名稱、手感與天然材質相近的麵料,以賺取利潤。例如“仿棉麻”,聽起來很清新自然,但實際就是聚酯纖維,更便宜,還不如棉麻透氣,而商家隻會宣傳其“不易皺”的優點。

對消費者來說,選擇電商也好,實體店也罷,隻有衣服拿在手上、試穿在身上,才能真實地感受到它好不好。

加速的流水線,有慣性的市場

“從前7天,現在動輒30天,女裝預售越來越離譜了。”

前段時間,有從業者爆料,因為退貨率高達80%,商家便隻做訂單數量20%的衣服,優先發給第一批購買的客戶。等待她們退貨後,再發給第二批客戶,由此造成了超長預售期。小春表示,為避免退貨產生庫存,同行中確實有人選擇類似的做法。

互聯網上不乏消費者曬出自己買到的離譜衣服。(圖/社交媒體截圖)

小春坦言,對於沒有家底的創業者來說,預售能讓他們明確看到收益。“我也怕客人等太久,收到衣服卻不喜歡,從而產生退貨。”如果不做預售,做一批貨至少先行投入幾十萬元,伴隨庫存而來的是巨大的成本。

而工廠為了錢,也允許急單插隊。一旦布料到位,工廠便立刻開始裁布加工。“我有一次下單,工廠在三天內做出了200條,我覺得快到難以置信。”

另一名女裝老板稱:“以前賣衣服,會先進貨再慢慢賣;現在是先賣出幾百件貨後,再趕緊讓工廠生產交付。雖然每次都心驚肉跳,但大大減輕了庫存壓力。”

然而,服裝工廠並不像普通人想象中那樣是全自動化、智能化的。加速跑動的流水線,也免不了出問題。

服裝業發達的城市裏,往往藏著數不清的小工廠。幾十平方米的平層裏,地麵上堆著不少服裝半成品,工業縫紉機擺了一排又一排。工人們一手拿著布料,一手操作機器,各自完成不同的工序。“實現針腳很密的效果不難,但是如果我不小心拿歪了,衣服領子就歪了。”工人對我說。

每件衣服的製作都需要工人親手操作。(圖/阿瑞 攝)

每件衣服的生產製作,都與人的因素密不可分。

幾位從業者都告訴新周刊:“如果沒有人盯著,是一定會出質量問題的。每出一批貨就必須檢查一批貨,甚至現場實時監工,不合格就打回去,要求他們重做。”

但有的商家,既不願親自監工,也不願花錢請人負責質檢。越是盲目信任工廠,翻車的可能性越大。小春有位同行與工廠合作時,曾經曆過第一批貨質量很好、第二批貨翻車率80%的情況,直接導致了他的創業失敗。

除了商家下單、工廠製作的模式,有些工廠也會自行生產衣服,再尋找客戶進行批發。不過,工廠的核心優勢在於製作與做工,卻未必有獨立的審美與敏銳的市場判斷。

小春表示,這些工廠以前經常為網紅店生產衣服,而網紅店基本隻做XS碼、S碼和M碼。“他們看你是做這個品類的,就默認你也隻想要這些尺碼。”

不同店鋪的尺碼尺寸對比。用小春的話來說,胸圍小於80cm已經是“紙片人”了。(圖/電商平台截圖)

網紅店隻做小碼的原因很簡單,身材瘦小的女孩就像衣架子,對版型的兼容度較高,打版方便,穿衣容易顯得好看,退貨率也就低了。

與此同時,市場存在著某種慣性。長久以來,小碼衣服培養了一批成熟的客戶群體,而生產端也在不斷地跟風。一名女裝老板在他的創業手記中透露,若是網紅店的某一款裙子被賣爆了,線下檔口、1688店鋪都會直接仿版出貨,中小女裝店鋪再從檔口進貨,賣得比原版便宜得多。

“工廠每天都要出貨,怎麽會有心思好好把握一個仿款呢?他們甚至不買實物、不買版型圖,純靠圖片打版。”

就這樣,一件件衣服被粗糙地快速製造出來,送到了消費者的手裏。

衣服不合身,別PUA穿衣人

在一些人看來,女裝退貨率居高不下的原因,是“贈送運費險”和“僅退款”等政策造成的。“消費者被慣壞了。”“退貨導致商家成本上升,商家隻能把成本再轉嫁給消費者。”

可是對消費者而言,大多數時候,她們買一件衣服,並不是為了退貨。

每個人買衣服時,都想要適合自己的。(圖/《承歡記》)

有從業者透露,大部分男老板不重視試穿,“直接上圖測流量,哪個圖片點擊率高了,就投廣告拉銷量。賣得越多,退得越多”。

小春則表示,“薅羊毛”現象跟消費者群體也有關係。她麵向的是輕熟女性,退貨率可以低至30%;而她的同行朋友則經常遭遇“僅退款”的情況。不可否認,確實存在部分沒有底線的消費者,令商家蒙受了不必要的損失。“維權能追回部分損失,但費時費力。”

然而,小春並不會把錯都怪到消費者頭上。她有時在同行的群裏看到,有些人明明沒有遇到素質差的客戶,但也在跟風罵“僅退款”的人。“我覺得商家不應該以此來掩蓋自己的問題。”

剛開始創業時,小春很難找到大碼的中國模特,隻好發帖征集素人做模特。她發現,很多女生會怪自己身材不好、沒選對尺碼,“她們會否定自己的美,不覺得是衣服有問題,而認為是自己的身材、膚色、顏值有問題”。

但實際上,很多時候是商家沒有用心做產品。更何況,在麵向女性的消費品裏,似乎總有“美麗廢物”甚至是“美麗刑具”存在——如果衣服鞋子穿起來好看,就算不方便、不舒服,很多女性也會選擇忍下去。

鞋子好看,即便磨腳也要穿。(圖/小紅書截圖)

《服美役:美是如何奴役和消費女性的》一書中寫道:“如果說在19世紀改製一件成衣是種常規操作,那麽在今天,當我們進入試衣間試穿一件衣服時,一旦意識到它不合身,就會立即認為是自己錯了,認為自己擁有一具不正常的身體。”

但我們確實需要問:“從來如此,便對嗎?”

小春說:“了解消費者,應該放下姿態、放平心態,與她們感同身受,虛心接受客戶的合理建議。是我們需要市場,不是市場需要我們。”

某種程度上,女裝越來越高的退貨率,證明女性正在逐漸認同自己,這也是消費者對市場現狀的一種無聲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