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幾條新聞很適合放在一起看:
a,廣州網約車司機收入創新低
從2023年9月至今年5月,廣州網約車市場報備車輛數量從9.74萬輛增長到了12.12萬輛,增幅達24.4%。
注冊駕駛員人數也從12.91萬人增長到了13.85萬人。
司機和車輛在增多,但大家打車的需求卻沒變多,僧多粥少的狀態下,生意更難做了。
根據最新數據,現在日均營收隻有311元了。
也就是說,一位網約車司機即使全月無休地跑單,一個月總營收也就9300元。要知道這隻是“營收”,也就是所謂的“流水”。
再扣掉油費、保養費、保險費、不小心違章的費用、稅費,到手收入遠低於這個數字。
評論區的人告訴我,如果要過萬,必須起早貪黑,早7晚11然後全年無休地工作。
強度很大。
好多城市的司機都麵臨類似的困境。
為了省油錢,他們甚至大夏天不給乘客開空調,或者開了空調隻吹自己。
在開源節流的道路上絞盡腦汁。
b,無人駕駛出租車在武漢試點運營,訂單爆發式增長。
無人駕駛出租車,在武漢、廣州、北京等地開展常態商業運營。和傳統的出租車、網約車相比,“蘿卜快跑”車費更便宜,服務更優質。
比如在武漢,無人駕駛網約車跑10公裏,隻要4-16元,最低每公裏隻要4毛錢。而坐普通網約車則要18-30元。
就這樣的情況下,這無人出租車也快要盈利了:
要知道網約車司機需要休息,需要工資。而無人駕駛網約車可是7*24小時待命的,甚至連汽油都不用喝,幾乎是零成本。
乃至於最近有個新聞標題是:
“無人駕駛發展得慢一點,放我們一條生路吧”。
c,?北京即將允許自動駕駛車輛跑網約車。
近日,北京市經信局發布了《北京市自動駕駛汽車條例(征求意見稿)》,支持自動駕駛汽車用於以下場景:
城市公共電汽車客運、出租汽車客運(網約車)、汽車租賃等城市出行服務;
除危險貨物運輸外的道路貨物運輸;
擺渡接駁、環衛清掃、治安巡邏等城市運行保障;
國家和本市支持開展的其他應用場景。
這意味著,我們很快就能在北京街頭打到無人駕駛的出租車,看到無人駕駛的環衛車日夜不停地為城市做美容。
而那些開口就能侃大山的“京城的哥”,還有那些年邁的環衛工人,可能被人工智能逐漸取代。
看到這三條新聞,樂觀的人激動地暢想著“工業4.0”與“智慧城市”鋪開的畫麵。
悲觀的人想到的卻是其他一些東西。
最近,油罐車的事情鬧得沸沸揚揚。
說有司機拉完煤製油,沒清洗直接就拉食用油,還給送到了食品加工廠,讓人出離憤怒。
有媒體就這事采訪了大貨車司機。
司機說,其實2015年整治過幾輪後,其實前幾年這樣的事情已經少了很多。畢竟司機自己也吃油,也不想自己和自己家人吃到被汙染的油。更重要的是怕被罰款。
但今年運價不景氣,隻把貨物單趟運過去,回來不拉點什麽,注定要虧本。
“以前噸公裏價格在17、18元左右的時候,食用油運輸返程都是可以放空的。
但是現在經濟下行,工廠沒訂單,工廠也壓低了運費預算。
從去年上半年開始,運價也一直在下跌,現在噸公裏運費隻有10塊多。”
麵對縮水嚴重的運價,好多司機明知這事有法律風險,還是選擇鋌而走險。
食用油、泔水、煤油……有什麽就拉什麽。
這種形勢下,更別指望他們清洗罐車了。
“10噸的罐車蒸罐一次大概花費500元,15噸的油罐車大約需要700元-800元左右,如果是30噸的油罐車,一次蒸罐費用1000多元。”
洗一次車,等於白幹了一天活。
其實這是一個天然的篩選。有道德底線的司機,不會做這樣的事情,那他們就賺得少,最後隻能不幹了。於是留下的,隻能是亂來的司機。
這一方麵,要靠嚴格監管,狠罰重罰來解決。
但另一方麵,如果司機收入問題解決不了,隻靠罰款的話,用司機的話來說:
“那就沒人幹活了,做一單虧一單,車隊公司也不會同意的。”
但說實話,長途大貨車是最適用無人駕駛的場景。
相比城市內的複雜路況,國道和高速對AI來說簡單多了。
貨車司機不能疲勞駕駛,但是無人駕駛大貨車真的可以24小時不停行駛,不停降本增效。
在美國,無人駕駛的卡車即將上路。
外媒說:“它們會像子彈一樣擊中卡車行業,扼殺占據貨運成本40%的人力崗位。”
估計我們這裏也快了。
過去,一個大貨車司機的收入,足以養活一家三口。
但當長途貨運的利潤無法養活一個司機的時候,最可能被優化的就是司機本身。
畢竟無人駕駛的大貨車可以7*24小時不停工作,更好監管,不會違規,成本還要低很多很多。
從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技術就在不斷取代人類的勞動。
火車搶了馬車夫的飯碗,蒸汽機替代了紡織工人。
技術革命在解構舊世界、營造新生活的同時,總會給人類帶來發展的陣痛。
麵對兩次工業革命帶來的失業潮,曆史課本告訴我們:
“世界大勢無法阻擋,失業者隻能適應新環境,找到適合自己的新工作。”
但當這種“陣痛”發生在我們身邊時,還是讓人憂心忡忡。
都知道這些是大勢所趨,無法阻擋。但這“陣痛”也真的太痛了。
專家預計,可能在5年之內,自動駕駛汽車就會逐步投入商業化運營。
注定有一部分司機需要轉崗,他們可能會去開校車、通勤車。
或者到一些小城市,乃至農村去找司機的工作。
沒人能抵擋智能革命的浪潮,身在夕陽產業的人隻能抓緊時間另謀出路。
可是在經濟下行的周期裏,人的主觀能動性是有限的。
截止2023年底,我國有670萬網約車司機,近2000萬大貨車司機。
如何解決技術發展帶來的失業危機,安頓好這千萬人的生計,是個大難題。
本來房地產下行,已經有不少建築行業的人失業了。
可不止網約車,其實AI正在替代一大批崗位。
現在都在說生產力過剩,都在說工作難找。如果再有一大批崗位被AI替代。大家能去做啥呢?
都說新技術會創造新的就業崗位,確實如此嗎?
我們也給不出答案。
04
經常聽人說。
“再不行,我隻能去開網約車了”
但如果他們真的去開了網約車,會發現其實根本輪不到他們開網約車。
因為時代變了。